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全人心理学群体昨天在腾讯会议室举办了一个讲座,由于发言的人较多,且有争论,差不多变成了一个辩论会。其话题是由马院长的一个抖音引起的。——许金声。)

独立思考的表现作用和要求(什么是独立思考)(1)

马院长的视频转文字:《越善于思考越独立》

“没有思考的独立,就缺少自主,没有人格的独立,就缺少自信,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缺少自尊,如果你有了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你便不会再接受奴役和强迫,你的生命就会变得坚韧和顽强起来,你也就不必再重复他人的生命方式,别人也没法企图来塑造你的模样。不然你这辈子都是别人给你的观点,你这辈子仅仅是一个肉体,其他都是别人给你的,仅此而已。你比如我以前跟你们说过,你的收入是你平均身边5个朋友的收入,你可以再推理一下,你的观点是你身边5个人的观点,结论:你的观点不是你的观点,你的观点是别人给你的,那你说你是什么东西,你什么东西也不是,因为你脑袋里是别人给你装的系统,你说我们怎么才能有自我呢?所以你先思考嘛,思考让自己孤独嘛,你连孤独都没有,何谈思考呢?”

许老师:大家好,今天的这个讲座是临时决定的,昨晚看到一个抖音号,现在非常火的一位叫“马院长”,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我觉得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还经不住仔细地推敲,他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话说得比较尖锐、比较犀利,这样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仔细推敲,一些地方似是而非,背后的理论底蕴不够,有一点新版的“心灵鸡汤”。不知道这个比喻妥当不妥当?突然想到这个词。由于马院长的语速比较快,我们先把视频放几遍,大家先思考一下,尽管我们是在搞讲座,按照全人心理学的风格我们都是要通过互动式、启发式来进行,不是单方面的讲,因为我们全人心理学的主要思想是讲究通心,就是要互动式地进行交流,而不是自言自语,单方面的说。所以大家也做好准备,我们在讲座中间,以及后边都将安排讨论与提问、互动。有人发言吗?

王某女士:我刚才听完以后,整体的感觉就是这种描述有点绝对化,有三个绝对化,第一是他说如果我们不做一个独立的人格,我们的平均收入就是身边五个人的收入,我们的观点就是身边五个人的观点,这个太绝对了,经不起实际数据的验证,还有他忽略了每个人成长的潜在性,每个人都有想要活得更好,活得更精彩的本能和潜能,他把这块儿忽略掉了。第三是把思考和孤独绝对挂钩了,好像独立思考必然会引起孤独,这个我也不太认可,总的来说有点绝对化了。

许老师:说得不错,把我想说的有一点的话说了。我自己要说的话已经减少了,看大家发言后还有没有我自己可以说话的空间,看我自己有没有“独立人格”?

卢某某先生:我看视频我感觉他的意思就是想说要先进入孤独,然后在孤独中自己去思考,才可能达成所谓的人格独立,然后才经济独立,各种独立,而其实我自己的经验也好,还是我的认知也好,我觉得单纯的一味去强调思考就可以达到人格独立,其实是一种幻想。如果说单纯的通过思考就可以达成人格独立的话,那我们心理这个行业貌似就不成立了,对吧?单纯的通过思考达成人格独立这个我觉得不现实,不太可能,我不认可这种东西,我觉得它还是需要生命的一些体验啊,比如说我们的这个成长啊,它才可能有人格独立,它不是单纯的通过思考实现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然后还有后面,包括他后面讲的那几个逻辑,其实都有很多的漏洞。

许老师:还有哪位朋友想发表意见?

