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老师邀请我解析一下《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高俅发迹后,为什么会将昔日里和他混迹在一起的狐朋狗友统统暴打一顿,从此和他们断绝来往。

关于我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我只是很早之前看过央视版电视剧,随后又粗略把原著看了一遍,对这部著作的很多细节了解并不多。

水浒传说高俅的下场比他好些(漫谈高俅发迹后为什么和故交划清界限)(1)

在得到这位老师的邀请后,我从原著中着手,看了一下有关高俅发迹的那些片段。

在原著《水浒传》中,作者只是介绍了所谓的高俅发迹的过程,但是并未提及高俅在结识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徽宗皇帝后,随即报复他那帮狐朋狗友的情节,这个情节是央视版《水浒传》在拍摄过程中添加进来的。

关于这位老师提到的这个话题,我觉得不妨从“高俅发迹”本身进行一番探讨,然后再探讨央视版电视剧增加这些情节,是否有必要。

如果结合《水浒传》原著,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轻描淡写所说的“高俅发迹”四个字,对于高俅本人来说,却是一部非常苦逼和曲折的人生历程。

如果用一句颇有人情味的话来讲,在高俅没有发迹之前,他可以说是尝尽了人间冷暖,绝不是类似“一夜暴富”的那种爽文套路。

原著中,在开始介绍高俅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先行把他的人设定义得非常清楚:

“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

“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从这简短的几句话,我们大致可以对高俅这个人物进行一个画像描述:

1、能够学会那么多花样本领,说明高俅是个极为聪明、智商相当在线的人;

2、品行不端,说白了,就是小人一枚。

3、因为家道破落,所以高俅在人生起步之初,是挤不进中上层圈子,只能混迹于街头巷尾。

4、虽然作者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高俅这类人绝不是那种安于现状的本分人,他一定会寻找一切向上攀爬的机会,但也绝不会走“勤劳致富”的路线,和那位扬言“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小偷周某一样。

这正是决定高俅最后“发迹”的关键因素。

水浒传说高俅的下场比他好些(漫谈高俅发迹后为什么和故交划清界限)(2)

接下来,高俅的人生经历的确是变幻莫测。

他刚出道,还在东京街头当小马仔的时候,先是帮衬着某“怨种”富二代大把挥霍钱,结果被其“生铁”老爹王员外起诉到衙门,最后被判“四十脊杖”,并被赶出了东京。

“生铁”在原著中的意思,有人理解为是“一毛不拔”的意思。

因为心疼钱,这个抠门的富人,把儿子的这个狐朋狗友送上法庭。

这个细节算是高俅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它令高俅第一次意识到了“阶层”和“圈子”的概念。

王员外为什么会对高俅“生铁”,会不顾及儿子的情面将高俅起诉到法院,仅仅是心疼钱吗?

所谓吝啬的人,之所以不愿意在你身上耗费钱财,是因为你对他的价值还没有达到出钱的地步,或者说他认为你给他创造的价值,匹配不上那些钱财。

所以,王员外起诉高俅,是因为他从内心里鄙视高俅的出身,认为其没有一点利用价值,和他不是一路人。

如果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或许经此事件后,会激发起向上奋进的意识,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去奋斗努力,改变命运。但是对于高俅这类品行不端的人来说,一旦当他们产生了“阶层”、“圈子”的概念后,接下来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顾吃相,让自己进入到更高的圈层,然后享受被人仰视的虚荣。

因为不能在东京继续生活,高俅便跑到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以高俅的秉性,自然是和这个柳大郎臭味相投,所以他才会在这里一住三年,虽然谈不上“锦衣玉食”,但是小日子一定过得非常滋润。

如果高俅就在柳大郎这里安度下半身,那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情节。

正如我前文所说,高俅的骨子里有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基因,所以在听闻哲宗皇帝大赦天下,可以减免他之前的罪行后,高俅果断告别了临淮州这个温暖之乡,回到了他所向往的东京。

回到东京,意味着那里有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这是小地方临淮州比不了的,就好像今天很多年轻人向往北上广大城市一样。

在高俅重返东京过程中,还有一个细节我们需要注意一下:柳大郎“写了一封书札”,推荐高俅去京城一个开药铺的亲戚董将士处容身,并还资助了高俅盘缠。

从三年前挥霍别人的钱当了被告,到如今能够让一个开赌坊的闲汉写信推荐其去投奔自己的亲戚,并且资助路费,可见高俅在这三年中,发生了很大转变,学会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

当然了,这并不是意味着高俅人品变好了,只不过是在柳大郎那边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对高俅进行了初步的社会历练,让他学会了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学会如何去察言观色、巴结讨好能够对他有帮助的人。

