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春节年俗征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年俗征文(年俗日记⑫春节吃饺子)

春节年俗征文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说起饺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可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逢年过节,一盘热气腾腾的水饺,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象征了阖家幸福、团圆的美好祝愿。饺子的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其名称繁多,古时候饺子就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的名称。三国时期,称饺子为“月牙馄饨”,而在南北朝时期称饺子为“馄饨”,唐代的时候又称其为“偃月形馄饨”。在宋代的时候称饺子为“角子”,在元代的时候称之为“扁食”;而在清朝时候被称为“饺子”。

饺子的悠久历史

关于饺子,在民间还有有句俗语广为流传:“喝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在这里面就有个关于饺子的有趣传说: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原来当时伤寒流行,导致很多人生病。张仲景回到家,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这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把此药的药名叫作“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煮,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生病的百姓,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许多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这就是张仲景发明饺子的传说,

这做饺子的方法也就由此相传开来。祈求阖家团圆、平安是老百姓寄托给这种食物的共同愿望。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老百姓家家户户吃饺子的习俗在明代就已经普遍出现。每年的年三十,中国人管它叫“交子”,是新旧岁的更替。在辞旧迎新的春节,饺子又与“交子”谐音,于是更具有了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

吃饺子的讲究

民间说“好吃不过饺子”。 饺子是餐桌上任何山珍海味都不能代替的佳肴。关于吃饺子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会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吃“素馅”的水饺,以祈求新的一年,家中无事端,能够“素素静静”。这除夕和初一的饺子都要赶在三十晚上之前包出来。煮饺子要在三十和初一交界之时,这时子时刚刚一过,新的一年刚刚到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刚刚出锅,这时的“饺子”就有了“岁交子时”的含义。

北方有些地区还在饺子里面包上几枚硬币,有幸吃到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现在吃饺子已经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一道极为普遍的食物。超市里五花八门各种馅料的速冻水饺,大街上的饺子馆和随叫随到的外卖,都让我们省去了包水饺的过程。

然而,在过年的时候,每当儿女归家,亲人团聚,一家人和面、剁馅、赶皮儿,大家分工明确,有说有笑包的饺子,才是真正的“饺子”。这是我们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道阖家幸福,喜庆吉祥的独特风景线。人们享受的更多是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是一家老老少少的其乐融融、天伦之乐。

这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伴随着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传递出的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家”与“团圆”的情怀。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