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海报
疫情期间,抽时间又看了一遍《走向共和》,十几年前与十几年后,人生早已经转场,年轻时的热血贲张和现在看历史还是历史,历史就是历史,期间有打不通。
但不管怎么说,《走向共和》当时的热播或许是该记入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既因为他对敏感题材的突破,又由于他对以往历史观的矫正,尽管有着明显的矫枉过正。不像现代,到处都是架空穿越的玩意儿。
晚清的历史是最值得中国人回味和咀嚼的历史,因为这是中国固有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信仰体系遭到全面挑战而面临转型的非常时期,用李鸿章的话说是“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列强们的强势文化和尖船利炮下的屡屡败北造成了中国人深深的耻辱感。每每回首这一段往事,中国人便心情复杂。从《虎门硝烟》、《甲午风云》到《义和团》,国人从骨子里对欺负咱的洋人仇视,更对“卖国贼”如李鸿章、慈禧等人。有着一种非理性的仇恨,似乎没有这些人一门心思地卖国,外国人便进不来。
剧照
待到《走向共和》的推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人物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突出的是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人性因素的制约。在剧中,每个人都值得同情,大家都爱国,只是方式不同,所谓“历史的罪人”是一个被弱化甚至虚无的概念。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以往提及李鸿章,就是卖国贼的化身,证据就是那么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他签的。签了那么多的卖国条约他不是卖国贼是什么?所以就该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在看到的是他主持洋务运动导引着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就又想起了他主持晚清大局的不易,想起了他自诩是一个“裱糊匠”的比喻以及“秋风宝剑孤臣泪”的凄凉与无奈。还有梁启超“敬其才,惜其识”的评价。最有助于树立李鸿章高大形象的是《走向共和》中他主动承担起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重任”时的情景:你们还年轻,历史的骂名由我来担。简直是可歌可泣。
剧照
在两个极端之间走钢丝般地打扮历史人物,好人就让他好到底,坏人就让他坏到底,不禁让人想起鲁迅笔下未庄人对阿Q的评价:“自然都说阿Q坏,枪毙就是他坏的证据;不坏又何必被枪毙呢?”
还有慈禧太后在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祝寿时的抱怨:乡下的老太太过生日还要庆祝一下,何况我是一国的太后?在人性的大旗的掩饰下,每一个人就都不是那么面目可憎了。如果按着这个逻辑,贪官污吏也好,卖国贼也罢,他们首先是正常的人,有着正常的欲望,为了“正常”的欲望置家国于不顾,也是情有可原的。却忘记了假如一个普通人赌博,他输的只是个人的钱财,但一个市长赌博,对,就是《走向共和》热播时,时任沈阳市副长的马向东在澳门豪赌,输掉的可是全沈阳市人民的民脂民膏。
剧照
处于历史旋窝中的大人物的行为对历史的进程是有着促进或延缓作用的,一个正确的决定能够使人受惠无穷,泽备后世,也可能祸国殃民,造成无穷的后患。
我们需要客观公正的历史,也需要明辨是非的艺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