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有过‘工业立市’吗?怎么发生的?需要什么条件?过程和效果怎么样?”

“今天汕头还需要‘工业立市’吗?如果需要的话,是对历史的‘补课’吗?”

“在汕头的工业发展史中,有哪些值得坚持的经验做法,有哪些值得吸取的教训?”

谈起汕头市坚持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这一年,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抛出了上面几个问题。

以史为镜,知古鉴今。陈鸿宇认为,评价“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前提,先要对汕头的工业化进程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时代内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推进落实。

陈鸿宇谈产业结构(陈鸿宇工业立市)(1)

萌发

汕头工业化进程带有港口贸易印记

汕头的开埠是潮汕经济通过双向开放与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的近代化转型,汕头的工业化进程很自然也带着港口贸易的印记。

南方日报:汕头的近代工业从何时萌发?

陈鸿宇:汕头是一座因港而生、因商而兴的城市,汕头的开埠是潮汕经济通过双向开放与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的近代化转型。汕头的工业化进程很自然也带着港口贸易的印记,开埠年代出现了与港口运输业相关的修船业、码头栈房修造业等。

从汕头开埠直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先后建成较为完善的港口设施和近代交通设施,邮政、电报、电话和专业贸易公司、商会组织、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相继出现。随着本土商贸业的发展,加上海外潮籍华侨侨汇回馈,汕头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发生重大变化,大量人口集聚形成了对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和工业消费品的规模化需求。电厂、水厂以及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肥皂厂、火柴厂、织布厂、食品厂等,雨后春笋般地在港口周边的旧街区里生长起来,形成了最早的日用轻工企业群,汕头城区成为粤东的工业中心。

南方日报:潮汕在这个时期的工业有什么特点?

陈鸿宇:第一,潮汕近代工业带有鲜明的国际性和外向性特征。汕头开埠以前,潮汕经济活动已初具精细和开放的特质。这些特质也让汕头市区在东南沿海诸口岸城市中,较早完成了从传统的沿海贸易集散埠头向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转变,较早具备了对接和融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也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潮汕的土布业、土糖业、麻类、纸类加工业的兴盛与衰落都见证了这一点。如汕头开埠后二三十年间,大量质优价廉的印度棉花棉纱通过汕头口岸进口,为近代潮汕土布产业的兴起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市场供给,通过棉花棉纱进口和土布出口这一纽带,引领潮汕地区近代棉纺织产业融入当时国际棉纺织产业布局调整,土布织造业发展为潮汕较早的具有完整链条的近代工业门类。

第二,潮汕产业结构的近代化路径因而有别于与传统的工业化驱动模式,是以商业体系的先行近代化为基础,进而牵动引领工业、交通、金融以及城市建设的近代化而展开的。这种发展模式催生出来的汕头工业基础相当脆弱。直至1949年,市区的近代工业仍以日用轻纺业为主,冶金、机械、化学工业基本上空白;工业企业规模极小,平均每家10人左右,生产效率低下。

第三,近代潮汕的潮人、潮货、潮文化与国内外市场形成多重循环关系,华侨资本、本土商业与金融资本共同构成汕头近代工业的主体。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45年后南洋地区的“非殖民地化”,使汕头工业“因港而生”“因商而兴”的外部条件不复存在,无法如上海、武汉、青岛等“开埠城市”从因商而兴走到因工而盛,这一轮工业化进程被中断。

发展

“工业立市”的“激情岁月”曾持续30多年

20世纪70年代末,汕头市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已居于全省各市城区的前列,奠定了此后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

南方日报:被打断的工业化进程是如何逐渐恢复的?

陈鸿宇:1949年至1978年,这段时期是汕头“工业立市”的“激情岁月”。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港口和商业的收缩,汕头市确立了“将消费性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的目标,先后兴办了数以百计的工业企业,城区的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汕头缺乏发展重化工业的矿产、土地资源,在几乎得不到国家重点项目投资的前提下,从20世纪50至70年代,主要依靠自我积累、挖掘潜力,一步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和轻纺食品工业体系。这一期间城市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也向工业企业集聚区倾斜,逐渐形成了乌桥岛、杏花—光华—护堤、汕樟—大华三个工业集聚区。1978年汕头市区的建成区已达7.25平方公里,比1949年的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一倍,新增加的部分基本来自三个工业集聚区。

20世纪70年代末,汕头市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已居于全省各市城区的前列,奠定了此后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职工队伍。这一时期涌现出林希之、姚锦钟、罗木命等“汕头工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宝贵的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都值得景仰,也是当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需要大力弘扬的。

陈鸿宇谈产业结构(陈鸿宇工业立市)(2)

回归

明确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工作思路

“三新两特一大”这六个产业都是立足汕头、一头在内、多头在外,都融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南方日报:改革开放时期,汕头工业又进入到怎样的发展状态?

