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最后一个夜晚,在大屏小屏铺天盖地的虎年祝福信息中,第40台央视春晚在舞台、直播、制作高新技术的加持下炫丽出演。

在中国人的“数字感”里,逢十整数总是会带来特别的关注。四十,则易联想、连接到“不惑”。

对第40台春晚,对这台一年一度的中国文艺新“年俗”,之前,新老媒体在屏幕纸面就不断传递浓浓感怀。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声如惊雷灿若烟花,激活了中国人的文艺味蕾。从小孩看到中年,从中年看到垂暮,40台春晚陪伴我们走过中国文艺渐入繁华的悠悠岁月。

有媒体早就细细点数了春晚“那些人”:《难忘今宵》早已由后来者接麦,而人们最容易谈到的是她——40年前首位登台演唱的李谷一已77岁。一同变老的那些“笑星”,冯巩、巩汉林64岁,宋丹丹61岁,蔡明60岁。葛优、张国立、徐帆、李雪健、陈宝国、殷秀梅……台上台下的他们都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时间改变了每个人包括春晚文艺人的年龄,给春晚留下浓浓的时间感和时代感。

岁月如梭,一年又一年,电视陪大陪老了几代中国人。除夕夜千家万户收看春晚的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色彩越来越鲜艳,时间沉淀下来的是国人对春晚的那份情怀。春晚见证着中国文艺的发展繁荣,见证着国人以电视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沧桑巨变,见证着春节这个最大最重节日的全家团圆和其乐融融。

01 顺应时代,春晚拥抱年轻观众

虎年春晚,有人在“入圈”,有人在“破圈”。在虎年春晚上演前,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股春晚节目预测热潮,一年来最流行的谐音梗、最有情怀的人和事成为网友们预测春晚走向的依据。

和往年一样,人们对虎年春晚的关注点依然不再局限于节目本身,各种和春晚有关的“热梗”承载着个人与其所属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在社交媒体延伸出新的互动领域。毫无疑问,解构春晚已然成为当代年轻人在电子媒介时代过年必有的仪式之一。这背后是受众对于当今娱乐需求的转变和受众对于春晚这一文化产品的多样性解读,也体现着观众与春晚的联系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1)

这种转变背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的爆发性增长,与此同时,日益丰盛的文化产品供给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给大家带来多层次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春晚已经不再只是受众在春节期间可以选择的唯一的媒介内容。

这些年,脱口秀、喜剧大赛、相声、厂牌团综等垂直类节目遍地开花,德云社、开心麻花等商业剧团的日常演出,配合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大众传播,文化娱乐明星和大咖已然不只属于春晚时刻。

娱乐方式单一的时代早已远去,相较于四十年前春晚之前时文艺内容的匮乏,新媒介时代可供受众选择的内容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笑料、段子、歌曲、舞蹈、综艺节目等艺术形式应有尽有,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听到心仪的音乐,看到想看的视频,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越来越多“跨年晚会”更新迭代,硬核出圈。B站跨年晚会、脱口秀跨年、跨年演讲、答案奇遇夜……各类跨年晚会主打时尚牌、年轻牌和狂欢牌,一场场狂欢盛宴,体现着开心无极限的理念。

面对大众娱乐方式的转变,近年的春晚也在不断给出充满了时代感与年轻态的回答。一方面,融合年轻圈层,强化代际情感链接。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的春晚试图通过引入顶级流量明星、增加网络流行语、紧跟现实中的热点话题等方式拉近与普通受众的心理距离。邀请备受年轻观众喜爱的明星,比如90后明星中,张艺兴、杨紫、TFBOYS的出场频率非常高。另一方面,春晚的“网感”也越来越强烈,把网络流行元素、年轻人推崇的生态融合进来,这都是春晚拥抱年轻观众的表达。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2)

从荧幕到网络,从横屏到竖屏,不变的是春晚一直指向大众文艺的“最大公约数”,春晚40年,每年除夕这场文化盛宴已然成为极具群众参与度和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多元狂欢。

除夕晚上8点,打开电视调到春晚播出的频道,早已是中国数亿家庭的不二选择。如今,媒介技术打破了传播的边界,社交媒体的灵活性和同步性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文化仪式并引领大众生活。央视春晚历经了一次次转变和改革,但它依然用多元开放的态度和兼容并包的互动形式留给观众足够的审美空间,将独属一代人的记忆重新激活并保存下来。

02 春晚青岛人,跨上时间的虎背

倪萍曾是央视春晚的一个符号,她主持了央视春晚十多年。最近,她在1987年主持山东春晚的一段怀旧影像在网络爆红,这位日后两度金话筒获得者当时青春正好,她的一句“跨上时间的虎背,追风赶月创造辉煌”三十多年后听来仍然振聋发聩、铿锵有力。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3)

