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很抱歉,我希望我像你们一样仁慈,但我只是四年级辍学人。我有一个妻子,我有两个女儿,这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我从来没有要求过另外的。有一天我的世界,来了个不速之客,他想破坏我的世界。我们阻止他,我们祈求他,但是他不听。结果意外发生悲剧,我们送走了不速之客,去了一个不能回来的地方。我们带给了你们痛苦,我想说无数次对不起,我在我内心这样做,然而我们不能做其他事。我的家庭对我太重要,我可以为她们做任何事情。我可以不惜代价,那一刻我分不清对错,我们很抱歉。——《误杀瞒天记》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

▲《误杀瞒天记》男主角


这是《误杀瞒天记》里的一段令人心酸经典台词,我们看到一个男人的无奈和忏悔。


时隔四年后,这部印度被陈思诚等人翻拍,搬上了国内的荧幕,改名为《误杀》。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2)

▲《误杀》海报


中国版的《误杀》,究竟能否给国内的观众带来一次完美犯罪的体验?陈思诚能否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同于原作的推理故事?


关于《误杀》翻拍的那点事



说起《误杀》的翻拍,很多人都知道电影是翻拍自2015年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但实际上,《误杀瞒天记》也是一个翻拍电影。


所有的一切都得追溯到2011年Jeethu Joseph写的剧本《Drishyam》,Drishyam是马拉雅拉姆语,翻译过来大概是“视觉”的意思。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3)

▲《Drishyam》原作者Jeethu Joseph


他写了这个剧本之后,还于2013年自编自导了电影《Drishyam》。没想到,大获成功,这也是马拉雅拉姆语第一部票房收入达5亿卢比的电影。


由于《Drishyam》商业上的成功,在印度被翻拍成多种语言,2014年电影就被翻拍成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均获得不错的口碑和收入。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4)

▲《误杀瞒天记》六个不同印度语的版本


看到大家都热衷于翻拍,原作者Jeethu Joseph似乎也按耐不住,于2015年又把自己的电影拍了一遍泰米尔语版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影迷最熟悉的版本并非他导演的那两部电影,而是2015年印地语版本《误杀瞒天记》。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5)

▲《误杀瞒天记》2015年经典版本


尽管已经有一个较好的版本诞生,但印度导演依然翻拍不止,2017年《Drishyam》又被翻拍为僧伽罗语。


这些翻拍毕竟只是印度国内多种不同语言版本的较量而已,直到2019年,《Drishyam》才迎来真正的翻拍。


在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下,2015年版本的《误杀瞒天记》被改编成《误杀》,英文译名也挺有意思,《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从中英文译名上,我们可以看到陈思诚对翻拍电影的态度,这也是他对《Drishyam》的解读和重构。


在《误杀》里,羊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和隐喻。关于这点,带鱼先生之后会在后面展开来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有类似的感觉,在看《误杀》预告片的时候,会发现这跟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的情节特别地像。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6)

▲《Drishyam》和《嫌疑人X的献身》对比


《嫌疑人X的献身》是一个单身男人竭尽全力掩盖邻居家的母女的谋杀案,而《误杀》或者说《误杀瞒天记》是一个男人竭尽全力掩盖妻子和女儿的谋杀案。


印度的埃克塔·卡普尔(Ekta Kapoor)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将原作者Jeethu Joseph告上法庭。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印度人这是闹哪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


但实际上这是利益之争,因为埃克塔·卡普尔买了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改编权,但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难产了。


事实上,Jeethu Joseph也回应了侵权的起诉,称自己看了《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确实跟自己的电影有相似之处,但那既不是改编也不是复制。


平心而论,《Drishyam》的灵感还是跟《嫌疑人X的献身》不无关系的。


Jeethu Joseph虽然是2011年开始创作,而那个时候,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刚好也翻译成各个版本。很难确定,Jeethu Joseph当时是否看了小说才进行创作。


不管如何,Jeethu Joseph的《Drishyam》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家庭概念和进行有效地本土化,当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不光被完美犯罪推理的过程所吸引,也会被背后“为家而战”和“法律”之间的矛盾所震撼和感动,就像原作者所说,这其实是一个家庭故事——“我的世界很小,家人便是全部。”


翻拍不是机械地重复



好的原创故事实在太少了,《误杀》翻拍《误杀瞒天记》如果只是继续重复那个故事,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庆幸的是,我们所看到的《误杀》表面上跟《误杀瞒天记》故事梗概很像,但实际上两部电影所想表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得不来说一下,《误杀》的本土化方面是否处理得足够合理,这是每个翻拍都会遇到的问题。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7)

