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阿姨》《狗头》《不饿》《童话》《团》《上网课》《调换》《老公房》《志愿者》《表》《检测》《学家务》《防范》《锻炼》《欢迎》……遣词造句中以致句句成韵,俚言俗语间“赋、比、兴”俱全。


学唱沪语童谣(长宁达人金文斌)(1)

学唱沪语童谣(长宁达人金文斌)(2)


谁料想,封控期间,“远离”了春日的云天碧水、柳烟樱雪,阻断了清明踏野、汉服赏花的脚步,唯剩当窗绿杪、隔叶鸟声的期盼,金文斌决定改变困于斗室蜗居的窘迫,用编写沪语儿歌打发辰光,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拾。


“用一周的时间,编写三首沪语儿歌,教女儿读熟并指导表演;再用一周的时间,设计制作女儿的表演服装,在周末时完成形象照片拍摄”,金文斌表示,他和女儿平均每两周推出一期沪语儿歌视频,两个月间,接连推出的十几首有关疫情防控的沪语童谣,成为不少亲朋好友学可忘忧的“好物”。


虽然,孩子表演的背景仅仅是一扇衣柜柜门,所穿的表演服装也是由窗帘、围巾、被套、床单等改制而成,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10岁女孩童学习地方语言时的笑容满面、欢声盈室。


“创作与防疫相关的沪语儿歌,让女儿边学边演,感受地方语言的神奇魅力,能让人在悲喜互通中产生有所归属的安全感,在强调地域独特性时萌生自我价值”,金文斌说,乘兴而来地创作童谣,教会了他“教可怡情”的道理,而女儿掌控约定俗成发音时带来的兴奋和成就感则是父女享受亲子温情互动的美好写照。

来源:上海长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