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2)

今日

时报君与您一起读报

《教育时报》10月7日

↓↓↓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3)

标题新闻

■ 《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回信勉励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已基本实现就好业与升好学“两条腿”走路的目标,让职教学子就业有门、升学有路、发展有前景、创业有优势

“精而专”的职教发展模式产出了更多实用型人才、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满足了企业需求,真正让多方受益

我省职业教育已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多元办学、由单打独斗向产教深度融合的重大转变

一抹职教蓝

描绘技能出彩大河南

□ 本报记者 方慧/文图

“就是他!以前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来我们学校学习时积极参加技能竞赛,还没毕业就被大公司以20多万年薪提前签约,现在才工作2年就已经是企业里的项目负责人了。”9月27日—28日,“喜迎二十大·职教中原行”集中采访记者团刚走进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该校党委书记温道军就迫不及待地指着一张照片,向记者们介绍起学校的“传奇毕业生”张世通。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4)

就业有门、升学有路、发展有前景、创业有优势,努力让每一位职教学子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航向。图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验操作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发展好职业教育对于全省的产业经济和人才结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如何让越来越多像张世通一样的职教学子找到人生出彩的航向,让社会摘掉对职业教育的“有色眼镜”,让职业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第一志愿”,我省进行了持续有效的探索与改革。

政策支持:就好业与升好学“两条腿”走路

“我正在备战专升本,希望明年能实现上本科的梦想。”刚刚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比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的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浩,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十分清晰的规划。然而,这个年仅20岁的小伙子也曾对人生十分迷茫。“初中时我学习成绩不好,和爸妈商量去读中职。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备战专升本,在职业教育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张浩说。

和张浩一样,宝丰县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李明月同样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福。初中时总感觉自己在班里格格不入的她,如今在中职学校担任班长,专业课学起来也更有劲儿了。

为了让职教学子升学有渠道,我省持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中职基础性地位、推动高职提质扩容、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完善职教高考制度,贯通中职到高职再到职业本科的升学渠道,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让职教学生的升学和成才通道越来越宽广。

“近年来,我省强化省市共建,支持河南科技职业大学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以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高校为主体,已带动11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新设职业本科专业点21个。”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任远告诉记者。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5)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搭建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最前沿的阵地

升学有渠道,就业也要有质量。为了有效改善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的发展短板,让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加抢手,我省深度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遴选认定25个省级示范性校企合作项目和13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全面落实“金融 财政 土地 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在项目审批、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用地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公用的“五共一体”双元育人新模式;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运营和“一体化”运作校企共建现代化产业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政、行、企、校”一体,“产、学、研、用”集团化发展体系;宝丰县职教中心“理论 实践”“校园 产业”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均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就业、就好业的比例逐年攀升,实现了让职教学子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的目标。

如今,在国家和我省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下,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已基本实现就好业与升好学“两条腿”走路的目标,让职教学子就业有门、升学有路、发展有前景、创业有优势,有效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期待。

特色发展:“一校一品”,助力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职业院校571所,其中中职学校440所、高职院校99所、职业本科学校1所、技师学院31所,在校生共289.39万人,其中中职(含技师学院)150.72万人、高职137.79万人、职教本科8764人,中高职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如何将规模第一转变为“质、量双第一”?我省在办职业院校时,避免“大而全”、做强“精而专”,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专业群,进一步凸显优势、形成拳头,力争办出一批特色突出的职业院校,办出1—2所世界顶尖的职业院校。

2021年11月,省委、省政府与教育部举行省部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省职教高地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和工作清单。各地、各学校印发了职教高地建设“一地一策”“一校一品”实施方案,21个省直单位积极制订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我省职业教育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一批批特色鲜明的职教学校迅速成长起来。

“近年来,学校立足电力办学优势,重点打造智能电网、绿色发电技术两个龙头专业群,推动自动化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专业群互为支撑、跨界融合、集群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建华告诉记者,“即便是在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22年,我们的学生也完全不愁就业。我们是五大发电集团、两大核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等200余家能源电力行业企业的校园招聘首选目标院校,吸纳录用了60%以上的毕业生,行业聚集度80%以上。”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6)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校内鲲鹏山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基地进行智能监测