▲《唐人街探案2》肖央


首先,《误杀》把故事架空在泰国的唐人街,这当然跟陈思诚处理《唐人街探案》有类似的顾虑,这是挺合理也很无奈的处理。


相比印度原版,《误杀》在节奏上的把控也更紧致,叙事干脆利落,许多地方一笔带过。


这样的处理我个人是表示认同的,不过节奏快了,有利也有弊,《误杀》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尤其是角色的情感上跟不上节奏了。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8)

▲《误杀瞒天记》一家人开心聚餐


原版里《误杀瞒天记》花费很多时间来展现一家人的美好日常生活和主角跟街坊邻里的关系,没有耐心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枯燥无聊,而《误杀》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甚至连警察的调查时间也加快了一倍。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9)


▲《误杀》一家人


《误杀》里主角跟家庭和街坊的关系,不太令人相信,我会相信《误杀瞒天记》里那一家人,但不太相信《误杀》里的那一家人。


这并不是因为《误杀》里家人关系本来就不是很好,而是演员在表现的时候不是很令人信服,尤其是姐姐这个角色,演技略微差了一些。但她这个角色却是很重要的,是一切的开端,可能她需要多一些时间。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0)

▲《误杀》姐姐


相比之下,那个小女孩倒是演得挺好挺自然的,陈思诚太会挑小女孩演戏了。之前在《唐人街探案》里张子枫最后那个诡异的笑就让人印象深刻。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1)

▲《唐人街探案》张子枫


《误杀》里小女孩站在楼顶上看妈妈和姐姐处理尸体那个镜头,也是真的吓到我了。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2)

▲《误杀》小女孩


肖央和谭卓两人各自的戏都挺好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似乎不太来电。


肖央这个父亲不同于原版的自信和机智,而是有些卑微和软弱。这个角色性格上的处理,我也是觉得没问题,不仅符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这样的气质就很似乎肖央,叫他重现原版那个角色反而会适得其反。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3)

▲《误杀》肖央


谭卓在片中的角色也是有所突破,尤其是她面对陈冲饰演的霸气局长,她说了那句震撼人心的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一个为了子女瞬间变得无比坚强的母亲形象出来了。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4)

▲《误杀》谭卓


但是当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地搭,看不出是一对老夫妻。


陈冲那个角色一出场就霸气十足,非常符合我对那个角色的想象,也能让人相信她就是局长,陈冲的气场太强了,片中当她注视肖央和小女孩的时候,真是让人感觉到一种恐惧,我想如果换做我,可能早就什么都招了。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5)

▲《误杀》陈冲


如果说以上的角色还可圈可点,那么唯一让我感到不满意的一个角色,就是施名帅饰演的那个看见真相的警察,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里他饰演的是一个心理医生。


原版里他十分地惹人讨厌,利用警察的身份四处压榨,跟男主角之间的怨恨也比较大,尤其是他打那一家人的时候,情绪一下子就被点燃。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6)

▲《误杀瞒天记》警察


而《误杀》里的这个警察从面相上看并不算是什么狠角色,只会咆哮式的吼叫,他跟肖央之间的关系恶化那段也不太容易让人信服,反而会觉得肖央是没事找事,总而言之,他的大多数戏都被削了,导致他这个角色也被削弱了,使得我们不是很相信这个角色。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7)

▲《我们与恶的距离》心理医生施名帅


这是角色上给我的大致观感,如果角色能够让我更加投入一些,那就更好了。


其次,《误杀》能够逻辑自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完善原作的逻辑,这是许多翻拍电影没做到的甚至选择性忽略的。


原作里女孩洗澡被偷拍了,而《误杀》里直接变成女孩被强暴了。两者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后者明显更严重,更强烈,也更符合角色的动机。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8)

▲《误杀瞒天记》里的富二代


当然,经常看印度电影的影迷也会认可女孩洗澡被偷拍传网络在那个社会的严重性,别说印度,就是时下国内,也会引起一片哗然。但我认为《误杀》里的改编是更好一些的。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19)

▲《误杀瞒天记》里的小女孩


我还注意到原版里小女孩看到父母被警察打是呆住了不敢动也不敢哭,而在《误杀》里小女孩会大哭,然后去扯着局长的大腿求情,这似乎更符合一个小女孩在那个情境下所做的反应。从这点上来看,也是很符合角色逻辑的。


还有就是那个局长的儿子,他为何会突然拿着视频去威胁女孩,原作里他是有预谋的,为了达成自己的欲望,而在《误杀》里父亲打了他,他转而向更弱的人再次下手也就变得合理了,我们也以此看到两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从而导致处理方式的不同。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20)

▲《误杀》富二代一家人


当肖央看到小女儿学会撒谎,修改分数的时候,他最终还是选择自首,坦白,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子女。


