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的舞蹈以民间舞蹈为主,如郭庄乡端庄、窦家两村的采茶灯,原系茶农田头即兴歌舞,歌无定词,舞无定姿传说明正德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路过茶山,见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形同接驾,大悦,返京后便下旨召演,流传至今民间歌舞多在节日和庙会期间活动,建国后仍保持原有特色和活动方式在新编舞蹈方面,信维毅创作的舞蹈《竹海情深》,表现了茅山抗日根据地姑娘们不顾白天劳动的疲劳,深夜赶制竹碗,巧绣碗套,献给亲人新四军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茅山老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情深的生动情节1981年参加镇江地区“金山之秋”会演,获好评,并被江苏电视台录像播映1984年,王立春、信维毅、程尊平、汤思银等,根据葛村乡三阳地村的《龙舞》整理绘编的《二龙戏珠》,已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句容古代名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句容古代名人(句容民间历史上有哪些舞蹈)

句容古代名人

句容的舞蹈以民间舞蹈为主,如郭庄乡端庄、窦家两村的采茶灯,原系茶农田头即兴歌舞,歌无定词,舞无定姿。传说明正德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路过茶山,见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形同接驾,大悦,返京后便下旨召演,流传至今。民间歌舞多在节日和庙会期间活动,建国后仍保持原有特色和活动方式。在新编舞蹈方面,信维毅创作的舞蹈《竹海情深》,表现了茅山抗日根据地姑娘们不顾白天劳动的疲劳,深夜赶制竹碗,巧绣碗套,献给亲人新四军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茅山老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情深的生动情节。1981年参加镇江地区“金山之秋”会演,获好评,并被江苏电视台录像播映。1984年,王立春、信维毅、程尊平、汤思银等,根据葛村乡三阳地村的《龙舞》整理绘编的《二龙戏珠》,已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本地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龙灯句容的龙灯有高架龙和滚地龙两种,在色彩上有黄龙、白龙、青龙等。表演时,每人手持一节,另有一人持彩球引舞。随着彩球和龙头的翻腾,每节随着翻滚,形成特定的套路。有的还配备多人,手拿云片,配合起舞,形同一个巨龙在云中翻滚。玩火龙时,从龙嘴中还可以喷出五色火焰,非常壮观。句容的龙舞以葛村乡三阳地村的《二龙戏珠》为最佳。

马灯又名跑马灯,分马头、马尾两截,用花布或彩纸扎成,灯内燃烛,分别系在表演者身前身后。表演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手持马鞭,表演骑马动作,来回穿梭,摆成特定阵式。马灯在句容历史悠久。据春城乡老人传说,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打马去茅山,夜宿当地(现敬德村)。老百姓羡慕他的高头大马,乃扎纸马寄托自己的愿望,以后逐渐演变成大型民间舞蹈。崇明县文化馆在当地采集到一个名叫“跑马灯”的民间舞蹈,此舞和春城乡敬德村的马灯舞类似,当地亦认定“跑马灯”源于句容。

莲湘舞用一米左右的竹杆,将竹节之间挖空装上铜钱,晃动时哗哗作响,表演人数可多可少。表演者采用手拍、脚踢、跳跃、竹杆敲地等表演各式动作。此舞讲究整体统一,边打边唱,弦乐伴奏。1984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扬州老艺人王长山(时年74岁)表演的《滚莲湘》,在地上翻滚起舞。据介绍,此舞系他师父从句容茅山学来,源于句容。

跳鼓流传于葛村乡五渚坊村一带。在清咸丰以前,该地已兴此舞,每年自正月二十七、二十八日起,至二月初八止为活动日期。

跳鼓多在乡村万年台演大戏的间隙表演,表演者计48人。道具有:两面开道锣,十面小京锣(代表该村五大姓,每姓两面),一只大鼓,一只头锣,两把铳,两只喇叭,四面牌,四只手提锡香炉,四把帷伞,一只领路灯笼,一副挑盘,一尊“佐大禹王治水功臣”张祠山的神像;还配有打击乐器二组,每组七人。表演时,主要有两名赤膊大汉(下穿白色短裤),肩抬大鼓,蹲着呈坐马式,有节奏的起舞。有跳上拐、跳下拐、跳四方(开四门)等十套动作。此舞粗犷热烈,亦极累人,最壮的汉子也只能跳三、四分钟。两人为一组,哪对坚持的时间最长,就为优胜。表演时数十里外的大汉也特地来参赛,以决雌雄。五渚坊的青年往往是胜者。故当地有“不打你,不骂你,五渚坊的跳鼓瘮死你!”的俗说。