在河南,和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一样,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职业院校还有很多:因军工而建、靠军工而强、凭军工而特的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军队和军工系统培养输送了3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全省军工企业1/4以上技术技能骨干是该校的毕业生;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20余万名技能人才活跃在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治黄水利人才自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5464公里每一公里都坚守有该校学子,被誉为黄河流域水利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和“黄河技干摇篮”;作为我省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典范,宝丰县中等专业学校立足当地文化特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造技艺和宝丰魔术等分门别类安排在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推动宝丰县“非遗”后备人才的培养……

“精而专”的职教发展模式产出了更多实用型人才、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满足了企业需求,真正让多方受益。“我们公司近年来招聘新员工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了,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个例外,这里的学生专业能力很强,而且工作特别务实,我们每年校园招聘的第一站都会来这里。”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曹培军告诉记者,“现在公司85%以上的测量人员是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

守护国家电网、水网,建造大国重器,传承“非遗”文化……我省职业教育立足实用性特色,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强调开放性特色,鼓励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多元办学;深耕专业性特色,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一校一品”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着职教力量。

服务发展:发挥职业教育独特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充电赋能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柔性铸造设备自动化系统研制”项目,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近3年销售额达2.95亿元;河南最美大学生、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程兆东曾带领团队参与范县彭楼闸的BIM设计、郑州市贾鲁河道整治等工程,全年营业额突破6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个……

办好职业教育,最终是为了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我省充分发挥文化特色和职业教育优势,从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开放办学承担国际责任等方面持续努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十分凸显。

近年来,我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先后与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项目47个。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赞比亚大禹学院作为我省高职教育走出国门创办的第一所海外分校,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认可。赞比亚前总统埃德加·伦古曾对大禹学院办学给予高度评价:“中国职业院校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赞比亚未来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技能的工程人才。”国家水利部人事司司长侯京民赴大禹学院调研指导时表示:“大禹学院的办学模式是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探索,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人才培养新路径。”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7)

宝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把“非遗”项目汝瓷烧造技艺课程安排在日常教学和活动中,培养后备人才

“学校凭借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的‘金刚钻’,揽下了多项国际水电项目‘瓷器活’,先后承担了苏丹、孟加拉国、津巴布韦等国多个水电站水工模型试验项目,均顺利通过外方验收,为我国职业教育开放办学蹚出了经验、打响了名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对外联络与合作处处长李纪宾说。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多年来,我省加快推进职教高地建设,已实现了全省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多元办学、由单打独斗向产教深度融合的重大转变。

据了解,未来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将坚持类型教育基本定位,紧紧抓住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机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国家“双高计划”和省级“双高工程”,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持续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动职业院校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助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教育部:切实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

本报讯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在师范生培养共性要求基础上,切实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为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造就一批“四有”好老师。

《通知》要求,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强化“优师计划”师范生对国情、省情和乡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建强乡村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返乡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优秀乡村教师等的榜样引领,帮助“优师计划”师范生坚定从教初心,到欠发达地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通知》强调,锻造传道授业解惑过硬本领。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设置乡土教育专题课程,强化学科(领域)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跨学科(领域)教学能力培养,根据定向地区需要,加强一专多能师范生培养。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信守履约任教承诺。聚焦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重点提升“优师计划”师范生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通过“双师”教学等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强化“优师计划”师范生从教的适应力。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基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方法,结合从教所需制订学习计划,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实行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注重开发优质教育实践资源,丰富教育实践形式。

《通知》指出,优化过程管理激发学习动能。加强个性化指导,实施学业质量常态监测,建立“优师计划”师范生成长发展电子档案,加强个性化学业帮扶指导,实施朋辈导学等学业互助与辅导制度,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创新激励机制,鼓励高校面向“优师计划”师范生开设高阶性、有挑战度的荣誉课程,设置教学研究课题,举办教学技能竞赛,遴选优秀“优师计划”师范生参与合作培养项目,赴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等。鼓励高校积极选树优秀“优师计划”师范生典型,鼓励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等予以奖励。

《通知》还指出,深化协同机制支持终身发展。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培养供需对接,整合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资源,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鼓励师范院校与其他教学、科研、科普单位、产业园区等协同合作,按需培养教师人才。校地协同建立毕业生职后发展档案,跟踪支持“优师计划”毕业生专业发展。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8)

■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广大教师思想境界,淅川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越发坚定

