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淮海街和服事件引发热议。有不少网友表示,事发地淮海街本来就是一条日式风情街,认为在这样的场景中穿和服拍照被警察以“寻衅滋事”为由而带走是小题大做。事实上,国产的外国风情街如今已经不罕见,以此次事发的日式风情街为例,通过引入日式元素和布景打造的风情街在大连、上海、苏州、佛山等地已相继出现。同样是日系风的文旅项目,为何会引发不同的反响?

作者 | 刘绮菁(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时光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据报道,近日苏州淮海街和服事件中,当事人被警察带走的理由是穿和服拍照。有媒体大V表示,虽然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不能穿和服,但由于中日关系持续紧张,民间的反日情绪构成了当下人们看待和服的特殊心理背景,穿和服者有时的确有可能给其自身和所处场所制造一些不确定性。

而这个“所处场所”,即当事人当时身处的日式风情街——苏州淮海街,也随之被拿来讨论。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

日式风情街,是纯日货的商业街,里面的建筑、格调、商铺、商品都是按日本人的风格习俗来建设,如果想去日本没钱又没时间,那么日本风情街是最直观的景点。经过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盘点,目前国内比较大型的日式风情街分布在大连、上海、苏州、佛山等城市。

国内旅游市场刮起“日系风”

由于地缘、文化和饮食等较为接近,日本一直是国人出国旅游首选的目的地之一。

携程发布的《2019年在线签证大数据报告》显示,日本蝉联第一大办签目的地国,越来越多非一线城市市民,90、00后年轻人加入赴日旅游队伍;同时,多次签证大幅增长。随着交流的增加,不少中国消费者对日式时尚、日式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成为了一些开发商的目标,一批批带有日式风情的景区项目出现。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2)

此次的事发地淮海街位于苏州高新区,全长约550米,有一百多家商户入驻,整个街道按日式风格设计,店面招牌充满日式元素,进入街道让人仿佛置身于日本。2010年底,淮海街被评为“国家级著名和特色商业77街区”。因苏州高新区进驻了大量日资企业,2020年4月起,作为提升日资企业投资兴业“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海街进行了一番改造更新,增设了不少特色项目,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打卡地。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3)

△苏州淮海街(图源自网络)

此外,还有2021年8月,大连的日式风情街开业。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官网介绍,大连日式风情街项目位于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总占地6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60亿元人民币。项目整体规划以日本京都二年坂、三年坂及京都地区商业为蓝本,展现唐代和日本建筑风格交汇融合的古镇风貌,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商业景区和特色商居模式——户户皆商。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4)

作为当地文旅项目“盛唐·小京都”的一部分,大连的这条风情街由大连树源科技集团开发,并全权委托日本的设计事务所进行规划设计,松下等知名日企也参与其中,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纯正的日式风情旅游商业街。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5)

△大连“盛唐·小京都”项目计划打造一个具有纯正日式风情的文旅街区。(图源自网络)

据悉,为了做到百分之百还原,整条街的基础商业设施如建筑瓦片、排水装置等均从日本进口而来。项目开发商致力于真实还原日本街道景观和人文风貌,并且出售日本本土产品和提供正宗日式美食,力图“让每一位入住的客人都仿佛置身于日本”。不过,这条街才开业没几天,就因被批“只允许日本商品和日本商户入驻”“在经历过屈辱与血洗的大连建造日本风情街”等原因而饱受争议,于2021年9月宣布停业。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6)

而在其他城市,日式风情街也各有路数。

上海的仙霞路,是一条因当地居住和开店的日本人很多而自发形成的日式风情街。

位于广东佛山南海区的食番町,其整体风格则有意模仿日本东京的歌舞伎町,并有针对性地从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和动漫文化入手,从闪烁的日式霓虹灯到漫画里的人物和场景、全日文的店招和路标,到处都布局了日本文化元素,让人走在这条街上仿佛置身东京新宿街头。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7)

△佛山“食番町”

出现在食番町上的《头文字D》中的“藤原豆腐店”“秋名山”,以及《名侦探柯南》中的“毛利侦探事务所”等装饰招牌,让这条日式风情街一夜蹿红,因靠近广州,引来了广佛一带不少年轻人拍照打卡,甚至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惊动了许多日本网民。不过,因使用这些名字存在侵权问题,食番町曾被下令整改。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8)

△日媒报道佛山“食番町”

那么问题来了,从轰动开业到不温不火甚至停业整改,这些日式风情街是旅游目的地的新创意,抑或只是商业炒作?为什么一边有人疯狂打卡,另一边又有人呼吁关停?

存在还是消失,这是个问题

有人说,日本风情街是有组织、有计划、重战略的一种文化输入,其与唐人街的慢慢发展、同舟共济的出现方式存在本质区别。

从大连的“盛唐·小京都”日式风情街,到苏州淮海街,广受欢迎的日式风情街如今却饱受争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首先,是选址与命名的问题。大连的日式风情街为人诟病,很大一个原因是大连旅顺曾被日本殖民达40年之久,“盛唐·小京都”被认为建在了比较敏感的地点;另外,“盛唐·小京都”的命名在营销上有擦边球的嫌疑。尽管日本深受中国唐朝时期文化的影响,但这条商业街销售的几乎都是日本产品和风格。强行以日本风情来解说盛唐中国,这种商业拼接本身是牵强的。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9)

其次,是模仿和版权的问题。日式风情街多是以商业街的形式出现,而商业街的打造往往都是“一夜起高楼”,照抄照搬的装潢与景观设计背后,是没有文化底蕴支撑的体现。远观尚可,近看漏洞百出;而且,很多街景设计和招牌直接挪用IP作为装饰,会导致产生侵权问题。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0)

