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分外美
春分前后自然景观常常是春催桃李,大雁北归。
春雁归来万象新
苏东坡为其好友诗僧惠崇画作《春江晚景》题诗两首,其一《鸭戏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稼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二《飞雁图》:“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苏轼还写春分前后反季现象,《癸丑春分后雪》:“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做满天柳絮飞。”
春江水暖鸭先知
桃花枝枝映脸红
春分寓意白昼和夜晚时长相等,季节处于寒凉与暑热之间。华北地区和江淮平原平均气温基本稳定在摄氏10度左右。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校订《说文解字》的徐铉曾作《春分日》:“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独倚古木好思春
“分”甲骨文作“ ”,“八”和“刀”最初意思都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两半。南宋女词人朱淑真《西江月春半》理趣淡而柔情浓:“办取舞裙歌扇,赏春只怕春寒。卷帘无语对南山,已觉绿肥红浅。去去惜花心懒,踏青先不讲干。恰如飞鸟倦知还。澹荡梨花深院。”文人墨客惋惜的实际上并不是季节,而是生命灿然却短暂的春花、更应是个人的际遇。如李后主《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不啻远芳侵古道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朝日以朝(zhāo)”,反映了我们祖先几千年前春分日早晨祭祀太阳的传统。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写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两代,皇家专门建立了现在坐落在北京市朝阳门外东南方向用于举行祭日仪式的场所——日坛。汉乐府《郊庙歌辞》也有《朝日乐章》:“明鉴万宇,照临兆人。永流洪庆,式动曦轮”,“曦轮”是太阳的别称。无限春光恰农耕,因此民众通过“送春牛”等活动象征农耕季节的一个高潮,并预示好收成。此活动还催生了“说春”曲艺形式和“春官”这类民间艺人。此外唐朝武则天光武元年还曾把礼部改为“春官”,主理礼部事务的尚书也改为“春官尚书”。
祭天朝日佑苍生
皇家在社稷坛举行祭祀大典,民众则在春分前后自己建立的“社”中拜神欢聚,祈盼丰收。民间“春社”,如陆游写《春社》:“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今朝有喜君知否,到处人家醉不醒。”真是喝好酒的好日子。晚唐诗人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鹅湖”应指江西上饶铅山县“鹅湖书院”所在地。该院规制小却由于朱熹、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对谈雄辩的“鹅湖之会”而声名鹊起。以金戈铁马著称于世的辛弃疾《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鸭。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田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那么戎马倥偬耿耿于一统恢复的爱国书生居然欣赏农家忙时田园风物的意趣,颇可玩味。足见春忙春闲在乎自己的角色和心态。
鹅湖书院遗风永
斯文佳话千古传
小二续貂:春分前后,乡野草色遥看近却无,念10岁光景时,自拾破烂挣得零钱买灰白兔各一 ,背竹筐镰刀,约三五村伴,同去村北林地、荒坡,选阳坡摘挖猪草、“傻蹦扩”草、 “梢莞”,但半日不盈把,遂取菅草丛聚处浮土,掘地取根,挖菅草根(甜甜根),嬉笑间,坑坑洼洼,一地菅草,半筐草根,或就近浇水处一洗,把甜甜根放嘴里咀嚼,而后大饮田间水泵刚出凉水一气,一群伙伴就撒丫子跑到一个槐树凉处半躺半卧打扑克或沙里玩抓拐游戏,春日迟迟,微风习习,灰头土脸,不知西东。至今依稀可辩。
一江春水向东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