高某某女士:我觉得他有两点是不够严密也是不具备逻辑性的,他是硬给他套上了一个逻辑性,就好像人孤独了以后就可以有自主性了,好像人一思考一孤独了,好像他就可以具有独立人格了,这个地方说的和心理学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种带来了许多的卡点,还有许多的一些信念的形成和一些认知的障碍,这样的话我们即使孤独也思考不出来什么,我们只是孤独着,而且这种孤独就像许老师之前在书中写到的他有可能是匮乏性自我相处,是匮乏的,他什么也想不出来,他只会在幻想当中越走越远,自己缺乏主体间性,没有和别人的交流,孤独并不能带来思考,有些孤独是可以的,比如说充实,像许老师之前在书中写到的充实性自我相处,这种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充实性相处首先这个人是具备了相对的独立人格之后的思考,那才是有逻辑性的或有秩序的,他的思想不是混乱的思考,那才是真正的思考,而且这个思考呢还包括他有的时候这个人是发心的,是我心和脑是一致的,有一些是大脑想出来的,这些东西我并没有是我真心的,我通过心来体悟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真的,都是别人的,所以这一点不赞同他说的,有思考就孤独,孤独了就可以独立了,独立了就可以不被奴役了,这是一点。还有第2点,人是社会性的人,如果人缺乏了主体间性,缺乏了社会的这种交往、交融,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也将是这个真正的意义上的孤独了,那是不可以的,他讲的说有别人的我就被奴役了,不是这样子的,即使和别人的观点一样,也并不代表被别人奴役,只要是自己的观点,就不是被别人奴役,他把独立人格和被奴役这些概念都给混乱了,他们之间不具备逻辑性,他这些概念给纠缠了,所以说第二点我也不赞同,就是大家可以在一起谈论,就是有共同的观点,但是你又有个人的观点,有别人的观点,也不代表就是你认可了别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你就不具备独立人格。谢谢大家!

许老师:说得不错,我自己能够讲的观点越来越少,还有哪位?

王女士:我想再补充一点, 就是在他表达的观点里面,我觉得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就是首先针对人格独立的定义,怎么样的才叫真正的人格独立,我感觉可能他这个博主,他自己对这一块可能不够通透,所以他可能觉得就是你要有独立的、自己的想法,有不同于别人的关于这个世界观一些啊,就是说一些观点,这个可能我觉得是一个表面性的,更深层次的可能在于一个既是不受他人影响又能够因心而活,对吧?就像那个老师说的,走在大道上,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比较通透的人格独立吧,而不是一味地去强调与众不同,那如果他自己独立的想法想出来是与道违和的,可能也不算是健康的,或者是一个通透的独立人格吧。

许老师:讲得很好,还有没有人发言?

刘女士:就是前面的几位同学的意见我都赞同,我就想补充一点点,就是这个博主他在讲了几个关键词嘛,思考、孤独和独立,我觉得可能首先要澄清他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和今天我们讨论的通心及全人心理学里面,我们来讨论的思考、孤独和人格独立,我的感觉就是我们都是在用一个词来概括表达自己的思想,那这个词其实我们每个人听到,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那么怎么样把它说的更透彻,更通透,更通心,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拿出来讨论的,所以这个地方也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就是这种快餐式的文化,这种心灵鸡汤,它抛出来之后,那么对一般的普通人听到这些他会如何去解读?就他自己理解的那个部分,是不是真正对他是有效的,我觉得这个点可以引发一些思考,就是需要我们去深入的去澄清他想表达的意思,以及我们再来对他进行一些补充,更加的通透,更加的清晰。

许老师:刚才刘女士谈到“快餐文化”这个问题,一般人看他的抖音,不会对他这个人的思想进行仔细的分析,全面的分析。一般就是抓住某一个点,各取所需,比如说在某个时期, 他自己信心不足,他需要打气,他听到独立两个字他就感到高兴,他就来劲了,或者某个时期某个青少年,他正在进入逆反期,看到这个也很高兴,他不会全面思考。我们今天就稍微认真一点,来把这个独立人格这个问题说清楚,因为独立人格这个概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就已经开始流行。我当时发表了关于中国人人格发展大趋势的一个预言,就是说中国人当前的普遍人格,所谓普遍人格就是指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人的人格,中国人改革开放以后,它的普遍人格正在从传统的归属型人格,或者说依赖型人格走向自尊型人格。而自尊型的主要特征我归纳了五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独立自主的人权意识;争强好胜的竞争精神;惜时如金的效率习惯;平等互利的协作精神。我概括了这五点。由于时间原因,可能有的朋友还想发言,我还是先讲一下吧,后面留一点时间大家来讨论,讨论的时候你还可以提问,还可以发言。

