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大多数人的理解为:不孝顺有三个,最大的就是没有后代。这句话也让好多人抛弃自己的另一半,为了大家的幸福,我要为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原话的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单独把这八个字拿出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没有孩子是最大的不孝。但是如果把这八个字放在原文中呢。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原话的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这里的"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这里表示多数!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如果“不孝无后为大”,那么这里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条是“无后”,但是五不孝没有一条提及“没有后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原话的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

还有许多人以为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3]》的批注是对孟子这段话的解释,而是不合理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所言: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他把“不孝有三”定义为了三种,可见他并没有理解孟子的五不孝,就断章取义把“无后为大”解释为“没有后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故意曲解了孟子的含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原话的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

所以说,我们不要在断章取义啦!再为自己的渣找借口啦!不喜欢就说,才是最好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