陈鸿宇: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大潮,再一次让汕头抓住了“因港而生”“因商而兴”的机遇。汕头经济特区的兴办,汕头港的复苏与扩建,使汕头“因商而兴”得以复归,潮汕地区的商贸活动和社会消费非常活跃。

20世纪80年代是潮汕城乡工业化迅猛发展的阶段,这一期间是市场取向和计划主导的制度性因素都在发生作用的“双轨”时期,汕头市区的化工、电子、轻纺和机械四大产业的上百家企业,通过贷款、利用外资等方式,大规模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形成了大投资、大改造、大发展的热潮;市区周边各县和重点乡镇也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工业,逐渐形成了众多的专业镇和企业集群。

在潮汕工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对国内外市场不敏感,缺乏资本运作和防范汇率、债务风险等知识,城区部分企业最终因市场变化、投资失误、债务链断裂而被迫停产或倒闭。

20世纪90年代以后,汕头工业发展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汕头主城区,全域多点错位发展成为汕头工业化布局的新形态。澄海、潮阳、潮南各区以及潮州、揭阳各市成为粤东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民营企业崛起为市场主体,为汕头市的工业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

这一期间细化了的专业市场导引的纺织服装业、化工材料业、玩具礼品业、食品业等优势行业,取代了原来生存于传统体制下的“小而全”的区域性工业体系,汕头市的工业化进程逐渐步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成熟期,产业集群和专业镇密集相连成带,多核多圈的汕潮揭都市圈略具雏形,各市的多层城镇集群和基本形成。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当前汕头提出的“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陈鸿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汕头主要借助民资、外资、侨资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挂靠生存到开放自立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异常活跃的多元化、多门类、多圈层的工业体系。2021年以来,汕头市深入剖析汕头发展经验启示,清醒认识到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质量不高,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工作思路,明确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和大健康为引领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

选择“三新两特一大”作为未来汕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立足于汕头既有工业发展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之上的,科学确定了汕头制造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每个产业都努力做到有市场前景、有资源保障、有政策支撑,从而为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找准了动力源和方向标,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潮人潮侨的广泛赞同。

将汕头产业发展放进更宽广的视野中看,“三新两特一大”这六个产业都是立足汕头、一头在内、多头在外,都融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这样的产业布局是一个开放的格局。历史证明,新一轮的“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必然要走全面开放的道路。

优势

新一轮“工业立市”发展内外条件已具备

当前,重点发展制造业、协同发展三大产业的内外条件已然具备,汕头再一次站在历史的风口上。

南方日报:汕头现在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具备哪些优势?

陈鸿宇:目前汕头市的“工业立市”并不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工业立市”的简单重复或“补课”,而是具有新的时代内涵,不论外部客观环境,还是自身的基础条件,都与过去迥然不同。

从宏观政策上看,国家和省大力支持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制造业发展;国家及省进一步明确了汕头的发展定位,省出台了关于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支持汕头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深汕深度协作扎实推进,为汕头“工业兴市、产业强市”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从历史发展来看,汕头先后走过以商贸业为主导和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道路,从近代中国沿海重要商埠,到20世纪下半叶构筑起区域性的工业体系,再到作为广东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汕头近几年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在建、在投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或者重点企业,从金额、数量到水平而言,都居于沿海经济带前列。此外,如今汕头已形成以市场主体需求为主导的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局面,不再需要在“有商无工”或“抑商兴工”二者间艰难抉择。

从外部基础条件看,近几年来,汕头全力推进深水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粤东城轨、大型桥隧等一批“串珠成链”的骨干交通设施工程,汕头的发展区位得到极大改善,城乡的营商环境、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集聚效应也初步凸显,这些都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打下很好的基础。

当前,重点发展制造业、协同发展三大产业的内外条件已然具备,汕头再一次站在历史的风口上,机会就摆在面前。汕头一方面要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向汕头倾斜布局,集中力量建设汕头大型产业平台。另一方面,不能再被动等待项目送上门,而是要更加积极主动抓工业、上产业,形成上下齐抓、内外发力发展工业的共识,不失时机地将外部政策支持转化为内生经济优势。

汕头尤其要重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开放、放开、搞活和跨区域合作来弥补自身资源不足;要更加主动积极地做实省确定的“核—副中心”深度合作的文章,抓紧与深圳联动,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倾斜。

举措

敢于正视短板 勇于自我变革

要有打硬仗、打大仗的“精气神”,拿出具体举措服务企业,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放心。

南方日报:目标既已明确,那么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接下来应如何行稳致远?

陈鸿宇:“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要行稳致远,就必须要敢于进行自我剖析,找出不足与短板,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汕头发展工业有传统、有亮点、有特色、也有基础,但仍有不少短板。比如整体规模不大,支柱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工业发展平台分散、各类要素没有很好统筹起来等等。

因此,汕头要敢于正视短板,勇于自我变革。特别是需要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在“软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创造力、驱动力,更是吸引力、竞争力,是打造投资热土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汕头掀起了重塑营商环境的热潮,出台《汕头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政务服务提速、“保姆式服务”等方面再下功夫,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政企“直通车”,架起各类市场主体与政府间沟通的桥梁,快速有效解决一批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问题。

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数较大、不稳定,还需要着力解决制约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强调管理转向强调服务。

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党政部门形成“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共识,这一点至关重要。一件事情要做成,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是不行的,需要形成合力,调动一切资源、部门去执行。除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税务、环境、消防等相关部门,都要有打硬仗、打大仗的“精气神”,拿出具体举措服务企业,扫除妨碍制造业发展的障碍,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放心。

【记者】 余丹

实习生 杨侨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陈鸿宇谈产业结构(陈鸿宇工业立市)(3)

【作者】 余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