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记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意思就是,自己固有的想法,会让我们无法明心见性,认识真正的自己。

一个固执的人,不肯接纳异己,不肯了解未知,人生就只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人太固执,就是一场灾难!

达克效应的无知之谷(你固执的样子真难看)(1)

01

网上看到这样寓言故事:有一头驴,它从来不按照主人的吩咐去做事情。主人要它往东走,它偏往西走;主人要它往南走,它偏往北走。实际上它总是跟主人对着干。

有一天,主人赶着这头驴沿着一条小路向颇高的山腰走去。这头驴突然决定不再在这条路上走,就尽快地向路边跑去,那边是陡峭的山崖。驴眼看就要从山崖边上栽下去了,主人一把揪住驴的尾巴。“你这头蠢驴,不想活了?”主人说着拽住他的尾巴,往山坡上的小路拉,“赶紧走这边,不然就摔下去了。”“就往这边走,就往这边走。”

驴顽固地说,想从主人的手中挣脱,驴的劲儿太大,主人拽不住,终于松了手,一个趔趄坐在地上。驴欢呼着从悬崖边上冲下去了。

过于固执就有可能像这头愚蠢的驴一样,头破血流,粉身碎骨。固执的人,总凭感情用事,为坚持而坚持,最终酿成苦果。

达克效应的无知之谷(你固执的样子真难看)(2)

02

有的人一点就透,有的人用九头牛也拉不回头。有的人懂得及时止损,有的人却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这其中的差距,往往并非由性格决定,而是由人的“认知水平”来决定的。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平时很老实,但就是爱认死理。有一次,他买了一些漂亮的金鱼,却又不懂怎么养,只知道每天给金鱼喂食。一开始,金鱼还活蹦乱跳的,没过几天,金鱼都变得病恹恹的。

邻居告诉他:“鱼缸里的水要经常换,不然鱼会死的。”还跟他说了半天养金鱼的窍门,尤其不能喂食太饱,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但那个人却置之不理,却坚持认为:“金鱼没精神,肯定是没吃饱,跟水有什么关系?我多喂点鱼食就行了。”

还一次性往鱼缸里倒了很多鱼食。

结果第二天一看,金鱼全都死了。

有道是: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不要跟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认知只有井底那么大,大海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

不要跟夏虫去谈论冰雪,因为夏虫没有经历过冰雪,冰雪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

达克效应的无知之谷(你固执的样子真难看)(3)

认知低的人,认知盲区越多,越容易坚持固有认知。

如果用数学的角度,集合的观点来表示人的认知水平更为直观。假如一个低水平的人的认知是A,而一个高水平的人的认知是B。A和B都是认知的集合,A集合中包含a,B集合不仅包含a还有b、c、d、e、f,也就是说A仅仅是B的子集。

举个例子,认知水平低的人固执地认为读书、上大学没用,用他们的话“那些读了大学的人,不是还没有初中毕业的人赚得多”作为例证!这时,他们的衡量标准就只有一个——金钱的多少。如果具有这种“高估自己”“过度自信”心理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是“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达克效应的无知之谷(你固执的样子真难看)(4)

认知水平高的人,关于读书的价值衡量标准,除了金钱,还有工作选择的机会、自身潜力的挖掘与提升、精神趣味的享受与提升、个人素养的修炼与魅力等。

当然,认知水平低的人不知道,能过上安稳生活的大学生数量远高于暴富且读书少的人;也不会理解,学习给人的改变,从来不只是薪酬而已。

达克效应的无知之谷(你固执的样子真难看)(5)

03

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了坚持目标和固执己见的界限,开始钻牛角尖。

我们固执地像最开始故事里的哼哼一样,认为奶酪还在原地等着我们;

我们固执地认为一个不上进的人,永远都无法变好;

我们固执地认为和别人协调、接洽是逢场作戏,假惺惺……

如果你甚至没有尝试付出这样的努力就放弃了。这根本不叫坚持自我,只能叫顽固。这种固执的姿势,真的是太难看了。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我们都要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的方向,同时别忘了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

放掉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做正确的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抉择将指引你走向成功。

达克效应的无知之谷(你固执的样子真难看)(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