■ 暑期培训、研磨课……“京宛合作”为淅川教师带来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

■ 教育优先发展、重奖教育功臣……尊师重教在渠首大地蔚然成风

淅川:打造渠首大地一流教师队伍

□ 本报记者 王丙双 通讯员 周永晓/文图

国庆节前夕,位于淅川县的南阳信息工程学校的校园里热闹非凡,一场精彩的师德报告会正在这里举行。报告会现场,5名淅川县师德报告团成员依次登台,他们用饱满的激情讲述着自己的育人故事。现场观众以阵阵热烈掌声,向每一位师德模范表达敬意。

近年来,淅川县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提高教师待遇,培育出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为淅川县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9)

让广大教师在精神上得嘉奖、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

狠抓师德,坚定教师理想信念

“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看到他们对我的无限留恋目光,我要留下来的信念越发坚定!”今年淅川县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淅川县九重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胡新慧作为师德标兵代表,发言内容令人动容。

胡新慧是淅川县招聘的第一批特岗教师。来到淅川县后,她便把根扎在了这里。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

“参加工作13年,我已送走10届毕业生600多人。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年’张晓茹,就是我的学生,今年考入了河南大学!”提及自己的学生,胡新慧满脸自豪。

“淅川教育这些年蒸蒸日上,取得的一个个优异成绩,离不开胡新慧这群潜心育人的老师。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默默耕耘,淅川教育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支撑。”淅川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辉说。

“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为了成立德育中心,我们单列10个专职人员编制组建成工作专班。我们不断探索区域德育工作模式,在提升淅川教师思想境界的同时,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淅川县教体局副局长、德育中心主任全宏伟说。

淅川县大石桥乡孙台小学校长方兴华,从教40年,辗转5所偏远小学,却始终没有离开大山。在方兴华的劝说下,他的儿子方书典放弃了省外的高薪工作,接过了淅川山区教育的接力棒。2019年,方兴华、方书典父子一起被评为“出彩河南人”2019最美教师;淅川县寺湾镇中心学校校长白松涛,为推动德育工程落到实处,骑着自行车跑遍全镇,为23所学校和教学点逐一定规划、做指导,成就了寺湾“一校一品”的德育名片……

榜样的力量,推动着一大批优秀淅川教师勤学善思、不辞辛劳,用真情和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和坦诚开启学生的心锁,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给学生,成为三尺讲台上一本学生百读不厌、书香四溢的“大书”。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0)

堂之上,学无止境

强化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在淅川县九重镇渠首朝阳小学校长井云鹏的心里,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安海霞,是一座引领他不断向前的“灯塔”。

“安校长是一位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校长,她独特的领导艺术与超高的理论水平、超前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快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速度。”井云鹏说,这几年,学校与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得到了快速提升。

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与淅川县教体局签订《两地教育对口协作框架协议》。《协议》规定,从2014年起,双方分别遴选20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培训、学生交流互动等方面促进两地教育深度交流,助力淅川教育的全方位提升。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每年会选派近30位优秀教育工作者或教育专家,定期来淅川县开办教育管理干部和校长培训班。淅川县和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每年也会互派10余位教育干部,进行时长不低于6个月的异地挂职锻炼学习,这有效提高了淅川县教育人的管理水平。”淅川县教体局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副局长张国钦说,每年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还会选派50名优秀教师、20名优秀班主任定期到淅川县举办培训班,淅川县则每年选派100名淅川教师、班主任到北京免费学习培训,对口提升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

“2016年以来,淅川县累计组织培训教师43025人次、开展校长教师交流1081人次。走出去,到北京跟岗实习的校长、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请进来,北京等地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受邀来淅川县传经送宝,为淅川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淅川县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唐云芝说。

淅川县教体局还充分利用暑期这一“回头看”和“向前看”契机,引领教育集团学校的教师朝着专业化发展,搭建起“共进共赏舞台”, 加快实现了淅川县教育集团各校的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研究共融、教学常规共管等办学目标。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灯光 日光’‘汗水 泪水’的时代一去不返,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教研,提升自身素质,深入研究当下课堂提质增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向课堂要质量。”淅川县教体局副局长徐俊锋告诉记者。因此,淅川县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一课多研、一课多磨”教研活动,组织全县各学校以“导、学、练、展、评”模式为标准,进行备课、研课、磨课,最终形成每节课的课件、教案。