张女士:我刚才就是听了同学们的思考以及总结,我自己也做了一个思考,我就感觉到在这个孤独这个地方,孤独跟寂寞是两个概念,寂寞是漫无目的的,没有任何思考的,然后又不得不去一个人独处的,而孤独应该是有思想的思考,就是我的想法,所以啊,要思考的前提,你应该是自己能够有思想的独处,这个人才能够有人格上的独立,这是我的思考,谢谢!

许老师:我初步有几点思考。第一,什么不是独立人格?首先独立人格不是故意与众不同,这个要分清楚,如果是故意与众不同,那就很可疑。你是不是独立人格,不在于你是不是与众不同,而在于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与你内心的良知是不是保持一致性的?如果你的思想与大家相同,这不一定说明你没有独立人格。我提一个问题,独立人格是不是一定思想要与大家不同?

王某女士:不一定。该相同的时候相同,该不相同的时候不相同。

许老师:你这个意思就是通心的思想。第二,为独立而独立,背后是自我价值不足,想显得与众不同,有没有这样的人?为独立而独立的?

王女士:有很多。

许老师:第三,独立人格与孤独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的独立人格,既善于独处,也善于交往。也就是说,真正的独立人格,他在独处的时候是充实性独处,而不是匮乏性的独处,这个了解全人心理学的人就非常清楚,不了解的可能听这几个词有点陌生。什么叫充实性,什么叫匮乏性?我提了一个理论叫“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就是说,人有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一种是独处,一种是交往,也就是说你要么在独处,要么是在交往,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在独处的时候他是充实的,有创造性的,而不是匮乏的孤独的,我这孤独是加了引号,这种孤独状态下使他感到不舒服。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也是孤独的,但是他不会感到孤独,比如说他在大自然中,他甚至能够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他能够独享大自然的美景,独立人格不是说他就不合群,也不喜欢交往,恰恰是独立人格他想要交往的时候就交往,而他在交往的时候就一定是通心的,不通心的时候或者通心成本过大的时候,他宁可选择独处。所以独立人格和自我实现的人在独处和交往之间能够保持一种平衡。

正是这位抖音的作者马院长,他刚刚发的这个独立思考言论过后,他马上下一条抖音他就说,他宁肯说脏话,不要说假话。他就引用季羡林的话说,季羡林的信条是:“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这个话说得很好。但是马院长就全盘地接受了季羡林的思想,那么人格是否独立呢?所以说独立人格不在于我们与他人之间没有关系,不在于我们认不认同他人的思想,只要他人的话,说出了我自己心里的感觉我就认同,并不因为是他人先说的,我原来没有想到我就不认同。听明白了吗?我们的通心理论主张:你能够和杰出的人通心,这是你的骄傲,这是你的光荣,这证明这位杰出的人,他的身上的一些好东西成为你身上的一些好东西,而不是说:这是你的我不要。

马院长在讲独立思考的时候特别有意思。很凑巧我就听了他的下一个视频:说季羡林“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说得太好了!这不是太认同季羡林了吗?那你算独立人格还是不算?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必然生活在人际关系里,必然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他的思想来源离不开其他人,离不开文化,如果想完全的独立思考,就好像他要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这个地球是不可能的。

