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煊

晚潮有什么意义(名人之后的径山)(1)

余杭径山寺。CFP提供。

一个人的悲伤,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桂花在深秋里开放,步入残年的苏东坡,第二次赴杭州任市长时,他的喜悦应该大过悲伤。刚刚在杭州的府邸重新落脚,他就马不停蹄地赶赴径山。准备与大师喝上一场重逢的大酒,与他志趣相投的高僧会做一种茶。

在世人看来茶酒不分家,似乎是文人墨客的护身词牌,但在崇尚礼仪的宋朝,即使频临灭国,他们仍把酒视为低俗的乡野之物,喝茶才是仕人所为。苏市长,为人正统,在仕途上树敌较多,生活中有持续激情的就是吟诗作对,经过科举多年的培养,他的毛笔字也写得很有范,身居市长,前来讨要书法的同僚颇多,他也随性,来者不拒。但对深居山野之境的大师,他是心怀崇敬的。在虚无的人生中,有人同你研究探讨宇宙,同你分析世俗的处境,在这短暂的会唔中,苏市长疲惫的心得到放松,心情是极度舒适的,有诗云: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苏东坡对文学史的贡献,在我看来他是走出了两处与众不同的文学之路:一处是泥泞的抗争之路,他被贬黄州之时,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将一旧营房改造出一块菜地,叫东坡地,坡地旁建一小房叫雪屋,东坡之后成了他的名字,雪屋为他留下大部分的名篇和诗句;另一处就是求道问真的舒悦之路,他在杭州任职时曾多次登上径山,将世俗纷繁的事物上升到哲学的思考,他帮助寺庙解决了持续发展的策略,俗称十方制。让他开心的是,寺庙的高僧按此规定执行并且执行得非常到位。所以每次上山,苏市长都是心情愉悦的,每次会晤均有存诗。据不完全统计,苏东坡一生先后为径山留下12首诗词,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游径山》《送渊师归径山》等名篇。

径山,古称东天目山,现为余杭境内的名山。径山以五峰闻名,主峰曰凌霄峰,前有堆珠峰,北有大人峰,右有鹏搏峰,左有宴坐峰、朝阳峰,五峰罗列,奇巧幽邃。名山必有名刹,径山秀丽的景色自然吸引了不少的帝王将相和名人墨客的相继登临,据史载,径山上的径山寺,建于唐代,在宋代被列为中华“五寺十刹之首”,寺庙里有闻名天下的径山茶。

说到苏东坡,我们必定要聊到径山茶,一个高僧做的茶又是如何让乱世中的苏东坡顿悟的。

《茶经》的作者陆羽认为,好茶叶的生长需要好的土壤和好的气候环境。径山茶的传世,从它的土壤、气候环境这几大要素看,与陆羽的阐述和推崇均是符合的。

关于土壤,陆羽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烂石,应理解为原生矿物含量丰富的“山地黄泥砂土”之类的。径山的土壤,是风化完善、石砾砂粒较多、土层厚度适中、腐蚀物有机质含量丰富、透气排水性能均好的黄红壤土和香灰土,可说是“上者”之土。径山一带土体中含大量花岗岩、石英砂岩等风化物,故而各种原生矿物和微量元素供给量充足,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

关于气候环境,陆羽称:“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

径山从气候上说,它的地形是从平原地带没有过度就突然隆起,犹如一堵高墙,西进的海洋气流,常于此凝结,成云成雨,故气候湿润。气温较平原低些,日夜温差较大。其谓“阳崖阴林”,向阳的是陡坡,无杂林高木遮掩,于日光,形成漫射光;于湿度,形成云回雾滞的小气候。且山又只在海拔300-700米之间,这就让径山茶具备了名茶该有的各项基因。

说到径山茶,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径山寺的开山法祖法钦大师,我们现在还可以在径山找到大师最早开辟的茶山。我曾经多次涉足,茂密的荒草遮掩昔日的繁华,三千多僧众的足音在我耳旁想起,我若是大师身边的一个小弥沙,我会跟大师说点什么呢。大师慧眼来到径山,在径山筑茅屋扬法,是了不起的立志之为。制茶可以养心养身,更大的益处应该是可以果腹,然后继续弘扬大法。

从法钦采以供佛始,唐大历三年(768),唐代宗李豫礼请法钦进京,赐封“国一禅师”之号,御诏建寺,拨银两支援扩建寺院,此后,“径山茶”便成为贡品。对这样板书式的记录,我是没有感觉的,让我感兴趣的是径山茶是长什么样的?喝径山茶为何要24种道具?这才是我想知道的。

那天,我们在寺庙里见到20多位僧人在打坐,寂静的山谷只听到风声从耳边穿过,飞鸟的气息也可以暂时忽略,远处的夕阳斜着山坡倾撒下来,让我们在寂寞中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温暖。

