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中秋节一样,在千古诗篇华章中如此不朽。而且这不朽,还不是孤独一篇单独成就,还是跨越不同时光不同体裁的不朽两篇,这就让这个节日理该熠熠生辉传承至今。

没有团圆饭的中秋(当中秋去了团圆的味道)(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人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出,就被贴上了孤篇盖全唐,千古第一诗的标签,在格律诗中无人可以超越。

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宋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一出现,就被世人认为从此中秋月圆到了写无可写的程度。

中秋,月圆人圆最为美满。不能团圆的,则可以向一轮明月寄托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一个节日,把家人故土在中国人心里的重要性通过月圆表达的淋漓尽致。

家是根,故乡也是根。但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和父母一起过一个中秋节。如今想想,其实从懂事起,和父母过的中秋节就都不算完整吧。次次都是迫不及待的吃饱喝足了,抓着月饼就出门玩耍去了。至于看不看月亮,团圆不团圆的,毫无概念。

等到成人了,背起行囊一走千里,成了家,生了孩子,中秋就演变成了到时候打一个电话的事,然后孩子再重复我自己当年的事。

父母亲每次说起,也都是劝慰,说就是一个日子而已,不必耿耿于怀,大家都好,心有牵挂就行。

和朋友说起,朋友说,不都是这样吗?如今凡远离家乡各自生活的人,谁不是和你一模一样?离开才学会长大,长大才想起父母和故乡,而就算想起来了,因为自己的小家,那和父母故乡几百上千里的距离就成了跨越不过去的距离。

离开家的初几年,每到中秋前,父母都会想办法带过来很多东西,唯恐我和妻子刚刚开始的中秋简陋,心思难受,想念家人。之后,生活好了,慢慢这东西就不再带了。等到有了孩子后,我说中秋我回去看你们吧,父母就说,折腾什么啊?孩子还小,工作不顾了?等我的孩子大了出去了,我说中秋我回去看你们吧父母就说,先顾着工作啊。再说你们两个不是家啊!好好过自己的就是。

没有团圆饭的中秋(当中秋去了团圆的味道)(2)

现在,父母说,别折腾了,没几年就退休了,再说吧。

细细算算,再过两年,父母就已都过了八十。

其实不能想。就说自己这一代,大体都不是独生子女,但这些子女工作之后,有几家在中秋是可以完全团圆在一处的呢?起码我们兄弟三个工作后基本就没有和父母在中秋团聚的经历,我身边的朋友经历过的也极其少有。

一个家和故乡,在古人和今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很简单啊,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团圆,那只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人只要一离家,再想回来,那就是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都不可能的事。仅仅一个走亲访友,就需要用年来算时间。所以,团圆对于古人来说,才弥足珍贵。

而如今呢?一天万里早已不足为奇,路途早已不能成为团聚的障碍,可团圆却和古人一样,成了珍惜之事。唯一可安慰的,那就是古时候一封报平安说思念的信需要在路上长年累月的走,还不一定能抵达,而现在,一秒钟,所谓思念的信息和声音,就可以穿越山海抵达。

不方便,所以团圆艰难。

方便了,所以团圆也艰难。

问候,书写在纸上,弥足珍贵。

信息,瞬间抵达,起不了涟漪。

我们,终究不如古人诚恳,不如古人重情,不如古人真心。

但我们也不能说虚伪,只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创造,所有的想念和心思,总是在生活中不知所以的被改变了初衷,模糊了方向,以至于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原因。

又能怎样?只要自己能说服自己就好。

现如今,中秋对我已经不再是团圆的意思了,更多的,反而是在这个日子里,难得的用来思念那些过去的时光和过去的人,以及难得的正视一下自己。

放在平时,不敢。

没有团圆饭的中秋(当中秋去了团圆的味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