还有相应的一个词用得非常烂:“洗脑”。动辙就说“洗脑”,洗脑这个词其实也可以做另外的解释,如果能量比较高的话,甚至可以把它看成一个褒义词,能量比较低,会只把它看成一个贬义词,我们大脑本身就有很多污垢,我们血管本身就有一些地方堵塞的,如果有一个东西真的能够帮助你把堵塞的血管打通,帮你把大脑中的污垢洗一洗,何乐而不为?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你活在世界上,你在不断的给别人洗脑,别人也在不断的给你洗脑。加个引号的这个,我愿意把“洗脑”两个字作为褒义词不加引号。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想说“吾日三洗大脑”,我就不怕被洗脑,我天天都要洗脑。第四,独立人格是没有假自体的,所谓“假自体”就是从小形成的人格中自己虚假的部分。恰恰有一些很像独立人格,其实是为独立而独立的,故意去与众不同的,他这种想独立这个东西是受他的幼年时候的“假自体”影响的。他通过表现与众不同来吸引眼球,吸引家人的关注。青春期的逆反是独立人格的成长,但这种逆反是有局限性的。他意味着仅仅能够说出自己,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一定就是通心,但是青春期他有个优点,他是孩子人格的能量开始上升到勇气的表现,有勇气和独立人格是两码事儿,这些东西都容易引起混淆,不能说他有勇气就有独立性。

第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在公共的场合表达攻击性,甚至砸场子,引起注意,故意标新立异,通过挑战来学习,对讲课老师故意提一些问题来刁难,他也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他本能的提一些问题,他不考虑这些问题适不适合提,他自己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没有,他反正就是我想不清楚,你得帮我想清楚。你们以后去讲课都会遇到这样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怎么处理?要是你如实回答他,就意味着你被带走了,主题被转移了。有一次开全人心理学·通心理论研讨会,有个人就是这样,想转移话题,我就当场戳穿他,不要被他带走。全人心理学看待独立人格这个问题,有一个特定的参照系,这就显示出全人心理学的深度,这个参照系就是全人需要层次论。

共享屏幕:

独立思考的表现作用和要求(什么是独立思考)(2)

一个人他在人格的发展大体最简单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前个人阶段。第2个阶段,个人阶段,也就是独立人格阶段,第3个超个人阶段,超越个人的阶段就是通心人格阶段,在前个人阶段是依附人格。这很简单,你人都没有长大,你还要靠你的父母养育,只有你进一步的发展,你才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独立人格,这个跟我们需要的满足是相应的,常常是自尊需要占优势的时候。在这个之前,由于我们主要是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占优势,我们是不具有独立人格的,很简单,我们要依赖我们的父母。但你长大成人,中国法律规定的是18岁。到了18岁父母他就有权不管你的生活,不提供你的经济来源,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只有你人格开始独立过后,你才能做到通心,你才具备一个通心的主体,你人格都没有,人格都不独立,通什么心?你都没有心,你只是沉溺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里面,沉溺在自己的恐惧、依赖、委屈、愤怒等等,通什么心呢?只有具备独立人格的时候,他才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知道他人的存在。所以他需要的满足就越来越走向更高级的需要,从自我实现到自我超越,到大我实现需要。以上我简单描述一下,从全人心理学角度怎么看待独立人格问题,下面留一点时间稍微互动交流一下。

李某先生:许老师好,第一点我先分享一下,第二点提两个小问题。第一点关于那个独立人格,我刚才也是结合大家说得及自己的体会,分成两块,第一点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这个东西要不要做,就是自己的判断,但这一点我认为是基于自己的良知,这个是独立的人格。第二点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或者是想要做什么了,那怎么去做?那方法是什么?那这个方法也是要自己去思考的,这一块我是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进行定义所谓的独立人格。那执行的方法不是说我一定要自己创造新的方法,而是找到达成我目标最合适的方法,那最合适的方法有可能是和别人一样的,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是我的一个小分享,第二点就是提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就是您多次提到自我实现和大我实现,我想了解二者主要的区别是啥?中间怎么区分这两者?

许老师:我们这个讲座也是大家讨论,关于什么叫独立人格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他说的是想要什么,而且有达成这个的方法。我先把你第二个问题回答了,你不是刚刚有了《大我实现之路》这本书,这本书里面详细地区分了自我实现和大我实现。独立人格就是第一想要什么,第二要实现这个的途径和方法。这个观点对吗?你们认同吗?

