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早上看书,看到古人做学问,说要“得意忘形”,心中大是不解。细思之,方才明白。原来古人做学问,以追求境界为最高目标;而境界的理解,便是“意”。因此“得意”,就要抓住精神本质;对于“忘形”,便是放弃外在现象。这便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另解。
现在的人们已经把“得意忘形”的本意给丢弃不用了,成了一个人轻浮、浅薄的代名词了。从古时到现在的几千年,一个词义有了这么大差别,已经无法探究变化的原因和动力了。想起了《菜根谭》里说的“得意时须早回头、失意时莫便拂手”,这里的“意”,虽然还与目标追求相关,但已经远离了古人的本意。再想起李白所唱“人生得意须尽欢”,更是相去万里了。“得意会、忘形体”已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寻找了。
同样的另一个词“不求甚解”,也有类似的经历。
经查字典,“甚”的意思不少,现摘录如下:
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欢情。本义:异常安乐。
甚,尤安乐也。――《说文》。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
玄甚。――《老子》。注:“谓贪淫声色。”
过分。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宋·苏轼《教战守》
厉害,严重。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等等。
由上可以知道,“不求甚解”里的“甚”应该解释为“过分、严重”。意思是说,做学问不要研究太过分,对事物的认识不要太求究原理。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太追究原理,易钻入牛角尖,而难以认识事物的本性。只要抓住事物的普遍特性,而不必求“过分”解释。超过了“度”,其“解”将偏离“中庸”。
想起上学时老师经常训话:学知识不求甚解,这怎么能成材?于是,“不求甚解”便在心里留下了不好的认识。为“求甚解”,便苦学、勤练、死背、融通。
其实,上学时的知识都属于“不甚解”范围。学校知识是基础知识,为一个人以后建设知识大楼打基础;等到基础打好,才可以根据个人能力与喜好再在某方面“求甚解”,并由此成为专家或者学者。
“得意忘形”与“不求甚解”,古意与现在的意思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意引用古语典故时,是否认识到我们在曲解古人、在否定古人的劳动成果呢?我手头没有成语词典,无法确定这两个词语是否有合理解释,因此也无法肯定自己的分析。但我知道,数千年之隔,本不容易明白古人,更何况那个时代残留的只言片语不能开口说话呢?由此,也就难怪后人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了。
由此更叹服古人,伤怀过去,忧愁现在。我想,如今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形成共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大行其道时,祖先留给我们丰富的语言文化宝库,将会如何?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