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过苏州(唐代的苏州和今天的苏州)(1)

《送人游吴》唐代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水港一作:水巷)

古诗词鉴赏过苏州(唐代的苏州和今天的苏州)(2)

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不过今天读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说它是典型的送别诗,是从结构上来讲的。古人的送别诗,大都是这样的手法:描写对方行程上的所见,或者要去之地的景物、掌故,再以对方到了目的地之后想念离别之地之人来收束。这样就把两个地方、两处人物、两种心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筑起一个以情绪、情感为框架的空间场和时间场,发散出强大的艺术引力。

古诗词鉴赏过苏州(唐代的苏州和今天的苏州)(3)

不过,这首诗在手法上还有一个技高一筹的地方。这就是尾联“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特别之处有三。一是,友人的相思有一个背景音,这就是姑苏的渔歌,这样的情景加强了艺术力度,如同把相思这个独唱加入了背景音,形成了混响,具有了立体化的效果。二是,以己之心揣度友人之心:你肯定会在姑苏的明月之下,夜不能眠。这个揣度,是果断的,但并不武断。这是因为,透过这层揣度,其实作者是想表达一层意思,这就是:我们的情谊很深,彼此心心相印。在姑苏的繁华之地,你绝对会思念故乡,思念我。三是,这个“遥知”的“遥”,不仅是空间上的“遥”,还是时间上的“遥”。空间上,此地与姑苏相隔遥远。时间上,友人起相思之念,肯定是到达姑苏之后,或者到了姑苏,对姑苏城的新鲜感慢慢减弱之后。但是,用在当前送别的此时此地,这个“遥”其实并不“遥”,甚至是在送别之时,执手相看的眼前,就已经知道了。

古诗词鉴赏过苏州(唐代的苏州和今天的苏州)(4)

整首诗没有一般的送别诗那种悲悲戚戚的基调。一则,通过诗句的语气,可以推测作者曾经到过姑苏,并且很喜爱这个地方。现在友人要去姑苏,并且是第一次去,作者为他感到高兴,按奈不住地为他介绍姑苏的景物特点。二则,友人此去姑苏,应该是正常的宦游、行旅,犯不着生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那样的伤感。至于以思乡作结,也是人之常情,姑苏再好,也不能“乐不思蜀”吧,并且,异乡越是繁华,还越是会想念家乡。

古诗词鉴赏过苏州(唐代的苏州和今天的苏州)(5)

再看对姑苏的描写: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对照今天来看,一千年后,地形地貌,民居分布,市民生活,基本上和现在的苏州老城别无二致,苏州的繁华如同春水,依旧流淌着,六朝的宫殿或有或无,依旧在历史中消退着。再看:“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这似乎不是千年前古人的言语,倒是更像今天某人“苏州游记”中的文字。

古诗词鉴赏过苏州(唐代的苏州和今天的苏州)(6)

只是“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是古人、今人共有的情绪。一首唐诗,把这一切都包围了。

古诗词鉴赏过苏州(唐代的苏州和今天的苏州)(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