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总结一下我的2022年,相信我们内心的感受和经历的事情都差不多,这是很特殊、很特别的一年、各种信息、气氛混乱的一年,各种感情、感受最为复杂的一年,如果过几年回头看看,还是具有历史转折的一年,也是我们小老百姓战战兢兢的一年。上半年核酸两天一检测,下半年几乎一天一测,排完队检测完了再去干活,忙碌、不安、心烦、今天封小区,明天又放开,后天还说不定要啥样,各种储备米油面,看不到希望。最后年底放开,“阳”成了辞旧迎新送给我的新年礼物,腰包成了干瘪的乳房……这一年啊!真是无话可说的一年啊!
当然也有值得记录的美好瞬间和温馨场面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力量,感到阳光,感到希望。
我大体记录了一下:
一.2022年元旦,受本地文史学者董敬斋邀请,参加了青州王家庄董氏来寿光的西丹河村“宗亲相聚”、“寻根问祖”的活动,当时我还有顾虑,觉得人家是“董氏宗亲”聚会,咱一个外人参加觉得有些不合适。董敬斋先生的一句话让我放了心:“你来吧!我们宗亲聚会是一方面!我还要陪客人参观能代表寿光特色的几个地方,让客人多了解一下寿光,寻根,不止西丹河是根,整个寿光也是根啊……”。
二.“纪台老冯”,大名冯金友,纪台镇纪东村人,一九九五年(博物馆资料记载是九二年,我采访冯金友时他说是九五年)阴历的九月十五,老冯在村南建棚挖土时,挖出一个瓮来。老冯是这样说的:“建大棚挖土挖出一个瓮来,一米多高,外形和“拔不倒子”(不倒翁)似的,和灯泡似的,就是不倒……还有个盘子,盖在瓮上正好,严丝合缝,瓮里有俩青铜鼎,熏香炉,和个鸟笼子似的东西,鸡蛋壶?(音)金锅?(音)还有个盘子,带着四个字,一边一个鱼,一边一个鹤…”。老冯发现文物并及时上报,老冯说先报的派出所,派出所又给博物馆打的电话。一个陶瓮,一组青铜器,除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物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纪台老冯,发现文物,及时上报。让我们能有机会一睹千年青铜器的厚重,也为研究纪国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明。老冯发现文物、积极上报……得了个荣誉证书,奖励了一百八十块钱。当我们在欣赏这些精美且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器物时,也不能忘了它们背后的发现者、保护者……比如“纪台老冯”。
三.2022年3月,接到寿光文化报记者的电话,大体意思是寿光文化报打算为我策划一个大型的专访,我很忐忑,总觉得自己做得很少,不够格。我说了一句“我做的这些,还不配做个专访吧……”。电话那头传来“你宣传寿光,传播本土文化,就凭这一点就足够了……”其实呢,我也没做什么,(当然,能得到认可也很高兴和欣慰)只是利用业余时间,用手中的相机,用手中的笔,(键盘)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家乡的变化,只是觉得时代发展太快了,一些村庄,建筑,景物,一不小心就消失了。尽量的、尽自己的能力多拍点镜头里有历史的东西,有照片,有文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四.在赵守祥家过五一,潍坊科技学院艺术院院长姜亦金、晨鸣集团<晨鸣报>主编冯义华、寿光日报资深记者邱家兴……
五.与周梓朔老弟一起采访了灶户村的孙志强老师,多年前就听人说过,在田马镇有一个叫孙志强的退休老师不但壁画画的好,而且还利用学生假期免费给孩子们教授辅导美术课。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利益的时代,这种默默付出,不图名利,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怎能不让我们心生敬意?2004年从田马初级中学退休,高级教师。从工作到退休,执教四十二年,可谓桃李满天下。退休后的他可没闲着,利用教学所长,做起了公益活动,造福乡里,服务乡亲,书法、绘画、壁画、免费辅导班、捐赠美术用具……受到了村里人的一致好评,还被授予“寿光好人”称号。
六.在田马宋家庄见到了顺治壬辰进士刘胤桂后人拍照合影。采访中得知宋家庄“毓桂”、“胤桂”后人都有,至于什么原因迁到了宋家庄已经无从考证,但也能区分出来,毓桂的后人把“父亲”叫爹,胤桂的后人把父亲叫“爷”。
七.端午假期,去寿光市田柳镇参加了“寿光仓颉公益互助养老田柳示范站成立仪式”。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公益性组织。田柳示范站站长田忠,是我们多年的老同事了,事业有成,回报家乡,以孝老敬亲的实际行动,造福乡里,服务乡亲。“仓颉公益互助养老田柳示范站”,是一处农家小院,里里外外透着温馨,影壁墙上的“家”更是让人心生暖意。还有什么比“家”、“家人”、“亲如一家”更暖心的呢?