倪萍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也是全国人民的“年夜饭”,自1983年首届春晚至今,以倪萍为代表的青岛人不仅是春晚四十年的观众,还是春晚的主持人、表演者、颜面担当、笑料担当、气氛组,赵宝乐、林永健、黄渤、黄晓明等青岛籍演艺工作者相继登上春晚舞台,直至武汉人贾玲在今年虎年春晚喊出了一句青岛话“哈啤酒、吃蛤蜊”,春晚的“青岛味儿”瞬间拉满。又是一个虎年,青岛人再度跃上了时间的虎背,拥抱春晚上的青岛面孔、青岛符号和青岛印记。

主持过13届春晚的倪萍堪称传奇;1991年倪萍首次与赵忠祥、张宏民、李瑞英合作主持春晚,在念贺电环节时工作人员失误,递给了倪萍四份贺电,打开一看全是白纸,面对直播镜头的倪萍临场发挥,代表边防哨所、少年儿童向全国人民拜年,完满扭转了这一危机时刻,从此在春晚舞台站稳了脚跟。倪萍亲民、大气的主持风格融入了上世纪整个九十年代的春晚,从根基上奠定了春晚平视大众、拥抱生活的气质,也让倪萍成为春晚舞台上最熟悉的青岛人。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4)

倪萍

在春晚闪光的时刻里,倪萍虽然不是演员,却屡屡成为成全节目的点睛人选、现场砸挂的焦点人物;1995年牛群、冯巩《最差先生》,倪萍手擎一把小铡刀,成为整个相声的最大包袱。春晚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春晚,倪萍平和、稳重的形象融入到了春晚的“概念”中;2004年倪萍正式告别春晚舞台,也让老观众无比怀念。

语言类节目是春晚节目的重中之重,而青岛喜剧人在春晚语言类节目里有着传统优势。林永健1999年、2001年两度登上春晚小品舞台,终于凭借2005年《装修》一炮而红,这个小品里他一人分饰三角,一句“干嘛呢,干嘛呢”让观众印象深刻,这位“天津大姐”从初审阶段就引爆全场,春晚总导演郎昆握住他的手兴奋地说“永健,谢谢,谢谢,成了,不换了”。《装修》不仅是当年春晚的高光作品,也成为林永健喜剧事业的转折点。从2006年起,他连续登上春晚舞台,成为春晚小品的常驻主力。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5)

林永健

赵宝乐也是春晚舞台上的特殊面孔,他2001年出演了小品《咱也试一把》,作为一位运动员陪练与击剑冠军王海滨、跆拳道冠军陈中同台演出。2004年他作为主持人与倪萍、周涛、朱军、李咏等共同主持了央视春晚,既是春晚喜剧人又是春晚主持人,赵宝乐的身份变换自如。

青岛籍演艺明星具有年龄架构全面、影视行业全覆盖、音乐影视全能的特点。青岛歌手江涛也是春晚常客,1998年春晚《愚公移山》、1999年春晚《常回家看看》让全国观众领略他醇厚、大气的唱功特色。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6)

江涛

另一方面,以黄渤、黄晓明为代表的影视演员也喜欢唱歌,甚至发行个人唱片专辑,屡屡成为春晚演唱嘉宾。黄晓明演绎的歌曲题材广泛,他喜欢用《家乡话》等嘻哈风格单曲推广青岛话,也擅长演绎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2018年春晚他跟言承旭合唱《龙的传人》非常带感,2019春晚他与刘涛合作的《请茶歌》极具西南风情。在春晚舞台上,热爱玩梗的黄晓明还不吝自我调侃,2020年春晚他与金靖、宋祖儿、王自健共同表演了小品《机场姐妹花》,舞台上他一会拿自己的身高做笑料,一会儿用青岛话表演贯口,成为当届春晚最有观众缘、最有喜感的语言类作品。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7)

黄晓明

同为最具市场号召力的演艺明星,黄渤出现在春晚的频次非常克制,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春晚表演小品挑战太大,2014年他在春晚献唱了《我的要求不算高》,2018年他与陈伟霆、张艺兴搭档演唱了《最好的舞台》,酷帅的编舞也让观众感叹黄渤唱跳功底之深厚,而陈伟霆也表示更希望与黄渤合作小品,可见春晚舞台对黄渤式喜剧有多么渴求。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8)