△佛山“食番町”上有大量日本动漫IP元素的招牌

此外,是同质化的问题。虽然相似的风情街众多,但它们大部分都不是自发形成的个体商户聚集,街上的商户、餐厅、甚至布景元素千篇一律。除了拍照好看,并没有提供任何其他独特旅行体验,大多数人可能只是一次性地“到此一游”。有些风情街沉迷于“网红街道”的自我定位,被开业初期尚有新鲜感的拥挤人潮而蒙蔽,当浪潮退去,后续很难实现长久的发展。

不过,纵使“喊停”的声音不断,但日式风情街的出现,无论是出于欣赏异国文化的需求,还是满足游客的打卡情结,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假装在日本”的游玩心理需求,本身是无可厚非的。而风情街的开发商和投资商似乎也从中嗅到了商机。

“假装在XX”是另一种商机?

事实上,打开小红书、知乎、抖音等社交软件,“#假装在欧洲”、“#假装在纽约”、“#假装在日本”……这样的标签随处可见。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1)

适宜的拍摄角度,配上有格调的滤镜,一张“假装在XX”的照片就有可能会“惊艳朋友圈”。或许有人觉得“假装”引发的攀比之风不免有些虚荣,但不得不说,“不用出国就可以体验异国情调”,这在不少人看来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尤其是在因为疫情不能出国旅游的当下。

在日本风情街之前,其实已有一批其他国家的风情街和小镇之类的特色旅游项目亮相国内,并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标。例如,大连的俄罗斯风情街、天津的意大利风情街、合肥的欧洲风情街、武汉光谷的法国风情街等。这类风情街区通常集观光游览、购物消费、娱乐休闲为一体,通过配套齐全的服务项目和所谓原汁原味的异国风情来吸引游客。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2)

△天津意大利风情街(图源自网络)

而从命名上比风情街区看似规模要大一些的是“小镇”。位于广东惠州博罗县的奥地利风情小镇,也是近年的一个网红打卡旅游地。该项目由中国五矿集团投资,总投资额达60亿元,占地近100万平方米,借鉴奥地利建筑风格,结合本地特点,旨在打造奥地利欧陆风情与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交融碰撞的大型文旅综合体。这类外国风情小镇会更着重于度假居住空间的开发,对地域周边的生态环境依赖亦更高。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3)

△惠州奥地利风情小镇(图源自网络)

至于佛罗伦萨小镇这类型的风情小镇,其本质则是大众熟悉的奥特莱斯购物商场。佛罗伦萨小镇试图将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一一呈现给游客,“意式风情”只是一种环境基调,而名牌奢侈品才是其真正的商业意图。目前,佛罗伦萨小镇已有7家奥特莱斯遍布在大中华区的一二线城市。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4)

△佛山佛罗伦萨小镇(图源自网络)

此外,近年一些企业也开始以自家产业为依托,将本土人文资源与外国风情结合来 打造主题小镇,位于湖南长沙的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就是其一。这个以“电影”为主题的小镇,由华谊兄弟影视投资超过30亿元打造而成,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结合华谊电影场景和运用影视IP资源,融汇意大利小镇和老长沙本土特色的城市特征及建筑风貌,致力于打造集“建筑旅游 电影旅游 科技旅游 商业旅游 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验模式。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5)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6)

△长沙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图源自网络)

在各大旅游种草平台上,不乏为电影小镇打卡的网友。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7)

可以说,为“假装在某国”话题提供素材的,基本是以上这几类外国风情街区、主题小镇等商业和文旅项目。

那么,斥巨资打造这些文旅综合体,仅仅只能带来话题流量吗?

开发商和投资商用异国风情打造噱头,是想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刺激商业消费和房地产市场。大部分外国风情文旅项目由房地产、旅游、文化等行业企业开发和投资,在出国旅游越来越普及的现代,异国风情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用“情怀”换客流,提升了客流量,周边的商业和房地产也能更大概率地被带动起来。

当地政府的目的主要有二:

其一,通过建造集群引进产业,发展贸易,推动经济。淮海街所在的苏州高新区,如今已成为拥有近600家日企的国内知名的“日资高地”,而大连、上海同样也是大型日企的主要聚集地,在这些城市打造相应国家的文旅项目,无疑是为产业集群增加了磁力;

其二,意图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包容度。城市形象靠的不仅是硬件,软实力比拼同样重要,适当引入和打造跨文化文旅项目,能进一步丰富城市的内涵和形象,更好体现文化包容度。

日本风情街有必要存在吗(日式风情街引发争议的背后)(18)

△图源自网络

而对于游客来说,想要不出国就能体验异国风情,风情小镇是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不二之选。虽然无法与“原版”相提并论,但“小京都”“第二个罗马”之类的标签也可谓“平替”,对不少人来说会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疫情当下出国困难,更是为这类文旅项目引流。

从入驻品牌和商家的角度看,外国风情街和小镇自带网红基因,有不错的营销和引流的潜力。随着旅游业被带动,他们更能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自己本身就能够成为网红打卡店铺。

结语

可以说,把街道、建筑、临街商业、景观休闲和文化等整合成一体,结合在地性和外国社群文化特点,打造出来的结合中外文化特色的风情街区和小镇,让市民和游客可以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到不一样的地域风情,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而饱受争议的背后并非排外所致,只是在这类出发点友好的文旅项目的策划和运营过程中,一些问题被忽略或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走在大同小异的街道上,品尝类似的菜色,摆好一样的角度,拍一张和网络上千千万万张在此打卡的人大差不差的照片,这样的“假装在国外”只是一种个人选择,但是在精修调色后的照片和精心规划的仿造街道面前,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旅行的真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