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家人们合家欢聚的时候。在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中,有着感人至深的亲情,当然也少不了“春节”这个亲人齐聚的时刻。

曹文轩笔下悲伤的句子(曹文轩笔下的年味儿)(1)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青铜葵花》中的年味儿吧!

年味儿时刻一:芦花鞋

为了给葵花照相,全家用一个冬天的时间编织芦花鞋,临近过年,青铜到油麻地镇上卖芦花鞋,因为大雪,让芦花鞋看起来像悬挂着的白鸭,以致于有人闹了笑话。

曹文轩笔下悲伤的句子(曹文轩笔下的年味儿)(2)

这个场景,温馨而又充满了趣味。

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有个人到镇上来办年货,不知是因为雪下得四周朦朦胧胧的呢,还是因为这个人的眼神不大对,那些垂挂着的芦花鞋,在他眼里,竟好像是一只一只杀死的白鸭。他走过来,问:“鸭多少钱一斤?”

青铜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回头看了一眼。

那人用手一指说:“你的鸭,多少钱一斤?”

青铜忽然明白了,从绳子上取下一双芦花鞋来,用手将上面的积雪掸掸,捧到了那人面前,那人看清了,扑哧一声笑了。

年味儿时刻二:过年关

对穷人家来说,一年忙到头,只能解决温饱,过年就有了“年关”的意味。因为一场突然的大水,青铜家的房子被冲垮,一家人靠着借债和到海边打茅草,费劲巴拉地终于盖好了新房子。

曹文轩笔下悲伤的句子(曹文轩笔下的年味儿)(3)

到了年底,青铜的家里人盘算过年的安排——还债、做新衣,有老百姓的精打细算,有父母家人对孩子的爱。此情此景,像极了我们很多人的童年。

盖房欠人家的债,是要还的,并且当初都说好了期限的。青铜的父亲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一池塘藕已刨,卖了个好价钱。半亩地萝卜已收,卖得的钱与预先估计的也没有多大出入。现在还有一亩地茨菰。

这些日子,爸爸会时不时地去田边转转。他不想现在就刨,他要留到快过年时再刨。这里人家过年,有些东西是必吃的食物,比如芋头,比如水芹菜,再比如这茨菰。快到年根时,刨起来到油麻地镇上去卖,肯定能多卖不少钱。这笔钱,除了还债,就是给两个孩子扯上几尺布,做身新衣服过年。

青铜家的日子,是奶奶、爸爸和妈妈日日夜夜地在心里计算着过的。

年味儿时刻三:办年货

年头到年尾,辛劳一年,总要舒舒服服过春节。标志之一就是置办年货,年货就是各种吃食和鞭炮什么的,有的自己做,有的去集市上买,准备的过程也就是年味儿生发的过程。

曹文轩笔下悲伤的句子(曹文轩笔下的年味儿)(4)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的时候置办年货,开开心心吃吃喝喝的意义就愈发的让人神往了。

要过年了。

热闹的气氛一天浓似一天。大麦地的孩子们在一天一天地数着日子。他们在大人们兴高采烈地忙年的时候,也会不时地被大人们所支使:“今天不许出去玩了,要帮着家里掸尘。”“去你三妈家看看,磨子还有没有人在使?要磨面做饼呢。”“今天鱼塘要出鱼,你要给你爸提鱼篓。”……他们似乎很乐意被大人支使。

已经有人家在杀猪了,猪的叫喊声响遍了整个大麦地。

不知是谁家的孩子沉不住气,将准备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放的鞭炮先偷出来放了,噼里啪啦一阵响。

村前的路上,人来人往的,都是去油麻地镇办年货或办了年货从油麻地镇回来的。田野上,总有人说着话:“鱼多少钱一斤呀?”“有平时两倍贵。”“吃不起。”“过年了,没办法。吃不起也得吃。”“镇上人多吗?”“多,没有一个下脚的地方,也不知从哪儿冒出这么多人来。”……

年味儿时刻四:大清扫

过年意味着“辞旧迎新”,辞旧之一,就是大清扫,俗话说的“二十四、扫房日”,家家户户都要把屋子里彻彻底底打扫一遍,把家具、衣服清洗一遍。

曹文轩笔下悲伤的句子(曹文轩笔下的年味儿)(5)

母亲是这个仪式的总指挥,上上下下边边角角,都难逃她的“法眼”。《青铜葵花》中的场景,同样满是温馨和趣味。

青铜一家,虽然清贫,但也在热热闹闹地忙年。

屋子是新的,不用打扫。其余的一切,妈妈恨不能都用清水清洗一遍。

她整天走动在水码头与家之间。

被子,洗;衣服,洗;枕头,洗;桌子,洗;椅子,洗……能洗的都洗。

门前的一根长绳子上,总是水滴滴地晾着一些东西。

过路的人说:“把你家的灶也搬到水里洗洗吧。”

背景链接》》

曹文轩笔下悲伤的句子(曹文轩笔下的年味儿)(6)

《青铜葵花》是当代作家曹文轩创作的长篇小说,2005年4月首次出版。

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七岁的城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

但十二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的尽头,遥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小说人物鲜活灵动,叙事简洁流畅,文字纯净唯美,意境高雅清远,情感真挚深沉,充盈着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真情真性,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作品写尽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写尽美好,将美好写到完美;写尽大爱,将大爱写到充满生机与情意。这种对苦难、对美好、对大爱的细腻描写和咏叹宛如一股温暖清澈的春水,将湿润和纯净每一个读者的眼睛和心灵,牵引人们完成对生命中真、善、美的永恒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