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1)

寒食源于介子推抱柳树被烧死的传说

有人说寒食冬至后的第105天为寒食

家乡的老人却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有人说寒食扫墓,我们却是清明扫墓

寒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2)

从寒食的字面意思追究寒食的起源

小时候随家人过寒食,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寒食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吃寒冷的食物,为什么只能吃寒冷的食物,是因为不能生火,禁火才是寒食最原始的来源。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3)

这就要从寒食的发源地山西说起了。从地理方位来看,山西地区相对应的是属水的参星,仲春时节,也就是农历三月初,属火的辰星变强,对山西区域的居民不利,于是人们采取断火的手段来削弱火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属水辰星的力量。可以说寒食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

古代的辰星指的是猎户座

还有一个寒食禁火的原因是龙忌。辰为龙,东方苍龙七星中,为心宿。心宿现东方,称“出火”,因“出火”,抑火盛才要禁火。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4)

庄子创造出的介子推传说

传说的历史追溯起来就更远了,春秋时期七国之乱,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大儿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接连被自己的后妈骊姬和弟弟陷害,携一些追随的文臣武将仓皇出逃19年。

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武将甚至在逃亡饥饿的时候,用自己的大腿肉给晋文公做了一顿肉汤。护主到这种程度,等晋文公结束逃亡,复国封赏的时候一定能够显赫一时吧,可介子推偏偏急流勇退,回到老家侍奉老母,就是不愿意过上阿谀奉承的官场生活。

晋文公想去找介子推享受荣华富贵,介子推却躲了起来,下属建议放火烧山就可以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三天的大火过去了,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他跟老母一起烧死在了柳树下,还在柳树洞里留下了绝命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5)

晋文公为了纪念,将绵山改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寒食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哀悼介子推是,发现柳树复活,折柳一枝,就把介子推的祭日定为清明节。

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介子推被火烧死的日子定为清明,这大概可以解释寒食先于清明的道理了吧?虽然故事只是庄子杜撰的,但也可以说明寒食与清明的关系了。

古代的典籍确实记载了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祭祀,扫墓的习惯,介子推的传说不过是将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不必深究。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6)

到底什么时候是寒食节

《后汉书·周举传》记载的寒食是在隆冬,周举是并州刺史管辖太原,他主张老百姓不要在寒食隆冬之时过长的禁火吃冷食,损害身体。而三国曹操时期《明罚令》规定山西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规定,冬至后105天,绝火寒食。

为什么寒食改了时间呢?难道是为了相应周举号召,又不肯废弃传统,所以时间后移,那为什么不直接改到盛夏呢?这又跟《周礼·秋官》记载的每年仲春二月“修火禁”有关,“修火禁”是加强火的管理。因此把寒食挪到冬至后105天,正好与修火禁相呼应,又尽可能到了一个暖和的时节,风俗也是会随着人的需要完善发展的。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7)

从山西的地方节日到全国性的大节日

晋代《邺中记》记载“并州俗,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子推断火,冷食三日”,可以看出直到晋代,寒食只是山西地区的地方节日。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到荆楚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也有了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的风俗,湖北和山西相差很远,寒食在这时候已经发展成全国性的习俗了。

盛世唐朝,寒食也到了最顶峰的地位,被官方承认了,成了国家正式的节日,甚至能与元日,冬至并列了。

“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王冷然《寒食篇》,很能说明寒食节在众节日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的国号“唐”也是出自山西的,“唐”便是陶唐氏,传说中的居于平阳地区的远古部落(今山西临汾),尧是其领袖,故后人称为唐尧。这样以来,唐朝的统治者就把山西区域的参星作为王朝的守护星,因而在全国推广寒食这个节日。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8)

原是寒食扫墓

寒食上墓之俗大致上墓起源于唐代。先流行于民间,并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杜佑《通典》载: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9)

“开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撰讫,泣辞。食余撰任于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鼓励人们在寒食节扫墓祭祖,以表对前人的哀思,尽后人的孝道。

唐代民间寒食上墓之风盛行,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每到寒食之日,家家有人出城祭扫,以至于没有被祭扫的坟墓,被当成无主的荒坟。王建《寒食诗》是这样表述的:“但看垄头无新土,此中白骨无后人。”

扫墓习惯的形成,对寒食的普遍流行和地位提升影响非常大。祭奠先人,因与传统儒家封建的思想体系相联系,其重要性远在已经淡化的古老的星辰信仰与介子推的传说之上。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10)

寒食风俗的演变

寒食节的第三天,即清明那一天,总有赐百官新火的活动,这在唐代的作品中多有反映。比如王灌《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赋》:

“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星流中使泻,烛耀九衢人。”

除了赐新火以外,皇帝往往大宴群臣,四海同寒食”

唐人的寒食诗中“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莺啼正隐时,鸡斗始开笼”“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可以看出郊游、镂鸡子、斗鸡卵、斗鸡、走马、激鞠、击球、荡秋千等活动在唐代也十分盛行。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11)

宋代统治者继承了唐代的做法,仍旧改火、寒食、放假。

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元朝虽然在很多方面摒弃了汉族的传统,但寒食仍是各节中的大节,而且“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江淮等地,盛行寒食节在家门上插柳枝。

那么禁火和寒食的习俗呢?一方面,它们被作为“遗俗”而存在。有“泼火雨晴场粥冷,落花风暖笋舆轻。”可为证;另一方面,则是“春寒不禁香簧火,红蜡青烟忆汉宫”,可见已不再禁火寒食了。

到了清代,甚至明确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

寒食在清明后的几天(先有寒食后有清明)(12)

寒食到清明的过渡

唐代的寒食节是因为加入祭扫祖先坟墓这项重大节俗而发展到顶峰,后期因为祭祀在这个节日中的意义变得愈加重要。

而祭祀过程中焚化纸钱又与寒食禁火相冲突,于是转而将祭扫先人这个节俗延后至清明进行。加之传统的寒食节俗,如禁火、吃冷食日益变得没有影响力,所以到了宋代时,寒食节的影响力就难敌清明节了。

在随后几个朝代的演变过程中,清明的地位越来越高,加之两个节日时间相邻,慢慢地就融合在了一起,由于清明节加入了祭祀先祖的节俗,所以其后来居上,形成了“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这样的局面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本文由 “中医同城” 原创出品,作者半夏。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zytongc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