我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这样的时刻。

在径山的天空下,总有一些事物在温暖着我们,陪我们一路转悠的天空的云彩,一直翻滚的是它的变化,可以让我们发一会儿呆。

如果此刻,有寺庙的青衫师傅,给我们上茶,他们从茶罐取出茶叶,放一部分进入碾槽,用时光推动圆柄,细小的茶末就会缓缓流出。正好,炭火上的水壶已经开了。取一宋朝的建盏,将茶末放入,将开水注入小许,用竹筅搅动,一定要用手腕的力量,将茶末的灵魂回归。整个过程是愉悦的,这就是点茶的简化版。

在法钦大师看来,他让徒弟研习点茶是可以提高心性的,磨炼人的意志,让一个粗俗的人可以变成有素养有作为。

如果你这个时候来径山,你可以效仿一下古人,在历史的隧道里与大师对话,增加逆境里抗争的能量,遇到更好的自己。

龙井会邂逅毛峰:是缘分的混搭

径山茶的这个名字的出现,最早在唐朝。这个是有定论的。许多典籍都可以佐证的,如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云:“径山茶,产于杭州(府)”。

径山茶到了宋代,更是繁华似锦。几乎成为宋朝第一御茶。如北宋叶清臣撰写的《述煮茶泉品》中就有“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茶,为人采撷。……茂钱塘者,以‘径山’稀。”肯定了杭州钱塘、径山一带所产茶之珍稀。

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品饮径山茶后也称:“清芳袭人。”

宋、元时代,径山茶与杭州龙井茶、天目青顶茶齐名,被誉称为“龙井天目”,位在“六品”之列。

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中载:“盖西湖南北诸山旁邑皆产茶,而龙井、径山尤驰誉也。”

明张京元品饮径山茶后说:“泉清茗香,洒然忘疲。”

清代早中期,径山茶声名犹著。浙江提学佥事谷应泰在《博物要览》记载说:“杭州有龙井茶、天目茶、径山茶等六品。”

清代康熙年间,钱塘学者金虞游览径山品尝了径山茶后,写了《径山采茶歌》赞誉径山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双径回春绝,天然味色留烟霞。”又称“颇觉深山春到迟。……白绢斜封充锡贡。”贡品之地位显然。

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临安县志》引旧志载:“御茶。黄岭山茶、天目云雾茶(各乡俱产,惟天目山者最佳)、径山茶(出凌霄峰者尤佳)。”

清代末期,茶贱伤农,茶农们不得不弃茶改行,致使茶园荒废,制作技术失传,径山茶消声匿迹达百余年之久。

上世纪70年代后,勤劳的径山人民开始将部分荒废茶地重新开垦,恢复生产普通的径山绿茶。经过50多年的发展,径山茶从业者已达万人,很多茶人已经开始了茶二代创业的新传奇。

径山茶现为毛峰烘青型,这种茶型对茶芽的要求更高,“一叶一芽”,同时也适合体现和发挥径山茶源品质特殊的优势,保护了“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的特色。

同时,径山茶除了绿茶,还有红茶,抹茶。

在径山茶走向名茶的发展过程中,金雅芬、李水火、李生龙、周方林等人作出了贡献。有人说这四人是不容忽视的制茶人的代表。他们代表着全区数百家径山茶生产者,他们对于径山茶这一名茶的再世,作出了时代给与的贡献。

金雅芬,1964年浙农大茶叶系毕业,是国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的门生,时任余杭县农业局茶叶技术推广站站长。

1978年浙江省提出名茶比赛,余杭有名茶吗?金雅芬想过临平山,想过舟枕山,想过窑头山,随后,想到了径山。她决定去径山找茶。说起那天的奇遇,金雅芬一生难忘。夏日的一户农家,午后,大人都出工去了,只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家。金雅芬进去讨杯水解渴。男孩去灶橱里随意摸出一包用毛边纸包着的茶叶,抓了一撮,给不速之客冲泡一杯茶。唔,好喝,第二口,细品,金站长不觉暗暗叫好:惭愧!进而大呼一声:好茶,还真没喝过这么好的茶!

1979年新茶时节,名茶评比全省报名;5月,省农业厅召集所有参赛县市开会,直接发布评比结果:

顾渚紫笋,第三名。

惠明金奖,第二名。

余杭径山茶,第一名!

余杭代表金雅芬热泪盈眶。专家对径山茶鉴定和审议报告如下:

外形:细嫩有毫。

色泽:绿翠。

香气:鲜嫩清香。

滋味:嫩鲜。

汤色:嫩绿黄亮。

叶底:细嫩,芽叶完整。

色泽:黄绿而明亮。

在金雅芬的鼓动下,章兴木种下了30亩鸠坑良种茶。位置主要在径山寺的寺基前,后来发展成大队的副业队、茶场。而第二年评比时,种植的茶苗尚没有采出,采的还是山上先前零星种的茶树。然而正如茶仙所述:“野者上,园者次。……”奇迹也许就在于这个“野”字。

土壤气候都是原汁原味的径山。栽种地是“阳崖阴林”。采茶,按《茶经》“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规定“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特一级保证每500克干茶有35000个以上嫩芽”。制作,摊青、杀青、揉捻、烘焙、贮藏,道道把关。如烘焙就按《茶经》“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大胆尝试,制成卷曲形毛峰、扁平形旗枪、大众型炒青等三种茶型一齐送评,这样连续两年评比均保持夺魁,稳定的质量,巩固了专家对其的信誉度和业界对其的信服度。