八.在官家庄见到了李环洲墓志铭,及李环州后人李国庆,墓志铭上除了破四旧时期凿的四个眼之外,保存得相对完整,一套上下两片,上盖儿写着“中宪公河南布政使司右参议李环洲墓志铭”“赐进士第户部广西司员外临朐冯瑗篆”,下盖儿是铭文。拍了墓志铭照片并给李国庆夫妇拍照留念。并一再叮嘱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保管好。
九.采访了胡营村的刘凤和老先生,刘老先生九十二岁了,他给我讲述了他所见到的胡营庄南的“神庙子”和胡营村的“鬼子楼”。
十.去邵家留营村采风,一位老者银须飘逸、鹤发童颜。现如今留胡须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也显得与众不同,更显得有些“仙风道骨”,像是见了“老神仙”。
十一.去纪台吴西刘村访友,我和吴西刘村的王永生通过网络相识,开始从头条互加好友,后加微信,当时他正参与《纪台镇志》的编写,下乡搜集资料,发现了寨子村的“义和寨”碑,并给我发了照片,由于碑文撰者与文友阎继国祖上有关,我又把照片发给了阎继国,后来阎继国又发了青齐文史群,于是,一方古碑引来众人。知道我爱采风访古,后来王永生在编志期间发现有什么老物件也拍照片给我看,比如发现的节孝碑,武状元的练武的器具……好朋友嘛!聊久了就要见面,况且他的爷爷是附近德高望重的私塾先生,留下了不少古籍藏品,我也想看看。于是,我的访友、吴晓东记者的采访,最后在王永生家里成了“读书会”“鉴宝会”。王永生珍藏着祖上传下来的一把紫砂壶,上面刻着“石泉”二字,由此我知道了他“石泉闲人”的来历。
十二.寿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赵守祥和寿光袜厂厂长于少勇和我父亲是七十年代“寿光县农具二厂”的老同事,时隔四十多年,他们老同事、老工友相聚了,我们被这种氛围感染着、感动着、高兴着……
十三.小侄回家探亲,一家人高兴的了不得!这些年喝酒没醉过,这次高兴,喝的有点猛,吐的吐,睡的睡,原本打算一家人照相,都喝的不少,最后我们兄弟三人和老爷子照了一张。
十四.寿光市委统战部“一战华工线索实地走访调研组”来到我家。结合一战华工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开展了深入座谈。作为华工的后代,感到很欣慰,很高兴。毕竟咱们国家也重视这段历史了。你看,一战胜利一百多年了,当年的华工也已经老去,如果不搜集、挖掘、整理,这段历史也很快就淹没了。咱们统战部门能发起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很有必要,也很及时。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
我用相机记录了一次寻根过程。
和发现文物捐赠文物的冯金友合影。
寿光文化报对我做的专访。
在寿光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赵守祥家过五一,潍坊科技学院艺术院院长姜亦金、晨鸣集团<晨鸣报>主编冯义华、寿光日报资深记者邱家兴。
与淡泊名利热心公益的“寿光好人”孙志强老师合影。身后是他为田马中学画的壁画。
在宋家庄与顺治壬辰进士刘胤桂后人合影
去田柳村参加寿光仓颉公益互助养老田柳示范站成立仪式。
在官家庄李国庆家里见到了“明中宪公河南布政使司右参议李环洲墓志铭”。给李国庆夫妇拍照留念。
胡营村的刘凤和老先生九十二岁了,他给我讲述了他所见到的胡营庄南的“神庙子”和胡营村的“鬼子楼”
去邵家留营村采风,一位老者银须飘逸、鹤发童颜。现如今留胡须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也显得与众不同,更显得有些“仙风道骨”,像是见了“老神仙”。
去吴西刘村访友。与王永生合影留念。
左起,卜繁星,于少勇,赵守祥。四十多年的老同事相聚了。
我们兄弟三人和老父亲合影。
寿光市委统战部“一战华工线索实地走访调研组”来到我家。结合一战华工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开展了深入座谈。作为华工的后代,感到很欣慰,很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