黄渤

新生代青岛籍明星对春晚舞台更加放松,2021春晚,黄子韬搭档王迅、秦海璐、孙涛等人一同出演小品《大扫除》,这位新生代人气艺人首次登台表现自然,落落大方;虎年春晚,任嘉伦、宋茜两位青岛歌手合作演唱了《真爱起舞》。与黄子韬类似,任嘉伦、宋茜也有着韩国培训的从艺背景,也有着深厚的唱跳条件,也是近年来影视领域迅速崛起的青岛新生代代表。在春晚舞台上,青岛面孔越来越专业、自然、从容,也让青岛人文气质与春晚舞台有机互动、映衬生辉。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9)

宋茜

03 日新月异,春晚见证中国发展

四十年央视春晚,见证着电视和电视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

老院里几家人围着一台12寸小黑白电视看春晚,是留在老一辈人脑海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记忆。“电视雪花太大,去转转天线……”,曾经,老楼院室外林立的天线,转来转去追索为数不多几个频道的无线信号。在那个国产电视技术一度落后的时代,“彩电”曾经是多少家庭梦寐的三大件之一。谁家里要是有一台“原装进口”“18寸大彩电”,则会被邻居朋友津津乐道并艳羡不已。

据有关资料,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其时,全国只有50多台黑白电视机。其后,中国的电视机生产和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技术进展缓慢。1973年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试播彩色电视信号,1979年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第一条电视商品广告。当年8月央视开播《为您服务》专栏。1981年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在央视开播即爆红,家喻户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之前,电视一直都是普通家庭望尘莫及的奢侈品,哪怕是一台小黑白。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在那个文化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春晚”像一支怒放的烟花,像一个助力引擎,点燃了彼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拥有一台电视机,坐在家里看春晚。1983年3月,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之后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电视发展自此突飞猛进。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10)

1990年,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试播。全国迅速普及推开的“无线”转“有线”,大大提升了电视的收视质量。城市里林立的电视天线逐渐减少、消失。千家万户看春晚不再带“雪花”。到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电视覆盖率高达94%,电视也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寻常消费品。

1999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成功使用数字电视技术转播50年国庆大典,我国数字电视进入使用阶段。2000年6月,广西南宁市开通和我国第一个数字电视平台。而2003年10月,青岛有线数字电视全面启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城市。没错,青岛人,咱们是全国最早享受到“数字电视”最早看到“数字春晚”的观众。

这四十年,从黑白,到彩电,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十几寸到七八十寸,从CRT到等离子、液晶大平板再到激光投影,从320到标清到高清以及已开始在本届春晚和即将举办的冬奥会运用的8K……

除夕央视春晚投射在每一个家庭的画面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鲜艳。千百年除夕民俗新添了一个应电视而生的“看春晚”。电视见证和折射了中国人文化娱乐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三十多年前的《话说长江》《正大综艺》《曲苑杂坛》和《射雕英雄传》《西游记》《红楼梦》《渴望》,到如今数不胜数的丰富电视节目和剧集,人们可选的“台”日渐丰富,丰富到数字技术提供了想看什么就直接“点播”的可能。

跨越40年经典回忆(一看就是四十年)(11)

仍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的电视,早已不只是“电视”,而是逐渐成为人们多屏生活中的一个选项。据业内人士介绍,电视作为家里最大的那块屏,未来将成为智能家居、智慧家居的入口。

电视技术的进步透过春晚直接肉眼可见。大家才看过的这届央视春晚,即是一席硬核技术打造炫彩视听盛宴。“2022年春晚积极应用多项前沿科技手段,让春晚成为媒体科技创新展示的大舞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在春晚直播之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这台春晚实现了在CCTV-8K超高清频道直播,而8K超高清电视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电视标准。据央视春晚播出之前的报道:本届春晚首次运用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顶空间,巨幕穹顶设计使观众席与主舞台浑然一体。4306平方米的LED屏构成一个延展性极强的立体演播空间,突破了空间局限。演播大厅还设置了130台4K摄像机,通过对采集视频流的实时处理制作,实现“时空凝结”“多维度变换”等精彩自由视角的视频内容看不停,充分满足观众个性化的沉浸式观看需求。直播还充分运用XR、AR虚拟视觉技术,全息扫描技术和8K裸眼3D呈现技术等,突破时空限制,为观众带来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首次推出的“竖屏看春晚”,为受众提供全新的视觉体验,春晚实现“跨屏”联欢。

四十不惑的春晚彰显了年轻态和新活力。一台炫丽、精彩的春晚,也是一道高科技烹制的年夜大餐。最新电视技术的应用,助力延续了春晚所着力营造的欢乐喜庆祥和。正如权威媒体报道所表述的,高科技打造的春晚尽显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变、时代之美、奋进之力。

作者|文旅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