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坟“大冢(zhong)”考据记

原载于网易 2008-03-07 《問之先生的博客》

2021.1.17日修改后发给历史爱好者和头条号的朋友们参考。

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后高戈庄村北有一古墓,俗称“大冢”,也叫“皇姑坟”。

“大冢”的香火历来很盛,经常有人祭拜,烧香烧纸,许愿还愿。很有灵气。听说很早以前,乡人办丧亡喜事,还可以去借碗筷盘碗。说明当时很可能还有地上祭祀的建筑,或者守墓人。传说每年正月十六,吃了“大冢”的冰不牙痛。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把“大冢”挖平了大部,据说挖到了石板后,下面出现了大量的沙,就没继续往下挖,只把土堆平了,仅留了一小部分。近几年,乡人又把当时筑“大冢”时挖土形成的水湾快填平了,现存的“大冢”封土堆更小了。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1)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2)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3)

 当地流传许多康王刘寄的故事,其中有一民谣:“康王的儿,咬牙种,叫他打狗他打鸡,叫他向东他向西。”传说,康王的儿子不孝,康王临死,心想儿子不孝,总不听话,本来康王——“糠王”,死后葬在山沟里就不会刮起来,后世家族还会兴旺。就把儿子叫到病床前,嘱咐自己死后葬在山顶上。结果,儿子心想一辈子没听父亲的话,他死了就听他这一次吧,就真的把其父亲葬在了山顶上,结果康王的后代就逐渐的败落了。

古时风俗,女儿死后只能葬在其夫家,未嫁的女儿也不能葬在父家,“大冢”离六曲山大约15华里,离朱毛城也大约15华里,六曲山的水经“堤沟河”流经此处,风水泽及此地。所以此处所葬的“皇姑?”很可能就是某代康王(胶东国王)未嫁而夭折的爱女。或者是刘寄从长安带来的姐妹。并且当时开挖的“堤沟河”,从发源地康王陵开始,直到后高戈庄村“大冢”为止,河堤两岸全部铺种满了“茅草”,这些茅草已有两千多年了,至今生长的很茂盛,绿荫一片。很好的保护了河堤。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4)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5)

   ‌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6)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7)

以上种种传说,说明“大冢”所葬之人,确实和康王有着联系。

康王陵与六曲山古墓群位于平度市东南25公里处的六曲山上。六曲山系大泽山支脉,南据古即墨城15华里,它东起龙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30华里,横跨三处乡镇的三十多个山头。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8)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9)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10)

皇姑冢的传说(皇姑坟大冢zhong)(11)

经过多年的调查勘探表明,这里有包括西汉六代胶东王在内的大小墓群360余座,时代大都为东周至汉代。

古墓群中以西陵台为最大,传为西汉胶东国康王刘寄之墓。该墓位于古岘镇蓬莱前村西云台山上,古称“西陵台”。

刘寄,汉景帝第十二子。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立为胶东王,都即墨,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死,葬与六曲山。

即墨故城位于古墓群之南的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因城设于朱毛村(春秋时大夫朱毛曾居住),又称朱毛城。西汉时,胶东国康王曾设都与此。所以又名康王城。

汉景帝先于公元前153年封刘彻(即以后的汉武帝)为胶东王,当时刘彻才四岁,并未到胶东国就职。过了三年(公元前150年),景帝废了太子刘荣,立七岁的刘彻为太子。又过了两年(公元前148年),鉴于刘彻已升为太子,于是景帝又再封其子刘寄前来胶东为王,刘寄即为“康王”。

胶东国王传:

刘彻 汉武帝 初封胶东王 未到职

刘寄 中元二年立(公元前148年) 在位28年 谥康王

刘贤 元狩三年立(公元前120年) 在位14年 谥哀王

刘通平 元封五年立(公元前111年) 在位24年 谥戴王

刘音 始元五年立( 公元前89年) 在位54年 谥顷王

刘授 河平元年立(公元前24年) 在位14年 谥恭王

刘殷 永始三年立(公元前13年)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废其王降为扶崇公 ,在位23年,胶东国除。

从公元前148年到公元9年,刘寄和他的子孙们共传国六代,计157年,与西汉王朝相始终。

刘寄和他的子孙们,死后都葬于六曲山墓群中。康王陵与六曲山墓群已被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与其相关连的即墨故城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康王陵正南约15华里的后高戈庄村的“大冢”,埋葬的胶东国的什么人待考证。

2006年记 2021.1.17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