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思考过我们所听到,看到,学到的知识都不是真的,或者说不是事件全部的真相?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医学博士杨定一,在《转折点》这本书中提到:

任何观念,无论多完整、多合情合理,最多只是反应了某一个角度。任何观念,最多只是反映某一种对立。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很大一部分都是透过比较或对照得来的,比如:好-坏,对-错,高-矮,有用-无用。这种比较和对照,反映的其实就是一种对立。

复杂的真实(客观的真相)(1)

我们所谓“客观”的说法,也并不客观

只要你仔细观察我们熟知的历史,你就不难发现其实没有一个历史事件是不带偏误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最疼爱四儿子朱棣,朱元璋在位时他只是驻守北平的燕王。朱元璋死后传位于长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为实施新政,首要任务就是削去朱棣的兵权。

朱棣为求自保不得不发动了兵变,兵变大获成功,燕军士气大涨。朱棣为实现心中理想,借势带着军队杀回南京,当朝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自己称皇,改国号“永乐”。

后来朱棣励精图治22年,治水患,修船只,多次派郑和下西洋,才有了后世流传的“永乐之治”!

复杂的真实(客观的真相)(2)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可又曾想过,这段历史是由谁来撰写的呢?作者又是出于何种角度来描述的呢?自古以来也只有胜利的一方才有机会撰写历史。放眼西方国家历史,也是如此。

我们所谓的“客观”,本来就是建立在前人既定的思维上,所以并不能代表事情的全貌。

如果你不断地追求真相,你可能会发现,人间没有哪一个观点是绝对正确、具有绝对权威性的,最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下一个颠覆性概念出现前,只有短暂的意义。

打开转折点,活出更多可能

当你不再执着于“绝对”的理念,进入“相对”时,就是人生的转折点。

有了这个“相对” 的概念,你会逐渐放下对--错的比较,放下好--坏的区分,你也许就不那么容易焦虑,相反,你的内心更具包容性,也就容易获得快乐。

就好像我近期在头条的某个小组里,看到一些朋友发布自己的书法作品,大部分人能够比较友好地彼此欣赏,但有一小部分键盘侠就喜欢到处怼人,说别人写的字是火星文,鬼画符。

复杂的真实(客观的真相)(3)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机制,“美”和“丑”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即使有这么个标准,也只是“相对”的。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说,这样的比较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当你执着于“美”和“丑”的比较,用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别人的时候,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何不换一种思维,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呢?

“任何一种观念,都只是反应了其中某一个点。”这种认知上的全面改变,是生命给予的恩典,这也许也是杨定一博士在这本《转折点》想要表达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