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彖传》中的一段话,是我们“老祖宗”关于中华文明与文化本质最“简洁直观”的论述只是许久以来,这段话的深层内涵没有被说透,我们将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加以深入剖析  一、“文明以止”  2008年,刘老师站在教育的角度给“文明以止”做了一个类比:给孩子上课,防止他们无知;给孩子讲道理,防止他们犯错;给孩子讲历史,帮他们立志;放学时和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聊天”,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性格以及学习状态与习惯;当着孩子的面,用门夹断粉笔、铅笔,一次又一次,直到他们不再围着教室门追逐嬉戏……  所以,刘老师认为,“文明以止”的本来意义,是以语言、文字、行为(展示)等方式,昭告天下(不广而告之,不成其为明),以防止人无知、犯傻、斗狠、犯错、犯罪……  虽然刘老师的出发点是教育,但这个解释契合古代国人的“道德观”,以及当时社会“德治”与生存的需要  按照这个解释,“老祖宗”所认为的“文明”,是以不断创造的知识、技巧、工具、思想、秩序、法则等普及天下,以防止生活变坏、社会变坏、世界变坏即中华文明的本质是为了人、社会、世界更加文明这个释义既包含了西方关于文明的定义,又多了一层深刻的内涵——“以止”,防止变坏,以“更文明”  二、“刚柔交错,天文也”  2012年以前,我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刚柔两个属性其交替出现,非人力可控,所以对人来说是杂乱的(交错),对老天爷来说,这是他赋予事物的内在规律,即“天文”对此,我想大多数国人都持有相似的观点  2012年,一位老爷子专门从中医角度和我们一起梳理了对“阴阳”的认识:为什么阴阳图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彼此紧密靠在一起?因为“老祖宗”的“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消磨(所以将“阴阳”比之于“对立统一”是错误的)——“相生相克”,也可以相互利用、相互成长——“相辅相成”在“老祖宗”眼里,“阴阳”是贯穿万事万物的,这样说不是“阴阳”统一了万事万物,而是像某种能量、法则,弥漫在万事万物里比如人自身阴阳不断此消彼长,同时又与宇宙万事万物的阴阳不断此消彼长……  这样说有点统一场论的调调但中医在实践运用中所取得的疗效,好些是当前科学知识解释不了的,而中医药理药性又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万一真的是,“老祖宗”就恐怖了,跑题了  2014年,再次聊到文明的话题,以经过阴阳理论洗礼过的思维重新看“刚柔”: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柔中带刚、刚中有柔,且在自身此消彼长的同时,与外在也此消彼长,所以“刚柔交错”,又因这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所导致,故曰“天文也”  “老祖宗”通过观察“天文”,获得“知识”,于是“文明以止”,而有“人文”即人文是通过不断观察天地运行规律并顺应规律而来所以,“老祖宗”说的“文明”、“人文”是讲规律的  再做个延伸:“刚柔交错”是“天文”,“阴阳交错”算不算“天文”?当然,“天文”是规律所导致的各种现象的总和  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既然“天文”是总和,“观天文”就包括观察人的发展变化那么,“时变”不仅仅指天地运行因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也指人在生存中要面对的种种“时事”的变化……  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许久以来,关于这句话的内涵,仅一个“化”字,就让我们在“教化”、“德治”、“文治”、“法治”、“普世价值”、“共同愿景”等话题上争论不休但不管什么人讲什么道理,要达到“化天下”是不可能的,不符合人性(人有主观意志)何况还多了一个看起来很多余的“成”字  直到这场疫情发生,我们意识到忽略了一个常识性问题,“老祖宗”的生存质量远比现代人差太多了,随便一场狂风暴雨都可能带给他们巨大的损失而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疫情中自觉地互通有无,互帮互助,更让我们意识到——只有“老祖宗”在生存发展中,由规律的角度看待善与德,才会在典籍中一再记录、赞颂、陈述,而不是因为发现人性的丑恶才去宣扬  想象一下,风大点、雨多点,就要让“老祖宗”的生活艰难点干旱、水涝、飓风、暴雪、狂雷、虫灾、鼠祸、病毒、地震等,动不动出现,“老祖宗”怎么玩?  只有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自觉给大伙普及知识,自觉团结起来共抗“时艰”改变不了自然,顺应自然,减少不必要损失总可以吧于是,农历有了,中医有了,各种思潮来了,各种科技发明来了……    所以,“老祖宗”说的“文化天下”其实包含三个部分:  1、知识的创造、普及、应用——不断观察生存与生活中的规律而获得各种知识,而后将知识普遍应用于生存与生活,再观察,如此循环往复即“人文”(这个过程中所创造的知识、技巧、工具等也归于人文,以这个角度看,西方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定义,其实只相当于我们“老祖宗”关于“人文”认识的表象);  2、自觉性——自觉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自觉互帮互助(生存驱动,且人性本善,百姓在疫情中的表现是最好的证明);  3、人民的“善心”、管理者的“德施”、知识的有效创造与应用,让大家团结一心,才有所谓“化”“天下”,才“成”其为“天下”,才能让天下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在尊重规律、顺应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己身、推己及人人人如此,天下成也     “老祖宗”说得简洁直观,我们今天理解起来却要千折百转说明在传承与发展上,我们有诸多脱节的地方,这需要教育与时间来弥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华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文化的特质和内涵(彖论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本质)

