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何安安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这句俗语,生动地说明了过去北京人的生活情境。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四合院不止是居住的场所,更是生活的乐趣所在。4月20日,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作家、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崔岱远的新作《四合院活物记》首发式,在景山东街胡同深处,一座颇具老北京特色的四合院——四合书院中举办。
4月20日,崔岱远在《四合院活物记》首发式现场分享四合院里人和物的故事。
活动现场,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商务印书馆大众文化编辑室主任余节弘,该书的插画绘者林雨飞和崔岱远一同畅谈老北京四合院里那些可感、可亲的小生命所独有的自然特征、生活习性,它们与四合院里住家户的关系,以及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
作为从小生活在四合院里的北京人,崔岱远对院子里那些陪伴他长大的花鸟鱼虫有着特殊的理解和情感。他根据这些生命的生存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它们分为意趣盎然的四大类——院里种的、家里养的、逮着玩儿的和少不了的,形成了《四合院活物记》一书的独特体例。
《四合院活物记》,崔岱远 著,林雨飞 绘,商务印书馆2021年4月版。
什么是“院里种的”?椿树、葡萄、丁香、海棠、紫藤、石榴树等。什么是“家里养的”?蚕、金鱼、蝈蝈、猫儿、狗儿、鹦哥等。什么是“逮着玩儿的”?蝴蝶、季鸟儿、水牛儿、蚂蚱、磕头虫儿、吊死鬼儿等。什么是“少不了”的?家雀儿、檐末虎、灶马、臭大姐、耗子等。无论是院中的一处景致,还是院子里小孩子们的最爱,又或是那些不论你喜欢还是讨厌,都在院子里有它们一席之地的生物们,这些动物、植物,连同几十年生活在一起的街坊邻里共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也蕴含了老北京深厚的人文气韵。
为什么叫“活”物记呢?崔岱远说,因为它是灵动的,是独一无二的,是让清灰色的记忆鲜活起来的,是让人带着问题去推开一扇门的。在书中的序言里,崔岱远写道:北京的四合院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居所。之所以说它理想,并不在于周位那一圈房子,更得是因为房子当中间儿围起来的那片院子。那片院子露着天,接着地气,院子里有遮阳的树木,有水灵的花草,有不知打哪儿传来的虫鸣,有卧在石头台阶上晒太阳的老猫,金鱼在大鱼缸里摇曳,鸽哨带着回声荡漾在房顶上那片湛蓝的天空里。正是眼面前儿这些充满活力的树木、花草、鸟虫,让居住在城里胡同深处青砖灰瓦院落中的居民们觉得跟大自然是那么亲近。
柿树。《四合院活物记》内页插图。
崔岱远说,活物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也没有太严格的定义。有人觉得活物应当特指动物,其实倒也未必。“无论是老虎、大象、鳄鱼这些个野兽,还是猪、牛、羊这些个家畜,好像都没有谁叫作活物,而院子里见得到的小猫、小鸟和各种小虫子倒是都可以这么称呼的。”他理解所谓活物,更多的是指身边那些和人产生着某种关系的生灵,而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些给四合院带来勃勃生机的花草树木又何尝不是活物呢?
在活动现场,张劲硕说,崔岱远笔下的一草一木,让曾经生活在北京的孩子们找到了儿时的回忆,也让那些从来没有在北京胡同里或者四合院里长大,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也能够感受到过去的乐趣。张劲硕表示,阅读这本书会让人感到快乐,得到有意思的情境再现,“能到让我们找到过去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其实可能是今天的我们想要追寻,或者说想要拥有却很难拥有的那一部分东西。”
水牛儿,《四合院活物记》内页插图。
过去的北京有哪些活物呢?张劲硕说,过去讲红黄白柳青,就是狐狸、黄鼠狼、刺猬、蛇、老鼠,这些东西都是在胡同里可以看到的,可以看到很多生物。张劲硕认为,《四合院活物记》从历史的维度讲述过去北京的微环境、微生态,城市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其中不仅有种植的、饲养的,同样也有许多野生的动植物。以鸟类为例,北京有记录的鸟类多达500多种,而全国大约拥有1400多种鸟类,也就是说,北京一座城市占了差不多1/3。
张劲硕说,随着城市的变迁,环境的变迁,有很多动植物今天看不到了,但通过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知道过去的历史,过去的细节,让我们读到一种历史的变化,人的变化,以及人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这种审视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张劲硕看来,面对生态环境的变迁,甚至生态环境的恶化,或许可以回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我们过去是怎么和人、和自然相处的?”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申婵
校对丨陈荻雁
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