“‘一课一研,一课多磨’活动让老师们受益匪浅。教学‘通案’的示范性、实用性非常强,拓宽了我钻研教材、研读新课标的思路,也改变了我以往对教材的深度、梯度、广度研究不透的问题。”参加完今年的暑期联片教研活动,淅川县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第一集团物理教师李晓直言收获满满。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1)

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从未止步

尊师重教,在渠首大地蔚然成风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淅川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谈到淅川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的决心,李晓辉非常感动。

近年来,淅川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意见》《淅川县关于建立处级领导和县直单位一把手分包学校责任制的意见》《淅川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淅川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切实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淅川县委县政府把“为教育为教师办实事”列入年度工作考评体系,考评结果成了党政领导班子和相关工作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淅川各级各部门把落实“为教育为教师办实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淅川县每年都要确定为教育办几件大事实事,并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台账专班推进……

“近几年,淅川县还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入手,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谈到淅川县委县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李晓辉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近5年来,淅川县分别拿出了700万元、1200万元、1800万元、2500万元、2700万元,重奖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县通过特岗计划、公开招聘、绿色通道等多种途径,累计补充教师3236人,其中将近有70%分配到乡村和边远山区学校任教,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老龄化和缺编的问题;淅川县还着眼于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在现行标准基础上,为幼儿园、小学提高至5%,为初中、高中提高至8%。

“我们把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解决教师关切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比如给乡镇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补贴,从每人每月的原有基础上增加100元;给每月不低于600元/人标准的老师,发放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津贴;从2019年秋期起,寄宿制学校按每班每月高中6000元、初中1000元、每学年9个月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在医院开设教师优诊窗口,全县公交车辆教师免费乘坐,全县旅游景点对教师免费开放……”说起教师的多重利好,淅川县盛湾镇中心校校长姚鹏程赞不绝口。

近年来,淅川县明确规定,为依法给学校提供良好育人环境,未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进校检查,打扰正常教学秩序;拿出真金白银对教育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重奖教育功臣,让广大教师在精神上得嘉奖、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老师和学生。我们对教育工作重视程度再高都不为过、投入再多都不为过!接下来,淅川县将进一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营造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打造出一支渠首大地一流的教师队伍,为中原教育的出彩贡献淅川力量。”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2)

■ “双减”的河南行动·校园实践④

■ 从尝试和探索,逐渐走向深水区,同一班级作业“分层”慢慢成为常态

■ 精准分析学情,构建作业层级,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分层作业,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 本报记者 靳建辉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双减”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仅是“量”的减少,还要求“质”的提升。“双减”进行已一年有余,不少校长感慨,它的最大亮点在于“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储备和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尊重这一差异,设计分层次、有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分层作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进行练习,并留出充分的自由时间。这已经成为学校的广泛共识。

对于分层作业,各学校从一开始的尝试和探索,现在也逐渐走向了深水区,同一班级作业“分层”慢慢成为常态。谈及分层作业对学生的影响,河南省实验小学校长王献甫说:“学生完成与能力相匹配的作业,更有利于获得成就感,再配合一些踮起脚可以够到的内容,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3)

优化管理,维护好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学习过程可以获得的高级奖励,维护好这份成就感和探索的欲望,是保持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怎么维护好这份成就感呢?

在信阳市羊山新区第三小学校长程萌看来,“双减”时代,学校于归零和重塑中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要想维护好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就需要建立科学的作业管理体系,实现作业管理增效。

为此,信阳市羊山新区第三小学全面落实校内“作业公示制度”,各班由班主任牵头负责控制整个班级的作业总量,教师尝试定制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以该校的数学学科为例,有错题本、思维导图、数学小论文、专项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走向实践,从具象走向抽象,进行深度学习。对于完成作业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点对点学习援助。

记者从河南省实验小学了解到,为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学校强调以项目式、体验式的多元作业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与评价。

学校教学部门制定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总量调控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做到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40分钟,合理布置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鉴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同时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后服务期间完成作业。

“为加强作业管理力度,我们制定了《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学生作业及批改规范细则》《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作业检查细则》等,对学生作业的留、批、查都做了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以规范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作业管理。”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校长蔡瑞昌说。学校严把作业量,每天课外作业量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备课组统一布置。对学生的周末作业,学校提出“零存整取,查漏补缺,基于学情,集于教研,统一行动,违规必究”的要求,以分层作业、活动作业、趣味作业为主,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和自我管理。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4)

