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很有意思的话题,“人工智能”是不是可以像人类一样有“意识”,换句话说,机器能不能有意识的思考。这个话题我也关注了很久,国内外学者、科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但是,本人对此却不敢轻易下结论,只是转换一个角度去分析,从中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已。那么,首先来看看“人工智能”和人类意识到底有什么区别?

人工智能专利研发第一个井喷年(意识是人类的专利)(1)

人工智能与意识,来自科学家的分析

金井良太,是一名神经科学家与AI研究人员。他是东京初创企业Araya的创始人兼CEO。金井良太认为,在神经科学领域,意识的机制是一个未解之谜。意识并不是认知的必要副产物。人工智能应该也是如此,AI的意识要靠人类来设计意识体验是取决于感官状态这种一阶表征的二阶表征。我们知道一个东西的时候,也知道我们知道这个东西。反过来,要是缺乏这种自我觉知,我们就是无意识的;我们将不知不觉地接受感官输入,作出相应行动,不会有任何觉知。如果将内省和想象作为意识的两大组成部分,乃至主要部分,那么最终,我们将不可避免地构想出一个有意识的AI,因为很明显,这些功能对任何机器都有助益。

“维度突破”让人工智能原形毕露

上边科学家考虑的问题在某些方面都可以说得通,大家也都可以理解。但是,我仔细的分析后发现,所有的科学家的理论分析都是在同一个维度空间考虑问题,即人类生存的三度空间。三度空间推演出的理论就是时空观,那么,三度空间里的事物和意识有感应,这一点都不奇怪;比如,上边的科学家分析,从物质的角度分析,从生物神经领域分析,从学习方式角度分析等等。那么,这里要思考的是如果有超过三度空间的事物怎么办?我们科学家通过科学检测到的能量场实际上比较有限,比如,电磁场。电磁场是不受三度空间限制的。反过来说,人工智能仅仅限制在我们所说的三度空间里,并不能超越出这个维度,所以,“人工智能”和人类“意识”对比,真的相差很远。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先哲的经验吧!

人工智能专利研发第一个井喷年(意识是人类的专利)(2)

佛,给我们的启示。

佛经给我们的启示。人的六根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对应就有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识”是第六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根本识,不随人体的生灭而生灭。

《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也就是达到禅定的境界,这个六根就是前边“眼、耳、鼻、舌、身、意”。那么,第七识也不用了,就是第八识作用。禅定的境界理论上超越三度空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由此可见,人的意识没有那么简单吧,人工智能算什么,不过是六根境界的识罢了。

人工智能专利研发第一个井喷年(意识是人类的专利)(3)

儒,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们学习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学而不思则罔”,这个结果都是适合的。也就是现有一个学习过程,然后要思考、分析加以领悟。人的意识可以做到,人工智能不知道能不能思考?这里给你答案,人工智能能思考,换句话说,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我必须要说,人工智能不能领悟、渐悟,更不能顿悟。人的悟性不是简单的信息叠加,而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认知,不能说这种悟性是创造力,而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发现,这就是儒家讲的道,道不是任何人创造的,而是人们的智慧提升去不断发现道和体会道。

人工智能专利研发第一个井喷年(意识是人类的专利)(4)

那么,更难的是“思而不学则殆”,换句话说,人的意识不是靠学来的,本身固有的,到此打住。人工智能以学为先的认知过程完全粉碎!

让人工智能去领悟道,是有点难死宝宝了!

道,给我们的启示

道源于易经,《道德经》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的境界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人类的三度空间属于三生万物这个阶段。那么,我们想一想,老子教学追求的是可以悟道,而且是真实的、必然的。在《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被人领悟的,注意不是学习的,学习是记问之学,领悟是智慧的体现,两者不要混淆。

人工智能专利研发第一个井喷年(意识是人类的专利)(5)

道家的说法和佛家的说法很像,举个 例子,当三阶段向二阶段转化时候,也就是突破三度空间的状态,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都没有了,也就是到了禅定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只有意识是不够的,需要长时间修习才能得到,可见人的意识不是认知那么简单的。

可见,道的解释,人工智能也败下阵来。

“意识”是人类的专利,“人工智能”岂能相比

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并不是我们现在科学能解释清楚的,科学研究的范围很有限,这里让大家好理解,就不做太多引申。哈哈,本人的学识也就到这了,实在不敢多言,大家如果愿意探讨这个话题请给我留言、私信。这个话题属于生命科学领域,太过庞杂深奥,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