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汶上宝相寺那个塔叫什么塔(塔群摩崖结佛缘)(1)

山东济南四门塔

张承荫/文

泉城之阳,泰岱之阴,有柳埠古镇,青山绿水,茂树繁荫,东北方位即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四门塔景区:虽非高名显胜,却也蕴玉珠,景观佚丽,内涵丰盈,可览者有摩崖塔群可饱睛福,可聆者有古神通寺遗址可充耳闻。慢慢游览,细细回味,使人顿生“佛家胜地,惊世骇俗,养身醒脑,宜结佛缘”之叹。

山东汶上宝相寺那个塔叫什么塔(塔群摩崖结佛缘)(2)

济南四门塔之龙虎塔

景观可览者有五。其一曰龙虎塔,高过三丈,方形砖结构,遍体雕刻四大天王、伽叶阿难、佛祖菩萨、飞天祥云,青龙白虎为其护法主标识,因以塔名。有诗赞曰:本列“四灵”伍,五行属木金。护法成一体,同演“龙虎吟”。

山东汶上宝相寺那个塔叫什么塔(塔群摩崖结佛缘)(3)

九顶塔

其二曰九顶塔,乃唐代之浮图,构建奇特,矗立于灵鹫山九顶塔寺院内,高约四丈,砖质单层八角形,基、身、檐均呈凹线,柔和流畅;顶部八座小塔,按八方环绕,中心一小塔直刺云霄,故名九顶塔,含九州一统深意。亦有诗赞曰:灵鹫有异景,一塔冠九顶。八方聚紫气,九州大一统。

山东汶上宝相寺那个塔叫什么塔(塔群摩崖结佛缘)(4)

四门塔

其三曰四门塔,更是非同寻常,占了全国几个“最”:现存最早之全石结构佛塔,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之单层庭阁式石塔,现存最早亭式石塔。建于一千四百年前之隋代,塔高四丈六尺,四面各宽、高三丈有余,四方各开一圆劵门,塔中心有一雕刻佛像之大石柱,设廊腰回环;塔檐石条叠砌,轮廓内凹;上端须弥座置“蕉叶”,正中置覆钵体与五重相轮、宝珠组成之塔刹。塔体重视轮廓、比例之推敲与繁简对比,曲线优美,比例适度,形象生动简洁质朴。文革期间,塔内首发现舍利子,惜出不逢时,鲜为人知,然终不失一段佳话,一九九七年三月塔内古佛首被盗,辗传流往台湾现身。几经坎坷,由台湾圣严法师率三十二人护送团恭送济南,佛首佛身得相聚,成为台海两岸护宝之盛事。亦有诗赞曰:石塔开四门,一家炎黄亲。佛首失复得,两岸证同心。

山东汶上宝相寺那个塔叫什么塔(塔群摩崖结佛缘)(5)

墓塔林

其四曰墓塔林,存塔四十六座,墓埤十五通,塔身、塔顶各异,形状不同,分为密檐式、阙式、幢式、亭阁式数种,堪称塔建大观,亦有诗赞曰:塔碑六十一,形态各奇异。“古塔博物馆”,誉满神州地。

山东汶上宝相寺那个塔叫什么塔(塔群摩崖结佛缘)(6)

千佛摩崖石刻

其五曰千佛摩崖石刻,位于白虎山腰,高约逾十丈,长约二百尺,存佛像二百四十多尊,题记四十六则,原是古人为父母、兄妹、儿女祈福而建。佛像构思巧妙,雕刻刀法精细,艺术造诣高深,被人誉谓“初唐佛教明珠”,亦有诗赞曰:千佛何慈穆,丹崖溢霞光。佛国一“明珠”,家家祈福忙。

山东汶上宝相寺那个塔叫什么塔(塔群摩崖结佛缘)(7)

神通寺

可聆者有一处,曰神通寺,始建于隋代,由高僧朗公和尚做所主持,历代皇家王朝所看重尊崇,香火旺盛千年,然清代一场突发大火,古寺化为灰烬,起火缘故亦无人知,而民间传闻颇示蛛丝马迹。亦有诗道:古刹神通寺,香火旺千世。何故化灰烬?请问雁洼地。内中藏有一桩故事。

山东汶上宝相寺那个塔叫什么塔(塔群摩崖结佛缘)(8)

神通寺

原来那神通寺,千百年来皆由道德高僧主持,诵经念佛,善待众生,惠及牲灵。寺外有一洼地,深秋常有雁群夜栖,平明飞越岱顶南去。故人呼此地为“雁洼”,主持僧众教化村民:雁乃候鸟仙禽,以“守信”著称,留有“鸿雁传书”之美谈,礼应敬之护之,村民悦服。于是僧俗相伴,常去雁洼撒放粟谷,以饱雁腹。人雁相交,其乐陶陶;寺帝有尼庵,竹茂林丰,泉流淙淙,庵尼与农妇相和,化其相夫教子,和睦家庭,甚得乡人礼敬,故香火甚盛。主持差僧人为之守夜,帮其劳作,僧尼以礼相处,其乐穆穆;环寺村落,穷乡僻壤,碾磨米麦甚难,主持遂令置办石磨石碾,供乡亲无偿使用。每至清晨,农夫挑担携罗,送妇至寺内碾米磨面;时至傍晚,挽儿女,扶翁媪,守侯寺旁,霎时僧众送妇出门,父母呼女,儿女唤娘,争相扶将,揖别僧众,道谢下山。翁媪白发,童稚红颜,青壮纠纠,僧众谦谦,落霞余晖,古寺青峰,其乐融融:俨然一幅僧众鱼水相偕图!千年百代,尽皆如是。

