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有的鸟丧失了勇气; 因为夜莺向玫瑰乞爱; 鹦鹉祈求美丽锁在笼中; 松鸡(鹧鸪)在山中不能没有家; 苍鹭不能没有沼泽; 猫头鹰不能没有废墟。终于,都冒险出发了......


珍珠泉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很多(动物园里看不到的这里都有)(1)


博尔赫斯有一本奇书,一直想看却很难找到。海峡对岸倒是有,资深的志文出版社在1979年出版过。志文出版社有一套“新潮文库”,这一系列文库大多是关于国内外重要哲学思想的著作,蕴含着人生必须的智慧,水准颇高,《想像的动物》就是其中一本,书封面上有“新潮文库202”字样,近日有幸读到这本,实在欢喜得很。

1955年,56岁的博尔赫斯几近失明,却被任命为阿根廷图书馆馆长,在书的海洋里,他感受到天堂般的幸福感:“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也正是此时,他趁天时地利之便,编了这本《想像的动物》,将82本书上的怪物全部聚集在一起,1957年第一次出版。十年后又出了增订版,扩充到117种动物,故而这本书就有了两次版序。序言中,博尔赫斯将自己比做第一次进动物园的孩子,那种触目惊心,那种神秘感非常难忘。

有人说,这就是一本魔典,提供了高级的私房怪宠,总有一款是你喜爱的。


珍珠泉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很多(动物园里看不到的这里都有)(2)

博尔赫斯


《想像的动物》:一个神奇而多样的世界

“《想像的动物》The Book of Imaginary Beings 波赫士著 杨耐冬译”,这是封面所能摄取的信息, “波赫士”就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杨耐冬喜欢把他老人家译成波赫士,读起来也没什么违和感。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博尔赫斯还健在,他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是近代文坛的奇人,他不仅写诗,也擅于写小说,无论在风格与内容方面,都极富于变化,别具一格。

你或许曾被他的诗打动,而且知道他说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你肯定还知道那“老虎的金黄”,以及《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寂寥,还有“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孤月的悲凉,但《想像的动物》可能不曾见过。

珍珠泉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很多(动物园里看不到的这里都有)(3)

想像的动物之一:蝾螈


这应该算是一本奇书,书很薄,不过200页而已,但博尔赫斯却以独具灵性美感的文笔,写了一百多个最具奇幻的动物,这些动物不是博尔赫斯独创,大多是西方传说中的各种动物传奇,从中世纪古典的到现代,有但丁《神曲》地狱篇里的妖怪,有荷马史诗中走下神坛的人物,也有卡夫卡、爱伦坡、刘伊斯想像出来的动物。三条腿的驴,六条腿的羚羊,九头蛇,顺手拈来。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中国的神奇动物:龙、凤凰、狐狸,还提到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庄子、孔子,难怪人人都说他有中国情结。这些关于中国的动物的故事,对于我们耳熟能详。这么多的亦真亦幻的想像出来的动物,读起来脑洞大开,或许是博尔赫斯他老人家自娱自乐的产物,但他治学之严谨实在令人佩服。

本书想像的西方动物篇篇注明出处,如同每个动物都有其父母家人一般,有源而循有据可查。然而涉及到中国的动物时候,注释相对简单,或许我国书籍索引本来就无章可考,因而只注明书名,何卷册,何篇节页都不提及。

终博尔赫斯一生,他最终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标准的高雅宅男沉浸在书的海洋里,照样可以了解大洋彼岸的中国大地发生的故事和传说。


珍珠泉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很多(动物园里看不到的这里都有)(4)

博尔赫斯


想像的动物:想像既魔幻又有趣,还带着隐喻和象征

博尔赫斯精心筛选出来的想像的动物,用其美妙的语言写出来,既有其魔幻色彩,又可爱有趣得很,而且还带着隐喻和象征。比如卡夫卡的《最亲爱的父亲》中那只大尾巴的动物,就是象征父子之间的疏离感,狮身人面像则是斯芬格斯恋母情结的悲剧象征。想像出来的动物是人类恐惧的发泄,承载着人们内心的道德和敬畏。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世界,现实的动物是有限的,然而想像的动物却是无穷的,例举一二。

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

博尔赫斯找到了中国的龙与西方的龙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也突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形象上中国的龙比西方的龙具体很多,其象征意义完全不同:中国的龙象征吉祥智慧,是帝王的标志,而西方的龙则象征凶恶,是取笑对象。博尔赫斯想必是很喜欢中文化的,在此他将中国易经阴阳属性,两极和谐交互,提到中国人的开天辟地之说。