县文化馆的信维毅,将跳鼓整理加工后参加镇江市“金山之春”文艺调演,获创作、表演二等奖。

叠罗汉流传于葛村乡经村垾村,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表演者由身强力壮之年轻人,化妆成各路神仙形象,如大头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观音菩萨、童男童女等。表演时,在锣鼓声中,每叠阵式前,先表演一套武术如罗汉棍等。大头佛则活跃于台前台后。阵式共108套,“十八罗汉”最精采,层层叠起,顶端站立一人,底层只一人,技巧甚高。建国后曾参加苏南民间体育比赛,获奖旗一面。

钹舞又名抛铙,原是和尚、道士做法事时的专业舞蹈,有杂技风味。表演时,最少5~6人,多则10余人不等,格式有“狮子滚绣球”、“太公钓鱼”、“双跨马”、“海底捞月”、“仙人脱衣”、“单跨马”、“浪子踢球”、“扁担开花”、“苏秦背剑”、“燕子旋风”、“抛高”等套路。铙钹有大小,视表演者技能强弱而定。在打击乐伴奏下表演,舞姿优美,能者可同时抛二到三只铙钹。石狮乡寨里村善司庙和尚杨德坤,抛铙技术高超,1953年曾参加镇江地区会演,1956年参加省民间文艺会演并获奖。

茶灯舞表演人数不等,男女不限,化妆后手提茶篮,载歌载舞表演采茶等各式动作,来回穿梭组成阵式,锣鼓伴奏。

狮舞道具有狮头狮衣,表演者一般以二人为一组,钻进狮衣,一人舞头,一人弯腰玩狮尾,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锣鼓伴奏。并有人在舞狮间隙,即兴作词喊彩,内容大都为祝贺恭维等七字句唱词。句容的狮舞有两种,一为“神狮”,又名“家狮子”。由当地知名人士为首组织狮子会,轮流设狮堂,年三十烧香供奉,初一开始起舞。“神狮”装饰较华丽,狮头较大。另一种为“草狮”,又名“野狮子”,即山野草狮之意,由贫苦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狮班,装饰简单,狮头较小。

花船句容南部乡村的花船制作较讲究,船身有鲤鱼形、龙形,船仓扎成三层阁楼。表演时,船娘身居船中,用彩带从衣内将船系在肩上,手扶栏杆,随着特定的锣鼓点伴奏起舞。有二名艄公在船两侧,手持竹杆表演撑船动作,配合船娘有规律的起舞;另外还配有一名小丑,戴草帽,穿破衣,打花脸,串前跳后逗人发笑。表演用锣鼓伴奏,并有特定唱腔“龙船调”。有很多固定的传统唱词,如唱花名、唱古人、情歌等。长的唱词如《十二月香袋》,可唱一个多小时。也有根据不同情况,即兴作词,进行演唱。

双推车又名老汉推车,流传于句容白兔、行香一带。用细竹和绸布或彩纸扎成手推车架模型,二部车为一组,每部车二人表演。一人扮新媳妇或少女,将车架用绸带从衣内系在肩上,扎成一盘腿假足放在车上示坐车。一人扮成老汉或青年推车,在打击乐伴奏下,推车起舞,二部车不断变换队形,边舞边唱。

跑云舞表演者双手持用布或彩纸扎成的云状板块,云板为双层,内装彩灯。表演时似朵朵彩云在空中飘荡。跑云大部和龙舞配合起来表演。

犟驴舞道具分驴头、驴尾二节,类似马灯。二人为一组,一人演新媳妇骑驴,一人演赶驴人,手持丝鞭,表演驴的犟脾气,生动活泼,锣鼓伴奏。原在街头表演,近年来通过整理,搬上舞台。

蚌舞用绸布和细竹扎成蚌壳,由少女扮河蚌仙子,藏于蚌壳中。另有人扮渔翁,表演时相互嬉闹,有的还用人扮仙鹤,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有趣情节。

花担舞由女演员用弹性扁担挑着彩色花篮,串花行走,边舞边唱,有时和玩花船同时进行,锣鼓和二胡伴奏。

玩铛、大刀舞表演者身穿紧身衣裤,铛和大刀柄来回滚动于双手臂、颈、胸、背、腿各部位,有时抛到高空又巧妙接住。有“天花盖顶”、“古树盘根”、“银蛇出洞”、“怪蟒绕身”等传统套路动作,有武术性质。

高跷表演者腿上绑有踏脚装置的木棍。木棍高低视表演者技艺而定,最高的有三米。扮成“唐僧取经”、“白娘娘和许仙”、“八仙过海”等戏剧人物,在行进中表演各种戏剧情节和一些惊险技巧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