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识读」第一辑: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33):失、拜、掇

文/图|王万平

在上期《篆字识读32:捧、携、承,如果以简体上推篆形,就有可能犯错误》一文里,我们解读分享了“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捧、携、承。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分享“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失、拜、掇。

97、失

篆书书写口诀(篆字识读033失拜)(1)

读音:shī,式植切。

《说文解字》:纵也。从手,乙声。

放手,脱手而不能控制。

此字甲骨文缺。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是战国文字。战国文字从字形来看,像是手的下侧丢下一件物品,本意是“失去”。

小篆沿袭了战国文字的形体。

隶变之后就很难再看出其来由了。

98、拜

篆书书写口诀(篆字识读033失拜)(2)

读音:bài,博怪切。

《说文解字》:首至地也。从手。

徐锴:进趣之疾也。

两手迅即着地即“拜”本意为“叩拜”。

“拜”字甲骨文缺,始见于金文。

“拜”的经文形体,由“手”和“页”构成。因此许慎解释为“首至地也”,类似于过去“五体投地”的磕头跪拜。

“首”字,我们在前期图文中已做过解读,是指兽类的头。但是在“拜”的金文里,严格来讲是“页”字, 即“头”、“面”之义。在“首”的下方加了“人”字,因此特指“人面”或“人头”。所以应该说金文“拜”是由“首”、“页”构成。从这个角度来讲,许慎“首至地也”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反而后来人只是依据有些金文和战国文字的形体, 就否定许慎,把《说文解字》的释义篡改为“手至地也”,显然是错误的。

当然,在金文及战国文字里,“拜”字也有其他形体。

篆书书写口诀(篆字识读033失拜)(3)

这是两个经文“拜”字,“手”始终存在,另一半类似“麦”,即“谷物”,表示手持庄稼谷物祭告天地神灵,祈祷好收成。

战国文字“拜”,似有“手”的形状,但更像是两个“华”字的组合。

“华”字本义为“荣”,同“花”,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比喻繁荣昌盛,倒是符合前面两个金文形体的意思。

秦简“拜”字,左边“手”,右下也是一只“手”托举三株小草,即“卉”。意思与金文及战国文字相同。

小篆被看似沿袭了秦简的形体,却是由“手”和“hui”构成,被搞得越来越复杂了,但是也绝不是后人所解释的“双手合十”的样子。

99、掇

篆书书写口诀(篆字识读033失拜)(4)

《说文解字》:拾取也,从手叕(zhuó)声。

此字始见于篆文,由“手”和“叕”构成,本义为拾取碎片类的东西。

篆文形体,由“手”和“叕”构成。

秦简形体,因为增加了书写性,已经有了隶、楷的雏形。

“叕”是“缀”的原字,义为用针线将类似布片的东西链接在一起,成为衣服。

“衣”的篆文。在“衣”的两边各加一条线,代表针线,便成了“叕”字。(完)

您好!

感谢观赏、点赞、关注、转发!

我是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谢谢!

「篆字识读」往期图文:

《篆字识读31:手、惯、奉,奉字背后是一个个压迫与被压迫的故事》

《篆字识读30:腊(臘)、胄、肴,都与肉有关,却被讹写成月》

《篆字识读29:肯是脚部的筋肉,在书法创作中,修与脩不可混用》

《篆字识读28:肉、肩、胡,肩与户无关,肉和月不要傻傻分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