多年以后,中国茶叶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感慨说,径山茶仅仅在采摘一环,别说全省,放在全国也是第一流的。是的,每到采茶期,金雅芬都到茶山上“督阵”的。

1985年6月,南京,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组织名茶评比。全国76只参选茶样,径山茶荣获第5名,评定为部级名茶,同时以“品质优异,风格独特”八个字,获颁“优质农产品证书”,径山茶进入国家级殿堂。

1998年,“径山茶”商标成功申领中国原产地保护证明商标,其他诸多金奖级奖项早已不胜枚举。

泡径山茶,有上泡法,中泡法,下泡法,还有凉水冲泡法。有兴趣来径山吧!径山茗茶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当抹茶遇见红尘:你渴望遇到的时尚

大家都知道法钦大师的种的茶,是唐朝的贡茶;径山的茶礼也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这个大家都是熟悉的。但径山的茶礼,真正进入皇室还是在宋朝,他为后世的传承提供了基础。我们必须要提到宋孝宗赵昚,他是太祖嫡裔、高宗养子,在位27年,多次临幸过径山,至今寺庙里还留有“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御碑,在径山古道留有“佛圣水”的题刻和传说。径山茶礼得以顺利的进入宫中,与他大有关系。

宋朝,虽然有战乱。但议和后的南宋,文化经济还是有远足的发展,尤其是在礼乐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径山茶礼的精致和道法自然的极简的运用,深得士大夫们的喜爱。请人喝茶,成为一种时尚。茶礼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表演。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感受。

好的茶,没有好的水,也是一种遗憾。径山不仅有好茶还有好水,这就非常难得了。

法钦种的茶,采以供佛,这是史实。可以与胡公庙前乾隆“十八棵御茶”相媲美。1978年恢复径山茶时,在径山寺前种下的第一片径山茶园,虽只有半亩方田。现在它已是余杭全区7.15万亩径山茶茶园的母体啊。所以好茶源已经具备了。

陆羽在双溪煮泉品茗著茶经,也是史实。他到处走访察视,径山之麓的双溪,成了他曾经居住的著经之地。他认为这里的水好,环境好。陆羽所提倡的种茶土质、气候等,与径山、黄湖、舟枕都是出奇地吻合。清嘉庆《余杭县志》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山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说明历史上黄湖、余杭舟枕都出好茶。这也与我们打造的大径山是吻合的。以径山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区域保护为依据,正式划定径山镇范围及经认定的优质产区为核心保护区,其余种茶区域为径山茶重点保护区。

我们再说好水。蔡襄,是北宋仁宗、英宗两朝名臣,著有《茶录》。蔡襄在嘉佑五年(1060)任杭州太守时曾游径山,这位文学、书法兼善的茶师登径山后写有《记径山之游》(《径山志·游记》)。整篇游记只有一处涉及到水与茶的议论,文曰:“松下石泓,激泉成沸,甘白可爱,即之煮茶。凡茶,由北苑第品之无上者,最难其水,而此宜之”。蔡襄认为径山的泉泓,煮茶最好,尤其是煮他故乡无上第品贡茶北苑茶最适宜。大茶师心中“最难其水”的极品茶,却在径山找到了“宜之”之水,径山的水似乎是他心目中的天下第一水了。

径山茶泡径山水,是天下一绝。

径山宴茶出径山也是顺理成章。宴茶,除了要名茶,还对水有要求。生存是第一硬道理。在径山名茶的开发上,茶礼是最具有难度的。抹茶,总有一笔是你心中的爱。在茶的湖面上跳舞,在如宣纸的人情世故上挥毫。最好在暮晚,盏灯时分,我们铺开心情,在一盎抹茶上让自己收拢翅膀,稍作休息。为下一次的出征储备能量。

径山茶业的茶二代中,有多个女承父业、子承父业的故事。这也是茶业的魅力也是径山茶业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李水富的女儿李飞琴是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跟随父亲经营径山茶达数十年。她坚持径山茶传统工艺炒制,并尝试从传统产销模式向新的产销模式转换,更新产品线,新增红茶、白茶小袋包装,设计开发茶叶小礼盒及小包精美的伴手礼。在茶叶品质上建立绿色食品管理体系,使每个茶品都可溯源,并建设集培训、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径山茶体验基地。

周方林的女儿周颖,十年前辞去外企工作,回乡跟随父亲制茶。目前是国家级茶艺技师、评茶员。在2019年的第十八届中国茶圣节上,周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收获了“最美茶仙子”的称号。担任杭州绿神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后,周颖积极与高校合作,采用二维码方式实现质量安全追溯,该合作社成为余杭区首批5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之一。2022年,合作社茶园流转面积增至500亩,联结社员从57户增至160户,销售额达1000多万。

茶的文化,源远流长。在典籍寻找经典,在生活中创造未来!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