王女士:说得有点单一,就是没有具体化,想要什么它可以分为很多的层次,最终回到想要什么背后其实还是动机,还是要回到这个需要层次。

李先生:举个例子,具体一点,我们其实有很多的需求嘛,也包括许老师刚才分享的,我们有生理需求,那我现在饿了嘛,那这就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我的独立人格,那我现在就讲安全,我现在呢也想有情感诉求啊,我也需要,如果我有自尊心的话,我也希望有一定的成就,那这都是我自己的需求,那在我看来这都是属于我独立的人格需求,也属于我良知,我现在就需要,它和我良知是一致的,这是关于第一点的一个解释。

王女士:如果你是这样子的话,那我就不同意你的观点,那可能就是关于人格状态的这个理解和角度就不一样了。你这个问题就让我想到了之前老师《人格三要素》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中国目前整个人格状态的一个趋势就是正在从归属型的人格往自尊型人格进行转化,然后独立性的人格其实在我们整个社会中,它存在的比例并不是很多,可能是少数的人在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在一定程度的满足情况下开始去追求自我实现,按照我们这个全人需要层次图来说,你要是一个可能以追求自我实现为主要目标的人格状态,可能才能够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格,你是说每一个需要的动机来说,我需要什么,这就是我独立人格,那只是清晰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这个是我的一个观点啊,我们头脑风暴一下,相互碰撞。

许老师:(回应李先生)我感觉你基本上还没有看我的书,买了没用,既然买了不看它就是一堆废纸。马斯洛在谈这个时候谈的特别清晰,他就讲一个人他已经有了一辆车,有一辆大众,现在还要买一辆宝马、奔驰,表面上这是他的一个很清晰的动机啊,他想要这个。实际上它开大众是完全可以的,按照他自己的经济条件,他没那么多钱,他为了装潢自己的门面,他是做保险的,其实也没有做成多少保险,他就是要开一个宝马炫耀,你看我怎么怎么样,或者他就是没有那么明确,因为大家都在说“你的车就显示你的地位高,你脸上就有面子”。他这个哪是独立人格,他是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他是从众人格,体现了他的从众性,他是按照社会一般的价值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来进行的。如果是庄子活在今天就会嘲笑:“你开你的宝马,我就跑到大海里去游泳”。很多人这一点分辨不出来,什么是被文化设计,什么是我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你没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因为你刚刚学习心理学,我们的意识层面的东西常常是虚假的,最真实的是我们的潜意识,潜意识只有通过一些特殊的途径才能认识,包括我们晚上做的梦,包括我们在催眠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一些东西,包括我们的一些语误,我们说错的一些话。你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比较赞同这个人?

李先生:您的那个书我确实有读啊,然后关于人格三要素,我觉得最主要三点:道德、意志、智慧,其实我刚才说的道德就是刚刚说的良知层面啊,然后呢智慧和那个意志,其实我把它等同于实事求是的方法和行动,然后关于这一块就是刚才其实基于良知层面,或者是刚才老师说的这个意识层面而已,从我自己而言比如说当下啊,是否要买车或者买什么样的豪车,那我会根据我自己当下的需求和我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一个我认为更合适的方法,那买车这个东西对我而言到底是外在的声音所说它是豪车就好,我就要买,还是说我基于自己的兴趣和审美的判断,以及我对车像骑马一样的,可能就是一个探索而已,这个可能是从我的良知层面出发,我会有我自己的一个判断,但我会看到什么是外界声音所影响的,什么是自己到底是审美需求还是说更高级的自我实现,还是说是大我需求,就这一块,我可能会有我自己的一个判断,就这一点上可能我需要澄清一下。然后关于第三点就是关于自我实现和大我实现,就这一块我确实有看老师的书,但是呢我自己可能有一些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吧,就比如说对我而言吧,我当前呢我认为我是在做自我实现的事情,我会找到我自己更适合做的事情,且我更擅长的事情,那我找到这样的事情之后呢,我发现他和所谓的人类的终极追求或是大我实现这条路其实相通的,在这相通的一个情况下,那我发现好像就进入了那个不二的状态,这都是和谐的,没有什么冲突,就是我所热爱的,我所想做的,那和大道、和大我都是一致的,那在这样的场景下我发现这两者好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当时我看老师的定义,或者是马斯洛的定义,都是说分为两点嘛,一点是人格方面,达到了人格三要素这一块,这一块就是人格方面的自我实现。还有第二块呢就是具体的行动,你可能做了某件事情,可能也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那个点,但是我发现,是不是自我实现和大我实现,它的一个区别点是这两点的融合,就是第一你的人格是达到人格三要素的,第二你所做的事情,甚至你所做的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事情,都是和这个三要素是融合的,就比如说最终选择了是人类终极关怀这方面的事情,写作的时候呢,也是和人的三要素是完全一致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我是已经自我实现了,且我在做的事情也是人类终极关怀、大我这方面的事情,那本质上这两个可能就是相通的,所以我对这一点我不知道是我理解的,就是想明确一下,这是我的一个诉求吧。