分层作业设计,关乎学生发展,牵动着每一位老师的心

重于设计,让作业内容实现“精确打击”

对比向全班布置统一的作业,分层布置作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准确分层,全方位帮助学生。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体现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从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的分层两方面考虑。“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作业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做到基于个性差异的平等。”许昌市古槐街小学校长刘夏对作业设计思考良多。

基于这一点,许昌市古槐街小学以年级组为教研团队,推进大单元、大问题、大视野作业设计理念,变传统“狂轰滥炸型”作业为“精确打击型”作业,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从作业检查走向作业监控。

学校精准分析学情,以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探究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构建作业层级,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既发挥作业巩固所学的必备作用,又重视作业对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及全面发展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像许昌市古槐街小学一样,各学校在分层作业设计上都各有特色和亮点。如焦作市实验小学各学科教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有创意、更多元、更有趣的作业。

还有,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建立了周三“个性作业超市”,共设计五大类百余项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将作业设计与实施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考核指标,纳入学科教研内容。三门峡市外国语中学围绕课下“会学”这一主题,各学科组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统一商定本周作业内容与形式,打造出“必做 选做”的“自助餐”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

老师下题海,学生泛轻舟。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具有研究性思维,从学生基础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5)

课后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精于实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小作业里大有文章。‘双减’实施后,我们学校开启了作业建设年,引领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提升自己作业设计能力的同时,不断钻研实施途径,真正让学生站在学校教育的正中央。”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校长刘红说。

据了解,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积极进行“黑板改革”,在黑板上列出作业超市,由原来的“作业我完成”变为“作业我来选”,3个学科的作业同时出现在黑板上,避免了不同学科互不沟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

学校的不同学生选做不同作业,再由教师分层指导,达到学科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个性化评价的目的。同时,学校把原来每周四“无书面作业日”变为每周四“书包不回家”。良好的学习氛围,分层的作业辅导,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教研组集思广益自主设计了《香山作业本》,将基础知识、重难点梳理成本,由学校统一印制发给学生,可谓“一本在手,基础无忧”。

除此以外,记者还了解到,为了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许多学校的科任老师还设置了探索实践性作业,如科学手抄报、模型制作等。同时,老师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分层辅导和作业面批面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例如,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各年级组编写了适合本年级的《香山实践作业本》,从题库里面挑选合适的实践作业单,老师和孩子一起玩24点游戏,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等,让作业与生活实践相关联。信阳市羊山新区第三小学的“采摘节系列”项目化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校园里科学实践、观察研究,体验劳动实践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这些实践作业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升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为使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一些学校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作业盲盒”“作业大转盘”等形式,让批改后的作业在班级内流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利用作业评价结果改进教学,采取班级整体反馈、重点问题讲解、难点知识突破、学生个别辅导、典型题目训练等针对性措施,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如今,分层次布置作业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也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而正是这些改变,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本文图片为本报资料)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6)

编者按:

9月6日,“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在河南广播电视台隆重举行,10位教师获“最美教师”荣誉称号,2位教师获“最美教师”特别奖。舞台的荣耀,背后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为更全面地展现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子的新时代教师最美风采,自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带您走近这些“最美教师”,一起感受他们的美。

■ “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王清香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7)

组委会授予王清香的颁奖辞:赤诚的情,温暖学生成长;明亮的心,氤氲教育芬芳。用心用爱,你让“香妈妈”成为学生的心灵印记;用情用智,你让迷途的青春也能如鲜花般怒放。你是“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王清香。

胸怀真心,让师爱香远益清

□ 本报记者 庞珂/文图

“最美教师发布仪式录制结束之后,我们在连夜赶回新乡的路上,得知‘新乡师德先进群体’被新乡市评为年度教师。这些荣誉的分量太重了,我真的觉得自己没做什么特别的……”9月14日,记者来到获嘉县第一中学,在教学楼的连廊里,王清香谈起几天前的双重“表彰”时,神态语气里的激动和诧异还有余存。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8)

王清香与学生在一起总是那样的幸福

河南省师德标兵、“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新乡师德先进群体”成员、新乡市年度教师……这么多重磅荣誉和称号都落在了王清香的身上,但她反而更加谦逊诚恳——“没干啥大事儿,咱就是拿心待学生,你用真心付出,也会收获真心”。

