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爱读书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要是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出本书该有多好啊!

这样的梦想很多人都有过,并且觉得能够出书一定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儿,尤其是有书号且公开发行销售的那种书。但是我们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想出书的人不少,但是最终能够真正能够实现的人却很少。

没有出书的三大缺点(很多人都想出书)(1)

出版书籍

为什么呢?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是,你得有过硬的内容。

过硬的内容是能否出书最为重要的一个衡量因素,大部分人不能出书是因为自己写不出过硬的内容,你写出的东西没有可读性,没有什么价值,出版社就会不认,即使出版了也不会有销量,还会影响出版社的声誉和品牌。

而内容过硬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价值,你的内容是否具备一定的价值。价值可以是学术价值,也可以是稀缺价值,还可以是市场价值等。看过你的内容能够给别人带来价值,带来收获是最重要的。

没有出书的三大缺点(很多人都想出书)(2)

价值:内容为王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讲,能够写出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的书籍相对比较难。而如果能够写出一些具备差异化的内容也会有一定的市场。比如很多人写过关于学习的方法这类的书籍,如果你能独辟蹊径,从更新颖的角度或从更深层的角度写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也会具备出版的价值。

当然相对来说比较好写的是那些根据自己经验或经历来写的书,但前提是你的经历要够丰富,经验总结也要具备一定的可学习性和启发性。如果你什么都没做成过,也没取得过什么成功,就不会写出什么有价值的经验和经历。

除了价值之外,出版社还会考虑市场销售的问题,如果有一定的价值却没什么市场,比较小众,那么出版社一般也不会冒这个风险去给你出版,而是会选择让你出费用买个书号,不做公开渠道的销售,印刷册数不会多。往往大学老师的学术书籍属于这一类型,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缺乏市场价值,受众比较窄,也就影响了公开出版上市。

只有具备较好的内容价值和市场价值,才是出版社喜欢的过硬的内容,也更容易得到出版的机会。

最后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如果你不是名人或是个人品牌比较强的人,你的内容一定要成体系。就是说在一个主题下,各章节是成体系的,是有系统的,而不是散乱的文章的集合。

现在很多人都在尝试和练习写作,练习写网络文章,建自媒体,很多人也积攒了很多内容,有的甚至已经写了几十万字了,但是你发现他的这些文字数量虽然不少,但是缺乏知识和内容体系。可能几十万字写的都是日常生活随笔,没有集中在某一个领域去写,也没有足够的内容深度,缺乏内容价值。这样的文字即使再多,也很难出版成书籍。毕竟公开市场发行书籍是要有一定的价值和内容体系要求的。

二是,你得能持之以恒。

什么意思呢?有出书想法的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写作的却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倒在了半途而废上了。

要想实现出书的目标,前面说内容要过硬,要有价值才行。除此之外,还有一大部分人是因为无法坚持长期写作而无法实现出书,这也是第二个重要原因。

没有出书的三大缺点(很多人都想出书)(3)

坚持是一种品格

在生活中,不乏有思想的人,也不乏有经历丰富的人,也不乏有善于总结的人,但是能够将自己的脑子的想法变成文字的人却是少数,毕竟写作本身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的事情。

有的人实践能力很强,但是要是让他坐下来写文章就是另一码事了。有的人如果你让他写一篇文章或是一节内容还行,但是要持续去写,写个十几万字可能比登天还难。

其实,真正去写一本书的时候,考验你的除了过硬的内容外,更考验的是你的写作持久力,能够坚持长期写作,持之以恒的能力。很多人不是没有素材和知识体系,缺乏的是长期坚持写作的自控力,写作出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最需要的就是你的自控力和持之以恒的持久力。

曹雪芹写《红楼梦》整整用了十年,司马迁写《史记》耗时14年之久,列夫·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长达37年之久,而歌德创作《浮士德》用掉整整60年时间。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耗费了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而不是轻轻松松就写成的。

真正去写一本好书不能追求速成,而是要沉下心来做好长期写作的准备,而不是那种写两月就出书了,越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越有价值。

最后,我想说,很多人都有出书的梦想,要想让梦想照进现实,就要踏踏实实去精进写作,练习写作,既要保证内容过硬,有价值;还要能够持之以恒,坚持长期写作和输出。二者缺一点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