许老师;其他人能不能回答?

李女士:我觉得这里是这样的,你刚才说到一个点你自我实现,你现在做的事情跟大我方向是一致的,那这个时候就会存在一个问题,你做的自我实现的事情跟你达到大我实现,你是有这样一个方向和趋势,向着这个大道的方向,但是并不表明你做的事情就已经实现了大我,就是说这是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比如说你在自我实现的时候,比如说你某些时刻呈现出了一个很终极关怀的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么在这一刻可以说,你已经有大我实现的一个短暂的,并不是说你有一个大我实现的稳定的趋势,是有一个短暂性,还有一个长期性,它是有这样的一种区别的。不知道我这样解释这位朋友能不能就是get到我的点呢?

李先生:就是听起来是说程度的问题,是吧,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候呢,可能在大我我实现有一个需求度,还有一个你实际的达成度,我听起来这位老师说的是一个达成度,是吧?大我实现这个需求,但其实你达成度可能还不够,那这一块可能大我实现就是还没有实现嘛,所以你的需求还没有完全的满足,是这个意思吗?

李女士:这个是一个方面吧,这个应该是他们两个区别的一个方面,另外可能两者之间还有一些本质的区别,包括大我实现的这样一种人格状态跟自我实现的人格状态,他们之间也对生命、对意义的探索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位老师您可以去仔细看一下许老师的《大我实现之路》,这里有非常多的内容,这一本书就是主要就围绕着怎么样实现大我来展开,所以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许老师:他没说到大我实现的本质的特征,大我实现不是你在实现,是大道通过你在实现,你只是大道一个管道,大道的一个工具,颠倒过来了。具体要达到这个,你必须要跨界,要考虑更大的系统的问题。我不知道你关不关心国际问题,甚至还有地球的问题?

王女士:他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挺好的,以前我也思考过,我也确实把它混淆起来,就是感觉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大我实现的人,后来也感谢许老师,在自己的新书《大我实现之路》里面把马斯洛原来没有说清楚的部分,把它说的比较清晰。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自我实现就是我们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因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兴趣爱好,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的人他天生就喜欢画画,有的人天生喜欢运动去做运动员。这样角色的一个人设,然后把它尽最大可能去充分发挥出来,比如说成为一个奥运冠军,优秀的运动员或者成为一个画家,从个人层面出发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和大我实现中间还有一个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就意味着开始走出个人角色人设的一个单纯的兴趣爱好,他开始跳出自我中心,开始去关注自我以外的生命体,包括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甚至是整个宇宙,然后慢慢的到最后实现大我实现,它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也是肯·威尔伯在《没有疆界》里面说的,我们意识的不断拓展,本来我们可能是一个角色认同,慢慢我们发现我不仅是这样一个身体,不仅仅是这样一个角色,慢慢的去认同,发现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投射,整个世界在我心中,然后这个时候就会有同体大悲的这种感觉,做事情的起心动念就开始同体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个体的最大利益,就像许老师刚才说的,大道通过我在实现,所有的人都是共同最大利益,而不是我个人的最大利益。

