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就在人们纪念哈勃30周年时,切尔诺贝利事故34周年的纪念活动,也在低调进行。但是,一场爆发于核污染区内的大火,再次引起人们对核能的关注。可以说,核能,自从被人类发现以来,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底在哪(切尔诺贝利34周年)(1)

切尔诺贝利大火新闻图片

人类对核能的第一次使用————原子弹,为战争而生,却在1945年以两朵蘑菇云,终结了战争。在这两次核爆中,人类被小小原子核中隐藏的巨大能量所震撼,进而研制了破坏力更大的氢弹。但震慑于其威力,整个人类世界在核威慑下的战略平衡中,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整体和平。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底在哪(切尔诺贝利34周年)(2)

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

有趣吧,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却铸就了和平。这是,“武者,止戈”的写照,也是联合国总部前,“铸剑为犁”的美好愿景。于是,人类期望通过可控核裂变,在核电站中,安全使用核能。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底在哪(切尔诺贝利34周年)(3)

联合国总部前“铸剑为犁”雕像

那什么是核裂变呢?核裂变如何才能被安全使用呢?

核裂变是一种链式反应,在核电站或者原子弹中,以铀235作为裂变材料。下面是裂变反应中的方程式。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底在哪(切尔诺贝利34周年)(4)

铀235核裂变反应

如上图所示,当用一个中子撞击一个铀235原子,得到一个钡原子,一个氪原子和3个中子;而3个中子又会继续撞击周围的铀235,形成链式反应。

在核裂变反应中,会有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发生质量亏损,而亏损的质量,则会变成能量释放。原子弹就是在铀235雪崩一般的核裂变中,将亏损的质量转变为能量,进而释放出出巨大破坏力的。

爱因斯坦用著名的质能方程刻画了这个释放能量的过程。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底在哪(切尔诺贝利34周年)(5)

质能方程

其中,m为亏损的质量,c为光速,E就是释放的能量。1kg的铀235,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让核裂变链式反应的第一个反应开始呢?这里会涉及到一个叫做“临界质量”的概念。

在教科书中,临界质量,指的是维持核子连锁反应所需的裂变材料质量。不同的可裂变材料,受核子的性质、物理性质、物料型状、纯度、是否被中子反射物料包围、是否有中子吸收物料等等因素影响,会存在有不同的临界质量。

简单来说,就是想要铀235核裂变发生,对铀235的质量、浓度和体积是有要求的,需要达到某一个值。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底在哪(切尔诺贝利34周年)(6)

原子弹结构示意图

我们以原子弹为例,上图为原子弹的示意图。

在原子弹爆炸前,中子源位于原子弹的中央,而裂变材料铀235则分布在中子源的附近。其中每一块铀235,都未达到临界质量。

当引爆时,原子弹内部的炸药首先爆炸,产生的推力,会将每一块铀235推向弹体中央,使铀235聚集超过临界质量。这时,只要有哪怕一个中子撞击,就会引发链式反应,产生巨大的破坏能量。

那在核电站中,人们是如何让核裂变在可控的状态下进行呢?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底在哪(切尔诺贝利34周年)(7)

RBMK石墨沸水反应堆示意图

上图是切尔诺贝利曾发生爆炸的RBMK反应堆,中文名为石墨沸水反应堆。简单来说,理解了以下三点,就明白了石墨沸水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

  1. 核裂变反应在燃料棒中进行,水作为冷却剂,带走反应热量的同时,产生蒸汽推动涡轮机进行发电;
  2. 核裂变反应所需中子速度不能太快,工程师们用石墨减速剂降低中子速度,使链式反应可以持续不断进行;
  3. 控制棒通过吸收中子,控制反应速率,使得核裂变反应可控。

切尔诺贝利事故,正是由于控制棒的设计和人为操作的失误,导致控制棒无法有效控制核反应的速度,反应堆功率猝增,超过了正常值的10倍。由于温度过高,熔化的燃料棒,与冷却液和蒸汽混合,发生爆炸,掀开了屋顶。由此,核反应堆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造成了可怕的核灾难。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底在哪(切尔诺贝利34周年)(8)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地

可见,当我们在使用宇宙中如此强大的能源时,一定要在技术及规章制度上做好准备,否则将会遭到反噬,酿成灾难。可控核聚变,在能源危机日益逼近的今天,是人类努力的一个方向。

我们从认识核能,到研究核能,应用核能,也就一百年光景。希望核能带给人类的,不是终结,而是新工业革命的曙光。如果能得到后人如此评价,我们今天的努力,也算值得了。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如果你愿意和我一同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请关注闻宇爱百科。

本文参加【科学V计划】,内容为作者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