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狗有哪些(2000年前的狗圈是啥样)(1)

展出的陶狗。

70年代的狗有哪些(2000年前的狗圈是啥样)(2)

汉代陶狗圈。

70年代的狗有哪些(2000年前的狗圈是啥样)(3)

展出的各式陶狗。

70年代的狗有哪些(2000年前的狗圈是啥样)(4)

汉代陶狗。 记者 甘侠义 摄

狗年春节将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今日推出“福犬迎春”特展,迎接狗年到来。

据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福犬迎春”展览分为生肖物语、灵犬百相、年俗风情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生肖的起源与影响、狗在中国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过年的新旧习俗。展览将展出各类展品200件套,包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185件文物珍品,涉及陶瓷、玉器、年画、剪纸等多个类别,其中绝大多数为首次与观众见面。

2000多年前的汉代

狗舍房子食盆一应俱全

这是一个灰色的陶制狗圈,它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是当你走近这件展品,你一点都不会觉得它来自遥远的古代,因为在这个栩栩如生的狗圈里,所有的装备都与现代没有差异。

在狗圈里,一条尖嘴竖耳的小狗趴在空地上,正憨态可掬地吐着舌头,而它身旁,则放着专为它准备的食盆,食盆后,是一栋修建得非常规整的小房子,带着茅草痕迹的屋顶,为狗儿提供了遮风避雨的所在。一个狗儿专用的水缸,也被放置到狗圈之中,为它储存口渴时需要的饮水。

从这个来自2000多年前的狗圈可以看出,在汉代,狗儿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类的忠实伙伴。当时的人们,也开始饲养各种各样的狗类作为看家护院、娱乐生活的宠物。

工作人员说,从大量史料和文物可以看出,狗可能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在常见的牛、马、羊、鸡、猪、犬六类家畜中,其余五类都是农业、畜牧业出现后的产物,唯有狗可以直接参与狩猎这一人类早期的主要生产方式。

丰都出土东汉陶狗

是如今川东猎犬祖宗

在展品中,还有一件重庆丰都出土的东汉彩绘陶狗,它与汉代墓葬中常随葬的陶制鸡、狗、猪等一起,用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造型,生动地还原出当时的农家场景。

工作人员说,四川、重庆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狗多戴红色项圈,长嘴竖耳,额上有褶皱,体态浑圆,挺拔站立,少有躺卧之姿。有学者认为此类陶狗的形象与今天的川东猎犬非常相似。川东猎犬又称邻水狗、竹狗,起源于四川东部邻水及重庆合川周边地区,勇猛善斗。

而在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中,狗以能守宅护主的特点被赋予了禳宰驱邪的神秘力量,使它们常常出现在祭祀或丧葬仪式之中。在商代的大型建筑基址中,常发现埋葬有殉狗,而墓葬中殉狗更是十分普遍。一个墓葬一般殉1至3条狗,最多达15条。这些殉狗一般被置于墓主身下的要坑之中,有些带墓道的大墓还会把殉狗埋在墓道或填土里,似为守护驱邪之意。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商王征贡犬一次达二百条、一百条的记载,说明当时对狗的需求之大,而且很可能有专门的饲养机构进行管理。

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狗性燥属阳,狗牙、狗血可以驱除阴邪之气。也因此,狗往往被视为吉祥福报的象征,例如星象中出现“娄金狗”是吉星高照,有狗来家则代表财运亨通。

系列萌狗文创作品

带你领略别样趣味

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领略狗儿的魅力,三峡博物馆的文创团队还根据东汉彩绘陶狗为设计元素,创意开发了两款卡通形象——汪德福。萌萌的大头、挺拔站立的身躯,将红色代表性项圈还原在拟人化的卡通形象上。

依此形象衍生开发了包含帆布袋、纸巾袋、U形枕、手机袋等多款好看实用的“汪德福”系列文创产品,成为博物馆为观众们送上的“新春大礼包”伴手礼。

同时,三峡博物馆还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文创产品开发,策划推出了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我为福犬穿新衣”活动。

1月24日-2月11日,观众可在“福犬迎春”展览出口参加体验活动,可在萌萌哒陶瓷“汪德福”身上彩绘,亲自给“汪德福”穿上新衣,把对未来的期许和“汪德福”一起带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