不料乾隆年间,奸臣和珅弄权,将一犯有杀人死罪亲戚,送至神通寺落发出家。未经一载,竟延揽流氓恶棍,招为恶僧,赶走主持僧众,霸占寺院,自立为主持。遂尽废寺规,亵渎佛门:网尽群雁,拔羽开膛,煮炖烹炸;搔扰众尼,赶出庵院;更有甚者,竟于光天化日之下,趁机调戏碾米磨面农妇,百般胡为,逼死人命。寺外夫哭妻,儿哭娘,悲痛欲绝,惨不忍睹!那恶僧变本加厉,强占民田,刧掠财物,寺院方圆数十里内,民不聊生。百姓忍无可忍,群起抗争。恶僧遂勾结官府,遣兵弹压。百姓无奈,进京告状。清官刘镛接状,一连三本,上奏朝廷,弹劾恶僧三大罪状:纵欲杀生,荼毒雁群;欺佛灭法,迫害同门;犯戒施暴,鱼肉黎民。无奈那和珅恃君宠百般阻挠,乾隆宠倿臣装聋作哑,不予理会。刘镛则不依不饶,据理力争,本本连奏,奏至第十本,乾隆不耐烦呵斥道:“几个僧人和尚,什么大不了的?散了罢,散了罢!”和珅闻言大喜,奏请刘镛奉这“散了罢”的圣旨,前去处置此案,实则看其笑话。不料那刘镛不但刚直无私,而且智计无比,传其背上罗锅内藏有七十二根转轴,使不完的心眼,心内早有主张。接旨赴山东,先微服去至柳埠诸村,秘密教导百姓如此如此,早作准备。又召集大小官员,敇今按“散了耙”旨意行事,率领差役军兵,尽捉神通寺恶僧,押至雁洼地,乡民早已守侯。刘镛宣读圣旨,将众恶僧“散了耙,散了耙”!才读罢,众农夫乡人一拥而上,将众恶僧扒去上衣,斜插入早挖好的坑内,填土埋至脖项,一声吆喝,健牛拉着长耙,在众恶僧身上往来狂耙。原来那耙乃是农具,长方形木框上嵌有铁齿,框内钉上外八字形横木,用时套上耕牛,农夫脚踏横木,吆喝耕牛迈步行走,农夫双足交替一抬一落,耙之两端则一前一后,错行而前,土块坷垃,应声而碎,土地遂渐平整,是为“耙地”。如今用来压耙恶僧血肉之躯,其苦可知。霎时恶僧哭爹喊娘,惨叫连连,渐无声息,惟见脑浆迸出,血肉模糊。那大小官员,尽皆哑然失声,农夫乡人则欢声雷动,山呼万岁,并将备好的谢恩表章、万民伞献上,好让“刘青天”进京覆旨。这正是:杀人犯潜古寺害民猖狂,和中堂护恶僧为官不良。乾隆帝宠倿臣懒张法网,刘罗锅理民怨强鸣孤掌。动“转轴”“罢”改“耙”奇思妙想,雁洼地耙和尚“哭爹喊娘”。是夜一场天火,把一座千年古寺焚作平地。那和珅闻到此事目瞪口呆,连呼“上当”。乾隆帝见谢恩表章万民伞,转怒为喜,继而转喜为愧,顾太子宝亲王暗言:“勿因屑小而远贤臣,莫为邪恶而欺黎民,则社稷安泰,江山永固矣!”密嘱太子继位后诛杀和珅。

山东汶上宝相寺那个塔叫什么塔(塔群摩崖结佛缘)(9)

古遗址

此事不载于史册,亦不见于地方史志,乃笔者友人董君所言,想是民间传说吧?虽不足为凭,然可为神通寺之焚灭作一合理注脚,亦深合佛意,可用于警示世人。笔者来此,饱览胜景,忆此故事,颇多感慨:世人匆匆一游,香火纸烛,礼佛拜佛,貌似虔诚,而妄念执著未除,怎能得正果、结佛缘?至于贪官恶僧,更不值一提。特作打油诗仿古风一首,诗曰:

朝闻青龙吟,暮聆白虎啸。

千金难买佛保佑,官大难令罪孽逃。

摩崖塔群今犹存,神通古寺烟灰消。

存者可饱人眼福,消者能使人醒脑。

信佛须先除妄念,正果全凭“三正觉”。

粗茶淡饭亦果腹,安步当车最逍遥。

三分笑容颜面美,七成饮食人不老。

祈寿莫迷长生术,淡泊宁静三仙岛。

堂上双亲两尊佛,膝下儿女承欢好。

清心寡欲健身丹,妄念贪嗔夺命刀。

善待众生正根本,荼毒生灵死定了。

常存善念感恩心,即是佛门舍利宝。

找回智慧与德相,妄念执著抛九霄。

摩崖塔群结佛缘,不悟真谛算白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