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经济繁华的省会。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这座城市巍然屹立在历史的兴哀中。然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那些让人感到令人悲伤和自豪的故事,却依然值得我们思考与想念。

成都作为西南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文化军事中心。春秋末期古蜀国第五世开明王把都城迁至成都,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五代十国时为前蜀、后蜀都城。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文化发达著称。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1)

(成都地区景点示意图)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不荒年”的天府之国。东临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脉,地处岷江流域。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是成都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得以作为巴蜀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雄厚物质基础。

建城有2300余年,聚落距今已有3200余年。两千多年来,从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之后,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称的城市。

开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古蜀国

在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地处成都平原的古蜀国形成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记载古蜀国共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个朝代。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2)

(古蜀国文物示意图)

蚕丛氏

《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通常汉族传统衣服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3)

(夏桀示意图)

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和雟(两地于今四川西昌一带),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

柏灌氏羌族部落

由于不堪长期征战,一部分羌人随着一位青年重新进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战争。他们来到一处有河流流经的柏树林(今彭州)落脚,那里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一些人发现林间有白鹤栖息,想着像白鹤那样飞离了战争,于是在青年的倡议下改称部族为“柏灌氏”,那位带领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举为新的部落首领。领地范围涵盖今彭州、什邡、郫县一带。

正如某些考古学家所言,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上有鹤的模样,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蚕丛有关的话,那么遗址很可能也跟柏灌部落有关。也有专家认为“柏灌”源自泊灌,意为该部落人民善于种植。公元前1063年,势力衰弱的柏灌氏部落被南边的新起的鱼凫氏部落兼并了。

鱼凫氏

《读史方舆纪要》说四川彭山县:“鱼凫山在县东北二里,或曰鱼凫津也。”

大约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原来生活于岷江上游的鱼凫氏族,进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领继蚕从、柏灌之后而为蜀王,史称鱼凫王

建都在今天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因鱼凫王建都,下令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城北鱼凫城遗址)。鱼凫亡国后,每年鱼凫城依然万柳迎春,隋代建万春县,民间称柳城,因水道迁移,县城南迁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温江。

杜宇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开国国王。公元前1057年,鱼凫王杜宇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号称蜀。古蜀军队是伐纣联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队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纣王的重要力量。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他发展生产,带领蜀地人民走出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让蜀地绽开文明之花,因此得到人民的爱戴。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

开明

《思玄赋》有云:“鳖令殪而尸亡兮,取蜀禅而引世。”唐·李贤注:“鳖令,蜀王名也。令音灵。殪,死也。禅,传位也。引,长也。”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4)

(开明王示意图)

鳖灵,开明(生卒年不详)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即鳖灵,荆(今湖北、湖南)人。传说鳖灵死,其尸流亡,溯江水上至成都,见蜀王杜宇,宇立为相,旋授以国位,号开明(即开明王朝)。因鳖灵生长于多江湖的荆楚,识水性,有治水经验,溯江西上,先至南安(今四川乐山),后至郫邑(望帝都城,即今郫县)见望帝。帝知其治水经验,任以为相,命其继续完成治水事业。及岷江水患平,蜀民安处,勤于耕稼,乃受禅得国,是为丛帝

先秦时期——成都开始了从一个普通的关中平原锐变成经济繁荣的天府之国

从一个普通的平原地区改变成繁盛的“天府之国”是一个了不起的进程,改变的过程还得从战国时期说起。富庶的古蜀国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首先要攻取的对象。秦惠文王为此做了多年的准备。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5)

(秦囯灭古蜀国示意图)

通过“石牛记”、“美人计”等一系列的计策,麻痹了第十二世开明王,并开辟了由秦入蜀的“石牛道”。周慎静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借巴国、蜀国互攻之机,派司马错率军沿石牛道入蜀,数月之后便攻占蜀地。此后,秦王三立三废蜀侯,终至蜀郡。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国蜀郡郡守张仪按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

都江堰的修建为成都平原锐变成天府之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6)

(都江堰地形示意图)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7)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都江堰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汉朝时期织锦业繁荣的“锦官城”

汉代的成都,经济己相当繁荣,织锦业尤其发达,成为朝庭的重要赋税来源。由于朝廷在成都城西南建造“锦官城”。幼年时读唐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句子,似乎能从诗里嗅到草木的清香,看到白露沾花清露欲垂的景色。尤其,一个城能被“”字形容,更让脑袋里闪现色彩斑斓的锦绣。一簇簇艳丽如红霞般的花云,被雨打湿后濡染开来,漫不经心低垂于城市。

汉代沿袭秦制,成都仍为蜀郡的治所。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时,以巴蜀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成都成为益州刺史的治所。汉平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成都人口达到七万六千户(约35.4万人),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城市,与京兆尹长安、河南郡的治所雒阳、封国楚国的治所彭城、颍川郡的治所平舆、汝南郡的治所阳翟、济南郡的治所平东陵、齐郡的治所临淄、南阳郡的治所宛城一并成为汉朝九大都市。

