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的作文题都会上一次热搜倘若古代科举时,也可以发微博,估计古人也会大书特书一番,只不过段子怕是要换成诗词歌赋罢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白发朱颜留不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白发朱颜留不住(惟愿朱衣暗点头)

白发朱颜留不住

每年高考的作文题都会上一次热搜。倘若古代科举时,也可以发微博,估计古人也会大书特书一番,只不过段子怕是要换成诗词歌赋罢了。

但凡考生都会祈祷:自己文章异样精彩,老师批卷高看几分。

《儒林外史》中第三回,就是描写了这样一个审阅卷宗的精彩场面。

只见周学道坐在堂上,看到形形色色的考生纷纷进来,或是衣衫褴褛,或是獐头鼠目。最后一个进来的人,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顶一破毡帽穿着麻布衫的便是54岁的范进。自20岁考取童生之后,已考了20多次。

范进第一个交卷,周学道见闲下无事,就略看了一看,很不满意,弃置一旁不看了。内心的活动便是,难怪屡考不中,这幅模样交的卷还能好得了?

过了一会儿还不见有人交卷,就想,何不再看一遍,可怜他一下。第二遍觉得有些意思了。

这时又半道杀出个程咬金,一个名叫魏好古的童生想让考官面试他的诗词歌赋。周学道怒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叉了出去。

此时,周学道决定再看一眼范进的文章。这是第三次看卷。只闻他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于是,圈作第一。

只可惜,世上的好文章并不是篇篇如此幸运,一定能得到阅卷者的垂青。特别是主观题的考试更是内里大有乾坤。

难怪,现代的考生考前都不嫌迷信地拜锦鲤,发“逢考必过”的祈福表情包。还有妈妈穿着旗袍,寓意“旗开得胜”。

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也记载了一个奇妙的故事:

据说北宋时期,欧阳修做主考官时,每当科举考试后,阅读考生的卷子时,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座位后边站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时时点头。凡是他点了点头的卷子,必定合格。欧阳修原以为是侍从,不料一抬头这朱衣人就不见了。

不管是不是穿凿附会,这个故事传开之后,考生无不祝愿自己“朱衣点头“。

今世之锦鲤不过是昨日之朱衣。祈愿逢考必过,不过是心里有个寄托。

明代徐谓诗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只是这“朱衣”根据不同考试不同级别,也表现不一样。

比如殿试选状元,更加要看运气了。

《康熙会稽县志》就记载了一个“煮熟的鸭子飞了“的状元故事。

会稽县的陶大临和山阴县的诸大绶同在丙辰年(1556年)参加殿试。文章大家都写得不错。而且会试成绩,陶大临还略高些。嘉靖帝只扫了二人两眼,便说了一句“大临不如大绶”,便一语定乾坤了。

这到底是为何如此呢?原来大临“貌不胜衣”,而大绶“状貌修伟”。可见,嘉靖帝也是外貌协会的。只因为大绶相貌英伟,雀屏中选,成了状元。

听起来超级不公平。

不过想想我们初次见到一个人,他的外表、衣服、声音和动作不正是我们评估和看待他的方式吗?这就和周学道先开始见了范进就不喜欢他是一个道理。如果不是周学道再三看他的文章,明了他的文章的深意。恐怕范进又要再次落榜。

无论是文章还是印象,判断的标准都是非常主观的。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标准完全受制于判断者的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

特别是在审美观如此多元化的今天,要求大家整齐划一地认定某一人为唯一优秀之人是不公平的。把状元当作优秀的一个代表,减少群体中对“第一”或是“唯一”的偏好,才是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