在世人印象里,自宋朝以后,秦淮河就被赋予了一种优雅、放荡的女性气质。

金陵13钗秦淮记(商女也知亡国恨)(1)

李师师是宋朝的名妓,宋徽宗挖了地道与她幽会,有皇帝老儿的带头,民间顿时流行起歌妓文化。

一时间,秦淮河畔,莺歌燕舞,胭脂留香,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贩夫,那里便是让他们心驰神往的"圣地"。

那些歌妓,不仅仅是会纵情声色,她们各自身怀绝技,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使得这一块烟火之地成了一种文化的风向标,造成了秦淮河的繁荣景象。

金陵13钗秦淮记(商女也知亡国恨)(2)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六朝古都化为废墟,秦淮河畔尸横遍野,这座美丽悠久的历史古城,俨然变成一座堆尸如山的人间地狱。

战火纷飞下处处残垣的街道,四处狂奔的逃难者,和那一成不变灰蒙蒙的天空,到处是死尸,遍地是鲜血,山河失色,日月无光。

在这场残暴杀戮中,三十万中国人,躺在血泊之中,生命被永远定格。

"六朝古都逢倭寇,九重城阙尽烟尘。河畔亡魂三十万,金粉繁华不复存。"

金陵13钗秦淮记(商女也知亡国恨)(3)

《金陵十三钗》这名字风尘味太浓,让我想起了那浸透了几百年胭脂粉泪的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绮靡没有遮却骨子里的清丽磊落。

关于她们的传说,跟南京这座城市一样古老

斜倚在教堂的高墙边,镇定自若的她看不出一点逃命的仓皇。

细长的眼线在眼角末梢微微上挑,密长的睫毛像把小刷子,刷得人心直痒痒,酒红色的唇似乎还带着烈酒的芬芳,只要望一眼便醉在里面。

纤细的指,绯红的蔻丹,婀娜的身子裹在花团锦簇的旗袍里,活像是旧上海的香烟盒儿跳出来的,抬眼低眉皆是风情动人。

她是玉墨,秦淮河边最魅惑的女人,十三岁便沦落风尘。

金陵13钗秦淮记(商女也知亡国恨)(4)

风尘女子古往今来便一直遭人唾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骂语千古传唱。可自古穷苦美女那时只有两个去处,一是梨园戏馆,二是青楼妓院。做这个行业多少都有被迫的成分,玉墨自己也说过,如果不是她继父把她卖进妓院,她应该和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单纯地成长。

当她们要用教堂的浴室时,女学生们拼命抵抗,她们只是想擦拭一下身体,可学生却说"你们脏,烂货。"有一个妓女被激怒撸胳膊挽袖子冲到女生面前"我倒要看看,她哪里比我干净。"

到底谁比谁更干净,哪里更干净呢?

金陵13钗秦淮记(商女也知亡国恨)(5)

那辆卡车载着逃走的本该是这些"肮脏"的风尘女子,可她们用自己的命换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女学生!

"姐妹们都是做这一行的,我们什么样的男人没见过,这种事,你让那些小女娃怎么办。"

她们烫直了头发,用窗帘束起了风流的身体,卸下了脸上艳丽的色彩,褪下一身的风尘,就像天使般纯洁,像圣母一样高尚。

"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吴侬软语,字字锥心,每一根琴弦,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低吟浅唱出的是秦淮河上最悲惨的故事,抬头低首间尽展秦淮艺妓的风情与气质,她们是南京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学生"。

金陵13钗秦淮记(商女也知亡国恨)(6)

电影的结尾是书娟的话:"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些秦淮河女人的结局,连她们的名字都不晓得。我也没看见日本兵把她们带走的场景。所以我一直幻想着,自己站在彩窗前,看他们那天刚走进来时的样子。"

她们的命运可想而知……

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