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中洛外图》(局部)
《洛中洛外图》是一种描摹日本京都名胜古迹的风俗画,从室町时代开始开创的,直至江户时代都有大量制作的这种画作。“洛”指的是京都,在日本人眼中,洛阳即是他们的洛阳,而奈良则是他们的长安。
从794年至1869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城(东京)为止,京都曾长期作为日本的首都,又叫平安京,定都时间有1000年之久。这座城市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由天皇、贵族、高级武士、艺术家、宫廷文人等共同参与或创作。
7月24日,包括《洛中洛外图》在内,集中展现京都风貌的“京都:艺术想象之都”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揭幕,此展览将持续到明年1月26日,超过80件馆藏日本艺术作品将与美国的公众见面,部分当代艺术作品为大都会的最新收藏。
在众多聚焦京都文化生活和历史的展品中,呈现江户时代“狩野派”画家狩野永德的代表作品《洛中洛外图》无疑是此次的焦点,画面囊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风俗、服饰、商业贸易、娱乐演出、交通出行等,构成了充满活力的京都画卷。
△ 《洛中洛外图》屏风画
△ 金阁寺
将此屏风置于昏暗的屋子中,画中金色的云朵则能反射微弱的光亮。此外有不少小细节:城里头的轿子、女孩子出门要把头包起来,还有拿着剑的武士,也有人在缝东西、看画。其上所绘人物多达两千四百余众,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完整地展现出京都内外的繁华盛景,堪称“日本版的《清明上河图》”。
以《洛中洛外图》为代表的屏风画,在日本被称作“障壁画”,是一种日本特有的绘画种类,最初起源于平安时代(794—1192),在日本战国前期取得长足的发展,并于安土-桃山时代(1575—1603)达到极盛,其中集大成者便是狩野画派的第四代传人——狩野永德。
在狩野永德的诸多障壁画作品之中,《洛中洛外图》尤为著名,日本战国名将织田信长就对此画格外欣赏,爱不释手。
织田信长
织田赠画,用意极深:首先通过奉赠此画,承认上杉谦信的北陆霸主地位,暗示无论洛中、洛外,整个京都早晚都是将军的囊中之物,不必急于一时。织田以此示弱于上杉,使其处于按兵不动,保持中立,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喘息时间。而这步妙棋自然也有狩野永德的一份功劳。
再说上杉谦信,自从收到狩野永德的旷世杰作之后,极其珍视,吩咐后人妥善保管,这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洛中洛外图(上杉本)》。
《洛中洛外图》转赠一事,让狩野永德在一夕之间名声大噪,也使他借此取得了织田信长的信任,受命率领狩野画派的画师们为织田的安土城创作大型障壁画。
然而八年之后爆发了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天下布武”的雄心在熊熊火光之中消散于无形,安土城亦付之一炬。从此,世人再也无缘目睹狩野永德当年为安土城设计、创作精美的障壁画。
本能寺之变后,狩野永德转而依附另一位“天下人”——丰臣秀吉,相继为气势恢宏的大阪城、聚乐第、正亲町御所绘制了大型障壁画,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而他那种富于表现力的画面和金碧辉煌装饰手法也成为日本战国末期障壁画的主流。
△ 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洛中洛外图》
这个葫芦据说是秀吉的象征,秀吉的旗号是“子孙万代”(瓢箪还有葫芦的意思),与秀吉有关的方广寺大佛殿内,还放着与旗号相配的可以容纳2斗水(或酒)的特大号的葫芦。
△ 京都排名第一的名胜景点,清水寺音羽区的瀑布里的清水
△ 打鱼的渔夫
△ 骑马的人
△ 这是把披风当羽织的“南蛮人”(西洋人)
△ 方广寺门前的“小憩茶屋”
1、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US), Kyoto: Capital of Artistic Imagination
2、徐小虎《日本美术史》
3、中国美术报网《美术故事 | 林硕:洛中洛外唐狮舞——狩野永德与他的障壁画》
4、账房先生《怦然心动APP个人不完全推荐——东瀛物语〔洛中洛外图屏风 汉化版〕》
(文 / 陈泳颐,编 / 任慧 俎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