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参加乡试的有监生,生员。
而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
童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
主持人: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
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
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在童试中左光斗录取了史可法为生员,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左忠毅公逸事》记载: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
- 廪生:成绩最好,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学员。
- 增生:为候补廪膳生之属。
- 附生:为增广生之预备。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乡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地点:
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考期: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期在秋季八月。也称秋闱。
应试者: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主持人:
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他官员若干人。
考试时间: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考期:
乡试的第二年,逢丑、辰、未、戌年举行。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应试者: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考试时间: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主持人: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殿试考期:
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
应试者:
各省贡士,而且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主持人: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 第一名称状元。
- 二名榜眼。
- 三名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
- 第一名皆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进士卷】
考试内容明朝科举文体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考试内容为《四书》与《五经》。
凡是乡试、会试都考三场,选《四书》中的文句做考题,让考生据以作文,阐述其中义理。
应考者只能根据特定的注疏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八股文
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
- “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
- “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
- “入手”引入文章主体。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也称大结。
从起股到束股,每组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
顾炎武《日知录》记载: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
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安排
,
-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