接下来,擅长踢球的高俅,开启了自己被当做球“踢来踢去”的生涯。

水浒传说高俅的下场比他好些(漫谈高俅发迹后为什么和故交划清界限)(3)

首先,这个董将士固然知道高俅昔日的品行,不想收留高俅,居然将高俅“长传直塞”给了小苏学士。

小苏学士究竟是谁呢?很多读者都认为他是苏辙,央视版《水浒传》更是将他设定为大文豪苏东坡。我们姑且按央视版《水浒传》的设定来探讨。

于是,整部《水浒传》中,颇为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上演了:药行老板董将士居然将泼皮高俅,推荐到了大名鼎鼎的文豪苏东坡门下。

这个董将士究竟欠了柳大郎多少人情,同时又收割了苏东坡多少人情,我们固然无法得知,只能感慨社会学的复杂和深奥。

在被董将士这般安排后,书中对高俅的描述是两个字:“大喜!”

我想,高俅的这个“喜”应该是发自肺腑的。

因为寄身在医药行业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打工仔,想来不是高俅的人生目标,能够离开这里,跳到另一个平台何尝不是他的心愿。

不过,我认为,这个“喜”字同时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高俅自感命运无法被自己掌握、任人摆布的“强颜欢笑”。

过往的经历早已经令他练就强大的内心,哪怕再憋屈,高俅也会笑脸对人,他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到小苏学士这里后,高俅屁股还没坐热,就再次被小苏学士“大力抽射”到了小王都太尉那里。

小苏学士的这个“传球”,堪称是“一脚妙传”。

深谙官场风云的小苏学士,知道小王都太尉是个不务正业的人,最待见高俅这号人物。所以,把高俅送到小王都太尉这里,对于高俅来说算得上是高攀,也给足了董将士面子,同时也送给小王都太尉一个令他满意的人,可谓是一石三鸟。

难怪苏东坡能当大文豪。

高俅来到小王都太尉这里后,很快便融入了这个新环境。

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

“出入如同家人一般”。

有过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恐怕最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能够做到这一步的背后,是因为此时的高俅,不再是当年流落在东京街头的小混混,而是进阶成为了一个智商、情商、语商、心商都在线的人,尤其是当其沿着柳大郎—董将士—小苏学士—小王都太尉一路走下来之后,他的心智、他的见识、他的忍耐力、他的眼光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他才能在小王都太尉身边混得风生水起。

或许在高俅的内心中,进入小王都太尉的圈子,已经是令他高不可攀的人生终点。

然而,命运之神却安排小王都太尉对高俅完成了最为关键的一次“助攻”:通过小王都太尉,高俅结识了彼时还是端王的赵佶,后者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了宋徽宗皇帝。

高俅之所以能够入得端王的法眼,靠的是一身精湛的球技——端王就好这口。

于是喜好踢球的高俅,在被众人当球踢来踢去之后,“滚落”到了端王身边,凭借精湛的球技,入得了端王的法眼,完成了人生的最终逆袭。

高俅这充满逆袭、跌宕的人生,堪称是“球”一样的人生。

玩笑归玩笑。

在剖析完高俅的“发迹”之路后,我们可以看得出,高俅的发迹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从各方面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高俅最初“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的人格设定,使得他在这不同平常的转变过程中,只会朝着更加奸诈、更加狠辣、更加有城府和心机、更加冷漠的方向转变。

因为做不到这些的话,破落户出身的他是无法在更高阶层的圈子内立足,很快就得领盒饭。

写到最后,咱们再来剖析一下央视版《水浒传》中,增加高俅暴打昔日狐朋狗友的情节,是何用意。

我们知道,此时的高俅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混混,而高俅在历经过往的苦逼岁月中,之所以一直被人看不起、被人摆布,在他看来皆是源自于自己的混混身份,这个身份至今令他鄙夷、厌恶。所以此时的他对昔日的狐朋狗友是深恶痛绝,暴打他们一方面是想和这伙人彻底断绝关系,因为自己已经进入了更高阶层,不想再和这伙人有任何关联。另一方面,高俅此举何尝不是有报复自己过往苦逼岁月的意思。

就好像某网络段子所说的那样:

有些穷人翻了身,就变本加厉的使唤人。

水浒传说高俅的下场比他好些(漫谈高俅发迹后为什么和故交划清界限)(4)

高俅毕竟不是刘邦,不是朱元璋,后者尚且懂得“苟富贵,勿相忘”的朴实准则,而他仅仅只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蟊贼而已。

高俅安排人暴打自己的这伙狐朋狗友,仅仅只是其“黑化”的初始阶段,和他最后陷害忠良、坑害梁山好汉,甚至祸国殃民,导致大宋江山步步走入险境相比,真的不算什么。

所以,个人认为,央视版《水浒传》增加高俅的这个戏份,算得上是点睛之笔。

各位看官,意下如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