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凤曾是越剧著名的“四大老生”演员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她戏路宽广,表演情真意切,唱腔刚劲挺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韵味独特。从艺六十多年,她工老生,又兼习老旦、小生、花脸等多种行当,创造了许多富有艺术个性和魅力的角色,被观众誉为“性格老生演员”,名列越剧“四大老生”之首。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1)

张桂凤电视访谈照

说起张桂凤与越剧结缘,还得从一件旧旗袍说起。张桂凤1923年生于浙江萧山一户贫穷农民家庭,9岁起就上山砍柴干农活,练就了结实的身板和豪放的个性,唱起当地山歌,喉咙“咣咣响”,远近闻名。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2)

张桂凤肖像(1923--2012)

13岁那年,嵊县有个叫翠莲舞台的小歌班来萧山演出,因为无钱买票,张桂凤背着4岁的大阿弟很早就等在戏院门口,巴望着能在戏结束前免费蹭看一点“尾巴戏”。没想到的是,张桂凤身上穿着的一件旧旗袍竟引起了演员们的兴趣。

原来这是张桂凤父亲从杭州旧衣摊买回来的旗袍,虽然样式陈旧,但四边镶着米穗子倒也别有风韵。几个演员就把张桂凤喊到后台,她们摸摸旗袍和米穗子,爱不释手,就拽下一些米穗子,拿起用线串起来套左耳朵上,作小丫头的装饰品。

由此张桂凤开始与这班演员熟悉,她们就天天让张桂凤进戏院站在舞台边上看整场演出。越剧优美动听的曲调和悲欢离合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小桂凤,她就此萌发了学戏当越剧演员的愿望。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3)

张桂凤在《西厢记》中饰崔老夫人

也真是天随人愿。不久,张桂凤的父亲在嵊县一户唱小歌班人家干活,听到当地一个科班在招生的消息,便立即回家,带着张桂凤连夜乘船赶去。幸亏有熟人介绍,科班才收下了张桂凤这个最后一名“外县”学生。所以张桂凤虽是萧山人,却算是从嵊县戏班走出来的著名越剧演员。

由于张桂凤志向坚定明确,虽然学的是老生,又比别人进班晚,但刻苦用功,嗓音宽厚嘹亮,因而进步比别人快。三个月后,戏班串红台(即正式彩排演出),结果张桂凤的表演在三个“小老生”中最抢眼,就此她与另一个唱大花脸的张正仙在戏班脱颖而出,初露头角。戏班还从她俩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改名为“凤仙舞台”,可见张桂凤是当时戏班的“凤头”。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4)

张桂凤在《李娃传》中饰郑北海

张桂凤能有如此骄人的技艺与她遇到的几位好帅傅是分不开的。她的开笔师傅袁曾灿,身怀绝技,却无儿无女。见张桂凤秉性忠厚,经常帮助长期患病的师娘做家务,又虚心好学有毅力,便悉心传授培养张桂凤,把凝结着自己多年心血的戏本无私地赠送给她,要求她“真命天子要演,太监龙套也要跑”,叮嘱她,“要做一个货真价实的演员。”

为此张桂凤就经常一人兼演数角,在《琵琶记》中既演老生,又演老旦;在《十美图》中既演小生,又演花脸;在《双金花》中前演小生,后演老生。正是这样多种行当、多种角色同时交叉演出的“高强度”训练,使张桂凤形成戏路宽、行当广的表演风格,尤其她的唱腔刚柔相济,音域宽广,咬字清亮、喷口有力,在越剧老生演员中独树一帜。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5)

张桂凤在《打金枝》中饰唐皇

此后张桂凤因病休养一段时间后转入月月高升舞台演戏,这时她又幸运地遇到了徽班出身、功底深厚的文武老生邢师傅。邢师傅见张桂凤偏重唱文戏,武功基础比较弱,就有针对性、手把手地教张桂凤演《包公打銮驾》、《关公显圣》、《顾鼎臣》等几出改编自京剧,需一定武功的戏,使她学到了不少传统戏曲的程式,得益非浅,由此又有了“文武老生”的头衔。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6)

