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马牛不相及--析《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对话》,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的意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的意思

风马牛不相及

--析《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对话》

青冬

陆红坚的《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对话》一文,多处引用十九世纪法国基督教徒薇依的言论,称她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所谓法国思想家。然而,就引文所列其代表性观点而论,可以断言,薇依绝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不折不扣的新托马斯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是根本对立的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毫无共同之处。前者唯物辩证,无神论者,后者唯心形而上,神本论者。将二者硬是扯在一起加以比较,实乃风马牛不相及。而敌视马克思主义,诋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则是新托马斯主义者一贯的立场。

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各流派热闹纷呈,不过是各执一端,片面对片面,自相矛盾,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为了摆脱困境,各流派只好寻找出路,归纳其发展趋势不外乎有以下三种:

一、各流派之间相互渗透或融合,兼容并蓄,其典型流派如解释学。

二、向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渗透,寻找彼此之间的所谓“结合点”。归结不外两种方式:其一穿靴戴帽,披上马克思主义外衣,美化抬高自己。其二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科学性割裂开来,“修改”“补充”马克思主义,挂羊头卖狗肉,借机贩卖自己的私货。

三、与宗教合流,复活中世纪经院哲学,旧瓶装新酒,调和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调和宗教与科学、信仰和理性,将宗教人性化,鼓吹“以神为中心人道主义代替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在唯心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统一阵线,以对抗辩证唯物主义。其主要流派就是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是罗马天主教的官方哲学,产生于十八世纪,盛行于天主教和基督教之中。它调和宗教和科学,信仰与理性,鼓吹以神为中心代替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托马斯主义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经院哲学,其典型代表人物即托马斯.阿奎那。其代表作《异教徒驳议辑要》、《神学大全》。论证对象是教义,首先确定教义是真理,是上帝启示,是不能怀疑不能更改的。而经院哲学的任务只是以理性的形式(说教或讲故事)为教义作出各种所谓证明和解释。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托兰德,开始以自然神论观点批判宗教,其代表作《泛神论》《基督教并不神秘》等,最终成为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在西欧尤其是英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代唯心主义的科学主义的伟大哲学家罗素(1872-1970)评价托马斯.阿奎那:“他根本不具备哲学精神”,“其独创性在于将亚里士多德哲学稍加改篡用来适应基督教义。”托马斯不是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总是先下结论而后去找论据,或者是采用一种纯抽象的逻辑推理,实则是一套繁琐的概念游戏和诡辩。经院哲学是烦琐哲学的同一语。例如,关于一般与个别关系,是亚里士多德留下的一个未解的哲学难题,经院哲学家唯实派与唯名派之间争论了几个世纪,最终也无结果。

关于一般和个别关系问题,从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开始,历代哲学家们争论了二十多个世纪,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才得以圆满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关系。共性是为某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性质,即指矛盾的普遍性。个性是为某一事物所独有的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属性,即指矛盾的特殊性。共性概括了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个性总有许多独有的特点,是共性不能完全包括的。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既互相关联又互相区别,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个性是对共性而言,无个性即无共性。共性是对个性而言,无共性亦无个性。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而个性离不开共性,个性总是通过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何事物都包含着共性与个性。个性使事物具有自己的特点,以区别于其他事物。共性使事物互相联结,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离开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就不成其为世界。

任何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真理,都具有相对与绝对两种属性,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说它具有绝对性,是指它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具有绝对正确的一面。说它具有相对性,是指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只具有相对的正确性,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懂对立统一规律,就不懂唯物辩证法。

薇依从来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她不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懂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说明她根本不懂唯物辩证法。

运用唯物辩证法再看薇依所涉及的问题,一切均迎刃而解,无须再费许多笔墨一一驳斥。而背弃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论者举不胜举,薇依不足道也。何况薇依从来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不折不扣的新托马斯主义者。但背弃宗教和唯心论而转向信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难以计数,这是不争的事实。该文却津津乐道离经叛道者薇依,对此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实属少见多怪。

以下仅就该文三个基本观点作一简单分析:

薇依关于不幸与不义概念模糊,逻辑混乱。其实不幸与不义也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有人行不义,就必有人蒙受不幸。多行不义就必然殃及多人不幸,减少不义就减少了不幸。在这里仍然存在一般和个别关系,群体与个人关系,具体分析离不开阶级和个人关系。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离开阶级分析就必然导致抽象的人性,脱离社会现实,毫无实际意义,那是唯心主义者惯用的手法。至于自然灾害和疾病带来的不幸,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可能随时发生,防不胜防,永远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其不幸后果是大不相同的。

至于社会变革,无非是两种方式,即和平方式和暴力方式。在民主法制健全条件下,推进社会变革,采用和平方式,稳步过渡,是理想之方式,也是人类理智和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但在专制条件下,反对暴力革命,实际上是愚弄麻痹人民,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都是那个时代生产方式的结果。就宗教而言,奴隶制度下基督教本是奴隶和穷人的宗教,但中世纪后由封建贵族掌权,政教合一,变成了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力的工具。资本主义初始,公教分化出一部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在历史上起过一定进步作用。但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就成了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精神上奴役人民和对外侵略的工具。

将共产主义与上帝之国硬扯在一起,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共产主义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它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但这个过程相当长,比人们预料的要长得多。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奴隶社会经历三千多年,封建社会经历两千多年,资本主义社会才几百年,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资本主义寿命究竟多长还不好说。从现在算起,全球实现共产主义,少则数百年,也有可能要历时一、二千年。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历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而上帝之国,纯属唯心主义者虚构,是根本不存在的。只要查看基督教史和圣经演变过程,就真相大白。

基督教是由犹太人耶稣创立,时间是公元一世纪。顺便指出公元纪年是公元六世纪由一罗马教士首倡,以耶稣诞生年为纪元,以12月25日耶稣生日为圣诞节。但直到公元十世纪才为欧洲各国所采用。中国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采用公元纪年。

现在的耶稣基督新教是从基督教分化出来的。时间是公元1054年,基督教一分为三:天主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即耶稣教)。

基督教是在犹太教基础上产生的,确切讲基督教教义宗旨是由犹太教演变来的。犹太教产生于公元前三世纪,其教义宗旨源自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基督教义中的上帝创世之说,天堂、地狱、来世、灵魂不死之玄论,都可以在柏拉图那儿找到依据,后经历若干世纪,经过无数人集体创作,于是才产生了圣经《旧约》。《旧约》产生于公元前1440年至公元前400年,长达一千年。作者近四十位,且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写成,最终汇集而成书。《新约》产生于公元元年,由耶稣门徒们集体写作而成书。形式是由许多寓言故事所构成,事无巨细,涉及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天堂、地狱、灵魂及最后审判等。

基督创世说来源于柏拉图杜撰的神秘的宇宙起源论。天国或曰“上帝之国”来源于柏拉图所著《国家篇》的理想之国家组织,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只是在地上人间无法实现,于是由基督教搬到天上“上帝”那儿去了。基督教神学与柏拉图神学一脉相承,只是变换形式而已。这个基督“上帝”从最初的公元前八世纪以色列国王亚哈到犹太教部落神亚威,即旧约中的耶和华,这样一来,一个小小部落心目中创造的神发展成为宇宙中创造天地唯一全知全能的上帝了。而这上帝情有独钟的犹太人,只有犹太人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传至基督教,就成了经过洗礼的基督徒才有资格蒙受上帝拣选。当人们发觉上帝的公义并不能给地上人间的善人带来实惠时,于是便把上帝的公义只局限于莫须有的天国之中,进而便产生了灵魂不死的信仰。因为肉身不能升天,只有“灵魂”才能升天蒙受上帝恩泽,享受天国之福音。

凡此种种,唯心论者尤其基督教徒笃信不疑,而对唯物论者而言,纯属天方夜谭。

列宁说 :“只有用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武装自己,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并非凭空产生,他是总结了所处时代科技发展成果,吸收了前人创造的知识成果,特别是吸收了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加以改造发展,并认真研究了人类社会历代生产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创立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史观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由于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有些观点可能过时了,但马克思主义学说基本原理,尤其是作为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永远否定不了的。当然,马克思主义并未穷尽真理,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