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以下几位名人。

辞宗——司马相如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8)

(司马相如示意图)

(公元前179~前118)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文章西汉两司马」,这是班固对司马相如文学成就的评价。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辞赋家——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郫都区)人。西汉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名士严君平弟子。天凤五年(18年),死去,时年七十一岁。著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西汉末年公孙述建立了一个割据政权——成家

成家,又称为“大成”或“成”,是公元25年至36年间在中国四川地区存在的一个国家,定都成都。成家由公孙述创立,鼎盛时期据有西汉所置益州大部分地区,即蜀郡、巴郡、广汉郡、犍为郡、越嶲郡、汉中郡全境和武都郡、南郡部分地区。成家成立之初推行了一些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军阀割据混战的局势下,力保巴蜀太平,受到了蜀地人士拥护。但由于成、汉实力悬殊,公孙述治国失误等原因,成家最终为东汉所灭,前后历时12年。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因朝庭想尽快镇压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四月开始爆发的黄巾起义,朝代接受刘焉的建议,改各中央政府委派到地方的各个刺史部的监督机构为拥有实际招募士兵和指挥权的州牧,刘焉则为首位益州牧,设置所为绵竹,汉献帝初平五年(公元194年)迁驻成都。当时的益州刺史牧是西域胡人兴贾经营之地。

三国鼎立时期成为了蜀汉国都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9)

(蜀汉地区的地图)

蜀汉(221—263年),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蜀后主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二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理由衰转盛,并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窃取了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所灭。

史载,刘备既定益州以后,曾有人建议,将成都城内屋舍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将士,赵云反对说:“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刘备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让百姓“安居复业”,然后征其赋役,就成为蜀汉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并得以延续下去。小农经济是蜀汉立国的基础。

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治理者,深谙足兵足食是“富国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复汉室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始终重视“务农殖谷”这件大事。史书上关于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闭境劝农,育养民物”,“休士劝农”等记载,比比皆是。他反对“妨害农事”。认为“使民心不乱”,才能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

成都的农业、盐业和织锦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发展,发展成为蜀汉最大的城市,是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两晋南北朝时期成都的变化

西晋时,益州刺史部分为益州刺史部、梁州刺史部二州,成都继续为益州治所。

割据政权——成汉

成汉(成、后蜀;304年—3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割据的“君主制政权”之一。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元康六年,氐首领李特率民入蜀。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略阳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绵竹聚众起义。

303年李特称大将军,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特子李雄继领部众,攻下成都,据有益州,建立成汉。至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其领土疆域为益州全部。都成都,盛时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各一部分。347年,成汉为东晋实际统治者桓温所灭,历五主,共四十三年。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成汉为东晋桓温所攻灭,成都重新成为东晋所领的益州。东晋宁康元年(前秦建元九年,公元373年),前秦攻取梁、益二州,成都并入前秦疆士。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东晋将领桓冲趁势于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收复益州。

谯纵建立了割据政权——樵蜀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参军谯纵叛乱,占据巴蜀之地,建立反叛割据的谯蜀的君主制政权,自称成都王,而后又向后秦称藩,被封为蜀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东晋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帅征伐谯蜀,攻克成都谯纵自杀,谯蜀亡。

南北朝时期,成都地区被易主多次,却依然能成为“西方之一都”

南北朝时期,成都一直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元熙二年(南朝刘宋高祖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刘裕让晋安帝禅让的名义夺取帝位,刘宋建立,益州为刘宋所领。

刘宋升明三年(南朝萧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齐太祖武皇帝萧道成迫使刘准禅让,刘宋终结,萧齐建立,益州为齐所领。其间萧齐武帝遂以萧鉴为益州刺史,主张德化,不采镇压前朝宗室的政策,成都恢复安定,成为"西方之一都"。

萧齐中兴二年(萧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高祖代齐,建立萧梁,益州成为萧梁所领。萧梁时期,益州刺史邓元起、萧纪先后治益州,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侯景之乱后,承圣二年(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3年),西魏军攻入成都,益州并入西魏疆土。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十ニ月,北周建立,益州为周所领。其间,宇文宪曾为益州刺史,深得蜀人欢迎。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地区的史学家和史著多有盛名。来敏、谯周、陈寿、常宽、常璩、李膺等著述颇丰,传世的则有《三国志》和《华阳国志》。这一时期,佛教在成都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

隋唐时期的成都经济繁荣,成为当时的大城市之一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益州为隋所辖;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益州又为唐所辖。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十分发达,文化非常繁荣,是当时全国大城市之ー(长安、洛阳、淮南东道治所江都(广陵郡)剑南道治所成都、河东道治所太原、江南东道治所苏州、岭南东道治所广州、淮南西道冾所楚州、河南道治所汴州、河北道治所魏州)之ー,人ロ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由于经济繁荣,到中唐时有“扬一益二”(扬州第,成都第二)之称。