管班级,她有法宝

秋季新学期开学,王清香接手了一个新班。还不到两个月,班级的综合测评分数排名就从倒数排到了正数。

“中途接班,一般不太好带,而且孩子们到了高三,会有比较大的压力,这个时候成为他们的班主任,是需要讲究技巧的。”王清香说,她接手新班有“法宝”。

“我从学弟那里打探到消息,听说王老师要新接手一个毕业班。开学当天王老师肯定事儿很多,很忙,我就这天回到学校,想来帮帮王老师。”王清香的学生,今年刚刚考入河南师范大学的徐士倡说。他曾是班上为王老师排忧解难、协助管理的“三大军师”之一,“上一届里的班干部到老师带的新一届学生班里,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并完成一项交接仪式,这是王老师的带班传统”。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19)

一大早,王清香来到操场,与学生一起出早操

所谓的交接仪式,其实就是一个民主选拔班干部的过程,但是这个程序,必须由上一届的班干部来主持。“这是想看看自己带出来的班干部能力到底过不过关,能不能把控全场。”王清香说,很多学生不自信,心里顾虑比较多,竞选中有时候会出现冷场。曾经的“军师”要通过自身经历做动员演讲,既能让老生和新生充分交流,也能让新生更快、更真切地了解自己的带班风格。

正班长、副班长、体育班长、学习委员、值周班长……经过动员、竞选演讲和共同投票,高三(2)班的新一届班委很快完成了调整。在职位设定上,能够实现学生自治的,王清香就让学生施行自我管理。

接着,该定规矩了。王清香告诉记者,她喜欢听学生的想法,尤其是一起商量过后定下来的制度,学生最乐意遵守,违反约定时接受惩罚也都心服口服。但有一条规则,王清香很重视——“别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20)

王清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有一张简单的办公桌。她说,自己要尽可能离学生近一些

此外,在王清香的班上,所有“稍微用力就能上去,但不加关注就会掉下来”的“临界生”都会在她的安排下与科任老师进行结对,重点呵护;在数学教学中,她也会筛选多种解法,针对班级整体偏弱的情况,把难题简单化……

原来,以学生视角看待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每个学生就是她的终极法宝。

疗学生,她用真心

在获嘉县第一中学,记者采访到的每个人口中都有一个关于王清香将迷途青春带回正轨的“传奇”故事。

与王清香同属一个教研组的年轻数学教师徐聪,给记者讲了这个故事:几年前,她任课的班级里有一对男生女生互生情愫,但班主任用尽所有办法最后还是没能让两人放下,就请来了王清香帮忙解决。她先是找男生谈,演了一出将计就计——建议男生与女生直接定下婚约。

“男生慌了,没想到王老师会这么直接。接着,王老师通过‘数学学习,不断深入,同一问题总会有更优解’这么一个道理,让男生认识到人生尚有广阔天地,不应拘泥于眼下的选择。随后,她请女生来谈,把男生的想法说给了女生,并同样建议她面向未来,给自己创造更多选择。”徐聪说。自此两人再未过多接触,并且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王老师用逆向思维解决早恋的这一案例在班主任中广为流传。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21)

教研中,王清香持续关注的总是学生的学习反馈

在王清香一手带出来的年轻班主任范传玉看来,王老师的故事还有更“奇”的。前几年,班上的一个女生经常出现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用美工刀自残。等到老师和家长发现时,这个女生的胳膊和脖子上加起来有100多道刀疤。家长带领她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抑郁症,但经过长时间的专业治疗依然没有效果,学习进度也严重落下。

“王老师就跟这个女生单独谈,从她成长过程中找‘病因’。好一番功夫过后,王老师发现症结在女生的母亲——年幼时几次被母亲冤枉的经历在女生心中种下了深深的心结,这样的心结在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越扎越深。”范传玉分析道,“王老师找到问题根源,就让女孩的母亲当着她的面为自己曾经的错误道歉,这才真正揭开心结。随后,王老师对女生也多加照顾和关心,最后这名女生不仅身体恢复了,高考也超水平发挥!”

