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最近的热播剧《大明风华》中,由苏克饰演的大明朝“救世主”于谦这一人物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剧中的于谦放荡不羁、嗜酒成性,在初次面见朱棣的时候竟然敢喝得大醉,虽说是因为母亲去死所致,但是面对天子竟敢如此这般,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胆量。不过于谦的这种性格也预示着他悲惨的结局。

历史上的于谦,是明朝的重要人物,其赫赫的功业与其高尚的品格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敬仰,但是其悲剧也更让人惋惜。在几百年来,很多人都在探讨造成于谦悲剧的原因。然而,很多人大都只能从当时的政局演变和功高盖主等方面来着眼,似乎觉得于谦之死完全就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

当然了,人们敬仰于谦,为其鸣冤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不加任何感情因素,而只从主观角度来看的话,其实就会发现,于谦本人的性格特点也确确实实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对于谦悲剧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综合来看的话,于谦的悲剧确实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本文,笔者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于谦悲剧为何说是必然发生的!

于谦为什么保了明朝200年(于谦为明朝续命200年)(1)

《大明风华》中的的于谦

一、京城保卫战,为大明续命200年

于谦,字廷益,钱塘江人。官至少保,因此世人也称他为于少保。少年时期的于谦胸怀大志,梦想着有一天能为国效力。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先被授予御史一职,后迁至兵部侍郎。正统十四年秋,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大举南侵,宦官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随后不久,明英宗便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士兵擒获,顿时间,大明朝野上下震惊不已。

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获之后,朝中由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担任监国,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的防御策略。当时,朝中有很多人上奏请求迁都南京,暂避也先大军锋芒,但是遭到了于谦的极力反对。为了稳定人心,于谦等人恭请朱祁钰继承皇位,是为明景帝。也先试图要挟明英宗来勒索大明朝,于谦却始终不为所动,并提出:“重社稷,轻君主”的主张,全力包围京师的安全。也先见勒索不成,只能率领大军前来进攻京城,于谦则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御敌,并亲自登上城门督战,在一番血战之后,终于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迫使也先请求合议,同意归还明英宗,并开通两国边境贸易。

于谦为什么保了明朝200年(于谦为明朝续命200年)(2)

正是由于于谦的拼死一战,保卫了京师之地的安全,这才有了大明帝国随后200余年的历史。但是明英宗的回归,也将是于谦悲剧的开始!

明英宗被接回来之后,被安置在了南宫,称为太上皇。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趁着明景帝病重,发动兵变拥立明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继位之后,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又开始诬陷于谦想另立太子,谋迎外藩。于是便以“意欲”谋逆的罪名将其处死,并将其妻子(妻与子,古语)发配到边关。根据《明史》中记载:

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余资。”

等到明朝成化年间的时候,于谦之子于冕被特赦,接着便上疏明宪宗为其父鸣冤昭雪,最后引起明宪宗重视,答应于冕亲自为于谦平反。

所以反观于谦的命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于谦就和宋朝时期的岳飞一样都是以悲剧收场的。那么造成于谦的悲剧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

于谦为什么保了明朝200年(于谦为明朝续命200年)(3)

《大明风华》中的明英宗朱祁镇

二、功高才显,遭人妒忌

于谦作为景泰年间的名臣,才华横溢,能力超强,故而受到明景帝的重用,其地位很高。而这则不可避免地遭到一些人的嫉妒,这一点在《明史》中有明确的记载:

“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

就拿京城保卫战来说,也先在被打退之后,都御史罗通便开始上书弹劾于谦所报的功劳簿不实,其言曰:

“诸边报警,率由守将畏征调,饰诈以惑朝廷,遇贼数十辄称杀败数千。向者德胜等门外不知斩散几何,而获官者至六万六千余人。辇下且然,况塞外。且韩信起自行伍,穢苴拔于寒微,宜博搜将士中如信、苴者,与议军事。若今腰玉珥貂,皆苟全性命保爵禄之人,憎贤忌才,能言而不能行,未足与议也。”