李先生:关于这一点我借王莉老师说的这一点我再说一下,我觉得可能是定义所导致的我刚刚提出的这个问题,什么意思?我其实对自我实现,虽然老师或者马斯洛有说到什么是自我实现,许老师在《活出最佳状态》这本书里面也有详细的描述什么是自我实现,但是自我实现描述的是人格三要素嘛,也包括自己做的一些事情,我其实特别好奇的一个点,包括王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点,当我们达到了不二的状态,达到了我们实际上就是和宇宙同体,其实就是道,本来这个事情已经超出了自我的利益了,其实是一种更普适的更宇宙的这种利益去出发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我看来这个其实是就目前认知之下可能更高程度的一个自我实现,因为这个是以前呢,可能只是说你达到了人格三要素而已,但是现在其实是你的良知发现,在这一块其实和我完全是对齐的,就是在大道这个层面和我的良知是更一致的。就像许老师说的,那宇宙借我或者是道借我的身体去做这个事情,但本身呢,我也是借助宇宙,甚至是这个完全是合一的,那在这样的状态下 ,现在听起来是把它定义成了大我实现,但这个在某种意义上呢,是不是也属于自我实现?所以我说可能是不是这个自我实现这4个字的定义让我产生这样的一个困扰,因为我认为这个本身它和自我实现是刚好是一致的,或者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他没有达到这种道德层面去这么做的时候,他真的有真正的自我实现吗?还是说只是停留在他自己目前的一个意识层面所知道的,我现在擅长去做运动,那我拿到了奥运冠军,但是其实他没有往更一步的走,往更一步走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原来有更大的层面东西,那个东西可能他才是更需要的,但是其实他还没有看到,那没有看到,能定义成自我实现吗?其实我是关于这个东西的一个疑问。

王女士:那你想把它定义成什么呢啊?你觉得应该定义成什么?

李先生:这个可能需要详细想一下?

许老师:这个问的好。这个问题你可以自己定义嘛,你不使用“自我实现”,你就另外使用一个其他的词,首先在于你承不承认这三种高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是有差异的?

李先生:这个过程我目前是很认同的。

许老师:你到底承认不承认?是或者否?

王女士:我现在感觉你的逻辑上有点问题,首先你跟老师问这个问题,首先你要先去看许老师的自我实现,它是个什么意思的,然后他这个意思你是否认可。

许老师:对,你只是在你的理解上说自我实现和大我实现没有区别,我专门在书中有定义,而且没有按照马斯洛的定义,我比马斯洛更精确化了。

王女士:如果你认可了许老师自我实现的定义,就认可,如果不认可,你可以提出一个你认为更好的自我实现的定义。

许老师:或者你另外换一个词。

王女士:对,但你的问题我觉得有逻辑上的问题,有逻辑上不太一致的地方。

许老师:关键不是概念的问题,我最不想谈这些概念了,我喜欢谈体验。我们表面上在说这句话,我们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我喜欢谈这个。比如说某一个人他喜欢马院长谈独立思考的抖音,他喜欢到底是什么?他喜欢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当前他正处于一个什么阶段,这就和他的生命状态是分不开的,关键是要洞察这个东西。不知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

(郭娜整理)

后记:李先生在讲座之后,给我发来一条短信:“我刚看了一遍《大我实现之路》的第三部分,发现许老师已经明确定义了,感谢许老师。第一遍读的时候只挑选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没有全部读完,是我浪费大家的时间了,抱歉。我的想法是:马斯洛定义的“自我实现”确实容易让人误解,如果换成比如“健全人格”是不是相对更便于大众理解?非常开心,通过学习许老师的理论知识,我系统地理解了自身的状态,原来我已经经历了自我实现(三要素在职场上得到验证),经历了超越(放下执念),当下在做的是大我实现(帮助更多人拥有幸福生活)。我会系统地写个总结,也把许老师的书给大家推荐一下感谢许老师!”

独立思考的表现作用和要求(什么是独立思考)(3)

独立思考的表现作用和要求(什么是独立思考)(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