因此,尽管《误杀》在本土化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上翻拍还是成功的,并不是机械的重复,甚至某些地方的改编是超过原作的。


落点的偏差导致结局也不同



原版的结局是大快人心的一次完美犯罪,足够震撼,也让人感受到底层对管理层无尽嘲讽上的满足。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21)

▲印度原版结局


而《误杀》里的结局可能会让一些人感觉到失望,尤其是影片为了强化父女情让肖央去自首,这一行为也彻底让完美犯罪沦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我理解这个结局的设定更多是出于一种无奈,一种无形的压力,正如秦沛被记者问到怎么看肖央的行为时,他神情复杂,把答案交给屏幕外的每个观众。


所以,我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结局。


陈思诚曾信誓旦旦地说过:“我有野心,重塑中国的侦探电影。”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22)

▲陈思诚拍摄现场指导


他确实做了很多,《唐人街探案》系列的成功让他这句话变得很有底气。


前面我也提到了《误杀》另一个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过来是没有牧羊人的羊。


在圣经里,常常会把牧羊人比喻成神,而大众则是那一只只需要牧羊人带领的羊。如果当初,牧羊人在湖边发现了迷途的羊,或许也就没有后续的事情了。


羊在影片中重复出现,它并不是某个意象那么简单,也是我们了解影片的一个线索。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23)

▲《误杀》剧照


仔细回想一下,影片中跟羊有关的场景。


第一次羊出现是在湖边,羊看到了男主角抛车的过程。


第二次羊出现是在工地,警察拿男主角没办法,一枪杀了羊,成为替罪羊。


第三次提到羊是在教室,老师在上生物课,说羊是近视,看不到远处,表面上说羊,实际上也在暗示警察,包括肖央这个角色,众人都是近视的羊。


第四次羊出现是在棺材,而那只羊就是被警察打死的,替罪羊帮男主角掩盖了真相,那只羊与其说是那个孩子的化身,不如说何尝不是肖央呢?


第五次羊出现是在寺庙,羊“复活”了,因为肖央决定认罪,自我救赎。看到这,你可能会觉得人又不是肖央杀的,他没有罪。


然而,这正是陈思诚在处理尸体上的一次巧妙,起初母女确实“打死”那个富二代,但那是“假死”,男孩真正的死因是活埋!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24)

▲《活埋》剧照


这点从影片最开始棺材那一幕,一再提到的《活埋》电影,甚至海报里染血的铁铲都能得知。而最重要的是,经常看电影的肖央明知道这一切而没有做什么。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陈思诚的野心不止于此。


第六次提到羊是“羊有草吃就够了,他们才不会在意会不会被薅羊毛。”


这句话不仅让我想起片中的那场暴乱,也再次想到圣经耶稣找羊的故事,因为一只羊的罪,使得整个羊群都犯了罪。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25)

▲《误杀》片段截图


因为最近看了《小丑》,所以不禁也想到了小丑,想到了因小丑而引起的整座城市的混乱。


是呀,只要羊有草吃就够了,被薅羊毛又算什么呢。这毋庸置疑是对整个群体的一次嘲讽,相比嘲讽上层,影片也在嘲讽那些失去牧羊人带领的羊。


这本可以是一次更广一面更高一级更深一层的嘲讽,可惜了。


写在最后



如果你没有看过原作电影,那么你会对《误杀》这部电影产生极大的好感,被这个推理所震撼。


即便你已经看过原作,那么《误杀》的翻拍也依然有许多细节值得你回味。《误杀》不仅仅是翻拍,本土化的改编,更重要的是,它还夹杂着许多新鲜有趣的细节。


这些细节足以让你对这部翻拍片改观,尤其是多次观看之后,会发现一些更有趣的细节。


误杀翻拍分析(误杀并非无聊的翻拍)(26)

▲《误杀》肖央


当然,《误杀》也并非完美,尽管它某些方面超过原作,但毕竟还是一部戴着镣铐跳舞的电影,以及影片中还有表演或是细节、节奏等瑕疵,一些让你感到失望的东西。


但是,不管如何,《误杀》是一次有诚意的翻拍,也注入陈思诚对中国侦探电影的一丝小心思以及对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的汲取和利用,终究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 往期回顾:


《勇敢者游戏2》:只有新鲜感才能让这游戏继续下去


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只是借胡歌的人气延续了自己的风格


皮特的《星际探索》不仅很闷而且很蠢,烂到令人绝望


说《两只老虎》尬笑的,不妨换个角度再看看


《你是凶手》漏洞百出的翻拍,宋佳冯远征王千源吃力不讨好


关注「电影观后感」,一个记录个人观影的地方,可能如实,也许主观,但一定不是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