珍珠泉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很多(动物园里看不到的这里都有)(5)

中国龙剪纸


博尔赫斯说,中国人的龙是中国四种具有奇异魔力的动物之一,其他三种是犀牛、凤凰和乌龟。通过一个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讲述中国的神话,感觉完全不一样。不得不感佩于他老人家的博学广识,引用精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此处用典,提到老子、庄子、孔子,还提到易经,司马迁的《史记》,紧接着还很巧妙地讲述了“画龙点睛”的故事,三言两语,写得精彩。

六世纪时(中国梁武帝时),张僧繇受命于安东盐寺墙上画四条龙。观看者抱怨 未画眼睛,张僧繇懊恼地提起画笔,为两条蜷曲的龙添上眼睛。而后,空中雷电交加,墙壁裂开,两条点睛的龙腾空而去,另外两条没有眼睛的龙则仍留原处。

他还知道,中国的龙有角、有爪、有鳞,并且背上有锯齿形的刺骨。通常嘴里有颗珍珠,如果取走龙珠,龙则被驯服。莎士比亚也说:“有时我们看到龙形的云层。”可见中国元素无处不在。


珍珠泉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很多(动物园里看不到的这里都有)(6)


墨水瓶猴子

这种动物,通常产于北方,约四五寸长;眼睛鲜红,毛黑而亮且松软如枕头。它的著名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特异本能——嗜吃墨汁。

当有人坐下来写作时,这种猴子便交腿而至,前肢二掌叠放在一起,在附近等候着,直到写作的人工作完完毕,而后,它饮尽剩下的墨汁,之后,又静静地蹲回原处,非常自得。

语出王台海(十八世纪中国旅行家,1791年)这样的文字读来,深深地迷醉。

多方查阅才知,墨水瓶猴子是中国文人至雅之宠。

珍珠泉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很多(动物园里看不到的这里都有)(7)

想像的动物:灵性美感的文字美上天际

书中描写动物,极具趣味性,而且文笔优美,这知识本身还是颇有些深奥之气。故而在丰富学识的同时,还可以增长我们的灵性。像在“知识树上的不朽鸟西牟”那一篇里有这样具有灵性美感的句子:

......这远古的鸟王西牟,抛下一片美丽的羽毛在中国某地,别的鸟知道了这件事,立即一片骚乱,决定去寻找西牟。他们知道这鸟王的名字叫“三十只鸟”; 他们知道这鸟王的堡垒在围绕地球不的万山之山中,这山叫卡福。 开始有的鸟丧失了勇气; 因为夜莺向玫瑰乞爱; 鹦鹉祈求美丽锁在笼中; 松鸡(鹧鸪)在山中不能没有家; 苍鹭不能没有沼泽; 猫头鹰不能没有废墟。终于,都冒险出发了......他们受尽了磨难,最后只有三十只抵达了西牟大峰。 毕竟,抵达的看到了鸟王; 他们最后才明白,他们自己就是西牟,西牟就是是他们每个个体,也是他们整体。

这样的文字读上百遍也不厌倦。 西牟指的是一种高超的神性美感,是我们用一生去追随,去朝圣的美,不管是付出多少代价都值得的。这是古代的伊朗传奇,落点却是在中国,西牟其实是一种精神,具象化的话,它类似沙巴皇后随从的样子:橘黄色羽毛,金属光泽鳞片,人脸,四翼,鹰爪,凤尾。

这样组合亦有其象征意义,正如博尔赫斯所说,想像的动物是真实动物各部肢体的任意组合,排列重组,无穷无尽,但也不乏其合理性。

珍珠泉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很多(动物园里看不到的这里都有)(8)

书中插图


结语


培根说:“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趣味,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文雅,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能力。”

这是一本兼具了趣味性,又不失文雅的书,在阅读时趣味盎然的同时还有获取知识,人类的想像力孕育在时空中所幻化出的怪异生物,构成了书的全貌,但却远远不止于这些想像的动物本身,其身后的寓义和哲理性,以及神秘性远远超出动物本身。

但是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图文并茂,所有的动物描述得精当细致,却只能让读者自己再次想像,或许这也是乐趣之一。读完本书后,再去读世界名著,必能感悟更深。

(共勉,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