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长辈慈不慈(老人言施恩莫念)(1)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菜根谭》

自己如果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里,但是假如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则一定要经常反省;如果别人曾经对自己有恩,就应常记于心,不可以轻易忘怀,但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则不应常记心间。

莫问长辈慈不慈(老人言施恩莫念)(2)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很多传统美德的民族。在做人方面,我们应当要求自己忘功不忘过,而对于他人,则应该忘怨不忘恩。如今,类似的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如“以德报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

中国古贤历来提倡: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人的一生,总会或多或少受到过别人的帮助。而受人点滴恩,应当涌泉相报,不可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古人还认为,当别人做了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时,不要一辈子挂记心中,应及早忘却。

莫问长辈慈不慈(老人言施恩莫念)(3)

信陵君(名无忌)杀了晋鄙(魏国带兵官),击破秦军,解除邯郸被围困的危机,救了赵国之后,赵王亲自出郊迎接。唐雎对信陵君说:他听人说有些事无法得知,但有些事不可不知,有些事不能忘,但有些事不能不忘。信陵君问其何意。唐雎回应说:有人恨自己,自己无法得知,但他恨别人,却不可不知;而别人有恩于自己,就不能忘记,但自己有恩于别人,就不能不忘了。

唐雎进一步说:先生杀了晋鄙解除邯郸受困的危机,救了赵国,这是大恩,希望你能忘记对赵国的恩惠。因为心里老是记着对别人的恩德,势必带来恩大仇大;而对别人的怨恨要是不能及时化解,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信陵君便听从了他的建议,而后史对此也多有良好评价。

莫问长辈慈不慈(老人言施恩莫念)(4)

再如,孟尝君被逐之后恢复相位,重回齐国时,谭拾子到边境去迎接。他问孟尝君会不会埋怨齐国的士大夫放逐他而想杀人。孟尝君说“会”。随后,谭拾子通过市场来比方“求生存和避免危亡”的道理,最终打消了孟尝君要报复五百个他所怨恨的人的念头。

对比现今的人们,当两人发生争吵之时,最常听到的就是互相数落对方的不是,或是曾给予对方多少好处等对话。所以,我们真该从古人的处世原则中汲取些相应的启示了。

莫问长辈慈不慈(老人言施恩莫念)(5)

三国时期,东吴有个人名字叫董仙,住在庐山,以行医糊口,给人家治病,他不向患者要金钱报酬,也不问患者的名字,只求患者回去后栽种杏树。治好轻病的栽一棵,治好重病的栽五棵,若干年后,共栽得杏树10万棵,绿树成林,造福子孙后代。所以人们后称杏树为“董仙杏树”,并作为救死扶伤医治病人的美誉别称。董仙为别人做了好事,不是要受惠者给自己以恩谢,而是要求受惠者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

我们应该把古人讲的“有功于人不可念”,作为今天待人处世的座右铭。一个人能施惠于人,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对自己的善行念念不忘,这样原来的好意就会变质。

除了施恩莫念,我们还应该受恩莫忘。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却自己何以生,何以乐,何以得福。饮水思源,才是做人的根本和正道。

莫问长辈慈不慈(老人言施恩莫念)(6)

西方基督教主张人们向上帝感恩,因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并拯救人类于迷途当中。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要存有感恩之心。感恩是无处不在的,并不是谁帮助了你、关怀着你才要感恩。感恩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

诚然,我们要对恩人感恩。但是,不仅仅恩人才值得感恩,生活中一切事物和事情都存在着感恩的情结,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情谊、恋人的爱情、大自然的一花一木、生活中的挫折的境遇、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都需要我们用感恩的心态感知和对待。

人的一生被众多的感情纠缠,比如爱情,亲情,友情,成功,得失,进退,荣辱……总有一些带给你苦痛,总有一些带给你欣喜,苦乐酸甜才是人生。惟有常常感恩,才能时时收获慰藉和幸福。

莫问长辈慈不慈(老人言施恩莫念)(7)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亲情、爱情、友情三者是没有先后之分的。人何以生,全在“亲、友、爱”上。人其实不过是一副空壳,有了这三者才丰富了血肉,变得饱满和充实起来。如果没有情谊的填充,我们的灵魂将会显得空虚,我们的躯体也不过是一身臭皮囊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