…………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22)

为节省时间,王清香总是与学生一起在餐厅就餐

王清香说:“不少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我们放弃了,那这个家的希望可能就没了。我一直相信,你对学生好,用真心对待他们,他们都不傻,是一定能够感受到的。在未发生转变之前,必须要一次又一次地对他们保持信任。”

原来,以真心育爱,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爱才是她的育人秘诀。

撑起家,她只硬扛

1994年,王清香与同为学校教师的李树奎结了婚。

“我俩是自谈走到一起的。当时,他是学校最年轻的中层,年轻有为,长得特别帅气。”谈起与丈夫曾经的过往,仿佛这一切幸福美好还都在眼前。

李树奎教化学,王清香教数学,两人每天都能见面,日子没什么波澜但是也算幸福。一年后,两人有了一个女儿。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23)

学生压力大,王清香就在饭后与学生一起做解压游戏

美好生活的平静是在1998年冬天被打破的。那年冬天,李树奎突然间开始了咳嗽,刚开始没在意的夫妻俩以为这是劳累过度,但病情越来越严重,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为细菌感染的肺炎。

说是肺炎,但从县里到省里的医院,各种各样的检查做了不少,怎么也找不准究竟是哪种病菌引发的肺炎,药不对症,李树奎只能没日没夜地咳嗽。

“刚开始吃西药,到后来吃中药。我就只能白天上课,晚上骑自行车十几里路去取药,回来熬药。路上漆黑,我也不怕。一心想着能把病治好……”王清香说。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2004年,李树奎没能抵得住病痛的折磨走了。丈夫走了,留下的是10多万元的债务和教书育人的遗愿。

丈夫走后,王清香很快就回到学校。“当时带的是高三,已经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不能再影响学生了。学生也都很懂事,带给我很多感动,开导我,逗我开心。”王清香说,“现在想起来,其实当时能每天见面好几年,若换算成每周只能见一面的异地夫妻,我们也算是过了好几十年。”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24)

厚厚的一本留言册,写的满满都是学生对王清香的真情告白

实际上,丈夫去世后的王清香,日子并不好过。与丈夫结婚后,一直在学校职工家属楼里住,但学校要拆迁,她和年幼的女儿也就没了住所。到新校区以后,她先是在学校另一个稍小的一个校区的办公楼里住,后又搬到了大校区的教学区的办公室里住,随后又搬进学生宿舍住。生活上,她十多年没有添置过新衣服,吃穿用度上也都一切从简。就这样,2016年,王清香终于一点一点还完了10多万元的债务。

“生活中是有很多艰难的时候,但想到教学,想到自己正在继续丈夫生前的事业,我就不能放弃。我也不能让学生看到他们的老师被困难击垮,要给学生做出一个好榜样。”王清香说。

从教30多年,喝过王清香煮的小米粥、“享受”过她专门煮药待遇的学生不计其数。如同那些喝过的粥、药一样,除了王清香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满怀真心,她本身的励志故事也在无形中激励鼓舞着学生,教会他们与命运抗争,硬扛过生活中的坎儿。甚至,她已经成了历届学生心中的精神符号——人生应如王老师一般做一朵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幽幽绽放,香远益清。

● 最美印象

她,来自他们

记者还记得采访前一周的震撼一幕——在“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的尾声,作为获奖老师的王清香最后一个出场。与她一同出现在舞台上的还有“新乡师德先进群体”的其他11位成员。最美教师的奖杯在这11位老师手中依次传递,最后,传到了王清香的手里。2013年,王清香就已获评河南省师德标兵这一全省师德领域最高荣誉。但这次成为最美教师,却更加意义非凡——因为这让“最美”成了“新乡师德先进群体”共同的标志。

王清香是土生土长的新乡人,她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学习,在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又扎根这里。从求学到执教,她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而这片土地自有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基因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通过采访,记者也知道了她为什么能够成为“最美”。因为,她来自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身上都带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共同特质,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大先生”。

在王清香清澈的眼睛里,记者不仅看到了她的足迹,也看到了“新乡师德先进群体”的身影,更看到了河南百万教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的坚定决心。想到这些,记者眼前身材瘦小的王清香,形象瞬间高大了起来。

致敬王清香老师!

致敬“新乡师德先进群体”!

致敬天下所有的好老师、大先生!

祝福祖国!

以国之名!缅怀英烈!

《消失的孩子》:别让自以为是的爱把孩子越推越远

中国教育报5月7日(教育时报10月7日)(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