隋唐时期成都的造纸和雕版印刷术水平和工艺很高,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

全国三大名绣之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10)

(蜀绣示意图)

《隋书·地理志》称“成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牟于上国”,唐时“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

“蜀绣”也在此时成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更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

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等都曾旅居成都。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至成都,改益州为成都府,后再升成都府为南京,此为“南京”一词在历史上之首次出现。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大蒙倾国之军力攻入成都外城,掳掠了大量工匠去,后撤退,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唐僖宗为避875一884年的王仙芝 黄巢之乱军,也曾逃至成都,并在此停留四年之久。

唐代成都开发了摩诃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唐太宗贞观年间在城北建造了建元寺,唐宣宗大中年间846-859年)改名为昭觉寺,时至今日仍被称作“川西第一禅林”。

王建建立割据政权——前蜀,成都被定为国都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十国政权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十八年。前蜀盛时疆域大致在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帝,共十八年。

前蜀建立后,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很繁重。王衍继位后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败。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灭。

孟知祥建立割据政权——后蜀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11)

后蜀(934—966),又称孟蜀,是五代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比前蜀要小,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后唐接着又发生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于事变中被杀,平蜀主将郭崇韬亦因此事变身亡,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随窃取蜀中兵权,平定叛将李绍琛,整顿吏治,成都始安,随即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割据一隅,中原大乱结束之后,新即位的后唐明帝李嗣源授他为西川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

孟知祥之子孟昶颇能励精图治,境内很少发生战争,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维持了30多年的安宁和平。

他在成都城墙上遍种芙蓉,成都由此有了“芙蓉城”之称,简称“蓉城"或“蓉”,并成为如今成都的官方简称。后蜀的“翰林图画院”是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伐后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将当地所有反抗全部镇压下去。

历史上成都经济最繁华的时期——赵宋时期

北宋初期,朝廷在成都设立成都府,为川峡四路(利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的成都府路治所。

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在成都附近的青城暴动,遂克成都,建立大蜀的反叛割据君主制政权。当年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

宋微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益州路再升格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旧。赵宋时期是成都在古代历史中最为兴旺的时期,其经济占全国的比例很高。

宋宁宗时期,川峡四路(利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蘷州路)的经济比重占当时宋宁宗时的四分之ー以上,川峡四路(利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蘷州路)的人口在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之前有260万户以上。大概910万人左右,其中成都府路的人口在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之前超过130万户,大概455万人左右,而成都府地区的人口在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之前有四十万户以上,成都地区的经济十分发达,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以苏轼、苏辙兄弟为领袖的蜀学独树一帜。

当时成都的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繁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赵宋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赵宋时期,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

在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12)

(交子示意图)

交子,是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发行的货币。初始发明人为成都知府张咏。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面额由一贯至十贯不等,发放时临时填写。后改为印发,有五贯、十贯两种,不久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发行原有定额,每两年整为一届,到期造新换旧,严禁民间私造。

据清《续通典.食货》的〈钱币.上〉写着,交子应为三年一届,其肇因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

兑现时的钱为主,亦有金银和“度牒”的,交子用钢版印刷,版画图案精美,三色套印,上有密码、图案、图章等印记。

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即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是我国最先出现的纸币。

元朝时期成都地区的发展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因端平入洛导致蒙古宋战争爆发,次年初,元太宗窝阔台汗率军目标攻占川映四路。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民间俗称“"四川省”,这一中央政府委派到地方的监督机构治下的诸路的户口合计260万户,910万人左右。

明朝时期成都地区的变化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大夏政权于重庆,后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封第十ー子朱樁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

张献忠建立割据政权——大西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13)

明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于凤阳首称“古元真龙皇帝”。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相继于舒城、六安两度草创政权,建号“天命”。天命二年(1643年),张献忠据黄州称“西王”。同年,张献忠于武昌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大西天命三年(1644年),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并改元“大顺”。

随后满洲八旗攻入四川,与张献忠在成都激战。满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成都全城被张献忠焚毀于战火之中,在随后的五六年间(1646-1657年之间)清军一直在这里攻城略地,导致人绝人烟,因此当时四川布政使司的治所曾迁往保宁府阆中。

明未清初四川受到战争影响,人口数量迅速减少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14)

(湖广填四川示意图)

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1684年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兵攻入四川,但攻成都失败,清军诱俘之,在成都城内科甲巷将其凌迟处死。

结语:

成都从一个青铜古国到享有锦官城的称号,又到蜀汉,前蜀,后蜀的国都,最后到经济繁荣昌盛的西方第一都。这个城市的锐变,少不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努力,和国家有力的国策。让天府之国的成都屹立在西南地区经久不哀,一直走繁荣富强之路。

在哪个朝代蜀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代繁华的锦官城)(15)

(成都部分地区示意图)

引用资料:

————《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四川通志》

————《续资治通鉴》

————《诗玄赋》

————《隋书·地理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