所以由此可见,此时功高名爵的于谦,既是皇帝眼中的红人,也是朝中某些大臣的眼中钉,肉中刺。等到后来,朝中的御史顾就也开始上疏指责于谦太过专断,要求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其实关于这样的弹劾,在当时不仅只有这两例而已。

幸亏明景帝足够信任于谦,所以才致使他最终没有倒台,尽其所能,为国效力。

于谦为什么保了明朝200年(于谦为明朝续命200年)(4)

明景帝——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仰仗着明英宗对他的信任,于是便开始擅权专政,作威作福。此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王振甚至肆无忌惮的贪污受贿,徇私枉法。当时朝中有很多官员都要争相讨好他,但每次于谦进京奏事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有人劝他带些礼物,这样事情也好办一些,结果于谦甩了甩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

于谦是明朝有名的诗人,在此事过后,他还特意写了一首《入京》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在世人眼中,于谦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是位真正的伟人,但是这在当时王振的眼中却是一个不识抬举的存在。所以不久之后,王振便借故将其下法司论死,本想将他处决,但因为搞错了人,才将他释放,不过于谦也被关了三个月之久。

于谦为什么保了明朝200年(于谦为明朝续命200年)(5)

《大明风华》中的于谦

京城保卫战胜利后,明景帝开始论功行赏,于谦作为此战的首要功臣,被加封以少保衔,总督军务。面对明景帝的封赏,于谦百般推辞,并说道:

“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但最后明景帝不允,于谦无奈,只好答应。后来,明景帝还特地在西华门赐给他一所府第,于谦也坚决推辞,明景帝还是不允。最后于谦无奈,只好收下,但他始终都没有去住过,只是将皇帝赏赐的东西原封不动的保存在里面,每年去看一下而已。

于谦的所作所为,在世人的眼中无疑就是一个清高廉洁的优秀官员的形象,但是这也使得于谦在当时的朝廷上显得尤为孤立、无助,俗话说:“人无好,不可与之交”,于谦清高廉洁,自然和那些贪官污吏不是同路人,但是在复杂的朝廷中,党派林立,暗斗不止,于谦倒台是迟早的事情。

于谦为什么保了明朝200年(于谦为明朝续命200年)(6)

于谦画像

三、性格缺陷,与同僚关系紧张

在历史上,于谦无疑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但在他的性格中也确实有一些致命的缺陷,从而致使他与同僚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甚至最终将一些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首先来说,于谦的性格刚烈,待人严苛,不能容许他人犯过错。简言之,在于谦的眼睛里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如果于谦发现官员有错,就开始当面斥责,丝毫不留情面。比如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战和事宜。当时徐理认为星象有变,应该南迁,但此话一出,便立刻遭到了于谦的严厉斥责,其言曰: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徐理随后便被赶出了朝堂,后来他又以为于谦是阻止他升迁才会如此,因此徐理非常气愤。但为了自己的前程,徐理不得已将自己改名为徐有贞,最后成为了夺门之变的主谋,并将于谦送上了断头台。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于谦的性格缺陷可以说是造成他最终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谦为什么保了明朝200年(于谦为明朝续命200年)(7)

夺门之变——剧照

四、总结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造成于谦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他无意且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一场皇室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之中。在面对明英宗和明景帝之间的兄弟斗争,他难以抉择,而他所接受到的教育,也不可能将江山社稷和君父给抛开,好让自己急流勇退,最后才致使悲剧的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于谦是何等聪明之人,在面对此等危险时不可能没有预见,但是他最终却也成为了皇权争夺战中的牺牲品。当然了,这里面有于谦性格缺陷所造成的原因,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缺陷,导致他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与同僚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很多人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最终使悲剧无法避免。综上,便是我们对于谦悲剧的一个简单分析,寥寥数笔,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