中华文化的特质和内涵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彖传》中的一段话,是我们“老祖宗”关于中华文明与文化本质最“简洁直观”的论述。只是许久以来,这段话的深层内涵没有被说透,我们将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加以深入剖析。  一、“文明以止”  2008年,刘老师站在教育的角度给“文明以止”做了一个类比:给孩子上课,防止他们无知;给孩子讲道理,防止他们犯错;给孩子讲历史,帮他们立志;放学时和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聊天”,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性格以及学习状态与习惯;当着孩子的面,用门夹断粉笔、铅笔,一次又一次,直到他们不再围着教室门追逐嬉戏……  所以,刘老师认为,“文明以止”的本来意义,是以语言、文字、行为(展示)等方式,昭告天下(不广而告之,不成其为明),以防止人无知、犯傻、斗狠、犯错、犯罪……  虽然刘老师的出发点是教育,但这个解释契合古代国人的“道德观”,以及当时社会“德治”与生存的需要。  按照这个解释,“老祖宗”所认为的“文明”,是以不断创造的知识、技巧、工具、思想、秩序、法则等普及天下,以防止生活变坏、社会变坏、世界变坏。即中华文明的本质是为了人、社会、世界更加文明。这个释义既包含了西方关于文明的定义,又多了一层深刻的内涵——“以止”,防止变坏,以“更文明”。  二、“刚柔交错,天文也”  2012年以前,我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刚柔两个属性。其交替出现,非人力可控,所以对人来说是杂乱的(交错),对老天爷来说,这是他赋予事物的内在规律,即“天文”。对此,我想大多数国人都持有相似的观点。  2012年,一位老爷子专门从中医角度和我们一起梳理了对“阴阳”的认识:为什么阴阳图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彼此紧密靠在一起?因为“老祖宗”的“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消磨(所以将“阴阳”比之于“对立统一”是错误的)——“相生相克”,也可以相互利用、相互成长——“相辅相成”!在“老祖宗”眼里,“阴阳”是贯穿万事万物的,这样说不是“阴阳”统一了万事万物,而是像某种能量、法则,弥漫在万事万物里。比如人自身阴阳不断此消彼长,同时又与宇宙万事万物的阴阳不断此消彼长……  这样说有点统一场论的调调。但中医在实践运用中所取得的疗效,好些是当前科学知识解释不了的,而中医药理药性又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万一真的是,“老祖宗”就恐怖了,跑题了。  2014年,再次聊到文明的话题,以经过阴阳理论洗礼过的思维重新看“刚柔”: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柔中带刚、刚中有柔,且在自身此消彼长的同时,与外在也此消彼长,所以“刚柔交错”,又因这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所导致,故曰“天文也”。  “老祖宗”通过观察“天文”,获得“知识”,于是“文明以止”,而有“人文”。即人文是通过不断观察天地运行规律并顺应规律而来。所以,“老祖宗”说的“文明”、“人文”是讲规律的。  再做个延伸:“刚柔交错”是“天文”,“阴阳交错”算不算“天文”?当然,“天文”是规律所导致的各种现象的总和。  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既然“天文”是总和,“观天文”就包括观察人的发展变化。那么,“时变”不仅仅指天地运行因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也指人在生存中要面对的种种“时事”的变化……  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许久以来,关于这句话的内涵,仅一个“化”字,就让我们在“教化”、“德治”、“文治”、“法治”、“普世价值”、“共同愿景”等话题上争论不休。但不管什么人讲什么道理,要达到“化天下”是不可能的,不符合人性(人有主观意志)。何况还多了一个看起来很多余的“成”字。  直到这场疫情发生,我们意识到忽略了一个常识性问题,“老祖宗”的生存质量远比现代人差太多了,随便一场狂风暴雨都可能带给他们巨大的损失。而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疫情中自觉地互通有无,互帮互助,更让我们意识到——只有“老祖宗”在生存发展中,由规律的角度看待善与德,才会在典籍中一再记录、赞颂、陈述,而不是因为发现人性的丑恶才去宣扬!  想象一下,风大点、雨多点,就要让“老祖宗”的生活艰难点。干旱、水涝、飓风、暴雪、狂雷、虫灾、鼠祸、病毒、地震等,动不动出现,“老祖宗”怎么玩?  只有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自觉给大伙普及知识,自觉团结起来共抗“时艰”。改变不了自然,顺应自然,减少不必要损失总可以吧。于是,农历有了,中医有了,各种思潮来了,各种科技发明来了……    所以,“老祖宗”说的“文化天下”其实包含三个部分:  1、知识的创造、普及、应用——不断观察生存与生活中的规律而获得各种知识,而后将知识普遍应用于生存与生活,再观察,如此循环往复即“人文”(这个过程中所创造的知识、技巧、工具等也归于人文,以这个角度看,西方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定义,其实只相当于我们“老祖宗”关于“人文”认识的表象);  2、自觉性——自觉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自觉互帮互助(生存驱动,且人性本善,百姓在疫情中的表现是最好的证明);  3、人民的“善心”、管理者的“德施”、知识的有效创造与应用,让大家团结一心,才有所谓“化”“天下”,才“成”其为“天下”,才能让天下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在尊重规律、顺应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己身、推己及人。人人如此,天下成也。     “老祖宗”说得简洁直观,我们今天理解起来却要千折百转。说明在传承与发展上,我们有诸多脱节的地方,这需要教育与时间来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