张桂凤在练功

1941年,张桂凤经人引荐,来到上海,在东安越艺社做头牌老生。但她感到越剧老生戏不多,就拜绍剧演员筱芳锦为师,将《二堂放子》、《斩经堂》等戏改编为越剧,这就使张桂凤在表演上、特别是唱腔上吸收、借鉴了不少绍剧音乐元素,这也使她的唱腔旋律时而高昂挺拔,时而起伏回荡,旋律优美,韵味醇厚,具有男性粗旷豪放的力度,深受越剧观众的欢迎。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7)

张桂凤在《九斤姑娘》中石二佬

1942年,张桂凤更是有幸加入了袁雪芬领衔的雪声越剧团。虽然此时的张桂凤还没有完全认识袁雪芬进行越剧改革的意义,但对改革是积极响应的。这期间,她改变了驾轻就熟的传统表演模式,一点一滴地学习新的表演手法,在《古庙冤魂》、《断肠人》等新戏的演出中,自创新腔,其中一段“十空叹”的唱段,受到观众异乎寻常的欢迎,致使张桂凤名声大噪,成为越剧“名老生”。然而树大招风,有个老板便出高价想将张桂凤挖到另一个剧团去,因为父亲的主张,张桂凤身不由己地离开了雪声剧团。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8)

张桂凤在《西厢记》中饰崔老夫人

但是1945年下半年,张桂凤应袁雪芬之邀,再次进入雪声剧团。这时越剧经过改革已经有很大发展,成为编、导、演、音、美综合性较强的表演艺术。相较之下,张桂凤在外演的都是传统剧目,乍回雪声剧团,一时对新的表演方式竟有些不适应,引起编导的不满。原来性格开朗的张桂凤就此变得沉默寡言了。可是她不甘心就此落伍,经常用“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鞭策自己。

于是,只要一有空,她就站到台边看袁雪芬她们演戏,注意学习她们的表演手法;另一方,在她们影响下,观看电影、话剧,认真思考学习、揣摩话剧、电影演员的生活化表演艺术。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9)

张桂凤在《西厢记》中饰崔老夫人

由此张桂凤渐渐悟到了创造人物的诀窍,摒弃了用“路头戏”模式死套人物的手法。1946年5月,张桂凤在越剧《祥林嫂》中扮演卫老二。从行当上讲此角属丑行。张桂凤拿到剧本便不断琢磨人物特征,回想以前在绍兴茶楼酒肆中看到过这种二流子人物的情形,又两次独自坐了木船,到浦东农村茶馆实地观察这类游手好闲的人物。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10)

张桂凤在《祥林嫂》中饰卫老二

经过努力,她在舞台上塑造的卫老二得到了好评。她的唱腔突破行当,自由自在,游荡不定,有时则近似说话,非常生动。张桂凤终于也在“新越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11)

张桂凤在《祥林嫂》中饰卫老二

1947年8月,她参加了大型宫帏剧《山河恋》的义演,饰宰相黎瑟,成为著名的越剧“十姐妹”之一。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12)

越剧“十姐妹”合影

1949年后,张桂凤便参加了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上海第一届戏剧研究班,又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后转入上海越剧院,在表演上又进入了新的广阔天地,塑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艺术形象,终于形成张派老生唱腔艺术。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13)

张桂凤剧照

1952年她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获演员二等奖,后来此剧又被拍成同名彩色戏曲片,影响深远。1954年她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打金枝》中的唐皇,获演员一等奖。还参加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多次出访德国、法国和香港等国家地区。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14)

张桂凤在电视访谈中

张桂凤一生酷爱、痴迷越剧艺术,每接到一个新的角色,不论主角还是配角,从拿到剧本开始就进入创作过程,以多看、多想、深探、细求的方法,悉心刻画人物性格,以至到正式排练时导演都无需再单独为她说戏。

张桂凤就是这样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越剧艺术上,以至到了35岁的“大龄”才在组织的关心下,经热心人牵线搭桥,才成家生女,生活平静安稳而又美满充实。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15)

张桂凤与越剧姐妹

张桂凤虽已2012年去世,但早在1991年她就将拿手的折子戏及片段拍摄成六集电视片《张桂凤艺术集锦》。卫老二、祝公远、崔老夫人、唐皇、石二佬、韩世忠、郑北海、双枪老太婆、二孔明等等经典艺术形象已成为她的代表作,也是她留给越剧和越居观众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

著名越剧老旦(她以旧旗袍与戏班结缘)(16)

张桂凤在读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