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假條新专辑上线了,并将与12月13日做首专演出演出主题,写了个“专辑首发汇报演出”,“汇报”虽然是个戏用,但也包含了一份期待,那就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虚无主义的有病呻吟)

假假條新专辑上线了,并将与12月13日做首专演出。演出主题,写了个“专辑首发汇报演出”,“汇报”虽然是个戏用,但也包含了一份期待,那就是——

假假條,这支乐队的首张专辑《時代在召喚》被虾米音乐编辑部评为 2016 年度唱片榜首,如今,虾米传闻要说再见了,假假條也出了第二张专辑,还会引发一番轰动吗?

关于音乐风格,在专辑介绍里写入了大小不一的元素:泥漿金屬、噪音嗩吶、無調性、爵士標準曲、拉丁律動、垃圾搖滾、道教音樂、政客演講、長混響的人聲……在这里面,也许泥浆金属和唢呐是相对的主角,展现了假假條在音乐层面的更进一步。而“政客演讲”之类,可能是佐料,却也更可能是中心思想。就像真正概括起两张专辑内容的,还是要靠两个专辑名。

《时代在召唤》,一句新口号,讲的是历史。

《法利勝神經》,一项老技能,讲的是现实。

从对历史碎片的戏说,到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调侃,假假條的表达方向没有变,审美方向也纷乱之中按部就班,但第一张专辑的轰动,触达的受众面更广泛,第二张专辑继续砸向那一池死水,但不一定再有那种波澜。假假條仍然是独一无二的,但更多是小众的狂欢,和个人自我表达的满足。

有 病 呻 吟

继首专翻唱罗大佑的《爱人同志》之后,本张专辑又翻唱了崔健的《飞了》。

这两首歌在二人的作品库当中,都不属于最负盛名的,也不属于最冷门的。今年崔健在直播演唱会中的开场曲就是《飞了》。从内容上看,都不属于一定会被404的,也绝非言之无物。

选这样的歌,一方面可以表现出刘与操作为95后对老前辈们的熟悉,另一方面,也多少有同道中人的意思。

“批判”之于摇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随着批判的退潮,“崔健给中国摇滚开了个坏头”之类的说法开始蔓延,是否“批判”,很容易被简单划分为“摇滚只是音乐”和“摇滚只是精神”两个极端。年轻人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了,好乐手越来越多了,好的表达者却不见得会更多。假假條这样可以二者兼具的乐队实属难得。

但假假條成不了崔健或罗大佑。

除了音乐上的通俗度,假假條的表达,客观上少了一份足够份量的时代背景。

崔罗的时代,都恰逢时代变革,都需要一个破天荒的声音,这个声音也能真正引起轰动,引发共鸣。他们的批判是实实在在的言之有物,并随着音乐的流传,留下了同时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作品。

我们当然见过同样能引发时代共鸣的声音,最近的比如万能青年旅店和草东没有派对,依然唱出了时代之声,但没有那份厚重,也没有那份妇孺皆知的影响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流传。

而《时代在召唤》所寄存的第一项集体记忆,是小学生广播体操。《法利勝神經》的标的,来自鲁迅文集。

虽然不是崔罗时代那样切肤的苦大仇深,但能让同代人感觉到精准的如坐针毡,因为历史总在现实中轮回,“精神胜利法”依旧值得一提,这绝对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病呻吟”。

甚至在表达上也必须是“有病”的。

满 口 黑 话

赋比兴是融入民族血液的修辞艺术,春秋笔法是展现阴阳怪气的传统技能,表达者们都熟稔此道,但最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不是这些通俗易懂的简易加密,而是需要一层层剥开接头暗号的“黑话”。表达的美感?不需要的,只用弯弯绕绕的简单粗暴。

《法利勝神經》算是最入门的低级黑话,只经历了“倒叙”这一道工序。具体到歌名里,从《时代在召唤》那张专辑开始,假假條就已经极尽黑话之能事。

曲目里所讲述的也大多是历史。最显眼的是《湘靈鼓瑟》,对应原诗当中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单曲封面经过“反色”再“旋转”的倒叙还原后,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伴随而来的《愛人同志》和《冇頌》也变得隐晦起来。从《見過的大爺》以来,到隐藏入英文名的《Rashomon Sq》,这些在90后出生之前发生的一段段历史,有太多不为人知和不能言明,也有许多虚无空幻的猜想推论。关于这些事情的讨论,与其说是要唤醒什么,不如说,只是借古讽今说明一份来自年轻人的时代不满。

《法利勝神經》更多从历史进入到了现实。《宋江》里的干湿垃圾和专辑同名曲里开头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算是最结合时事的了,但除此之外,其他歌的现实意味变得更难猜。更没有上一张专辑多重谜面构成的强力串联。

《切剮剌》单曲封面上的切·格瓦拉让我们明白,这是一个谐音梗,歌词里面又开始不停“切掛了切瓜了”地玩弄文字。“你好年輕喲切”,这是当年毛爷爷见到切·格瓦拉的第一句话,而专辑版的单曲英文名也随之翻译成了“Too Young To die”。

至于这首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是否只是一份致敬,又变得扑朔迷离,但不能细究,因为“再細究會被抓咧”——这句歌词,来自第一首歌《追龍》。

而最后一首歌,《觀世音》,其单曲封面告诉我们这三个词肯定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也可能不是英文歌名Gun Should Yell那么简单——这三个词更主要的作用是完成一个谐音梗。这朵蘑菇云最应景的,是最后那段歌词——

祭鼎

豬肉

靈魂

軀體

荊棘

枯榮

遺忘

靜寂

阿!阿!

这类词组的罗列,沿袭着《高级动物》里面的审美,但《高级动物》的指摘是直截了当的,《觀世音》这几个“黑话”却用得语焉不详,而且也硬加入了谐音梗(荆棘-静寂)。谐音在每首歌里面的反复出现,让人感觉更像是一个玩笑。

艺术家是要表达的,纯音乐的表达也好,纯文字的表达也好。不过有一个问题是,用满口黑话有病呻吟之后,多少人能听见?

自 言 自 语

并不是要欲抑先扬,只是些客观事实。

说回罗大佑和崔健,他们的歌里也有满满的隐喻、黑话,甚至时常结合时事,有《亚细亚的孤儿》,也有《一块红布》,有《皇后大道东》,也有《超越那一天》,都保持着尖锐的解读,并在多年以后能激起足够重量的回响,这也是他们堪称经典的原因。

他们也好歹有生长背景好咏叹,有时事好结合,有广泛影响力好留声。

而在这个时代越来越难见到了。

我们见到的是在一个相对平稳,又更加严格的时代,他们说艺术家肯定要发声的,不管以什么样的文本、什么样的方式发声,哪怕是满口黑话,哪怕没多少人听见。

电影《青年马克思》截图

在这张专辑之前,假假條上一条引发关注的新闻是,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收官当天,官宣签约摩登天空。

这个举动很容易引起对假假條参与下季乐夏的猜想,这份猜想马上又会被自我反驳——从艺术到审美到独创性,假假條值得被大众认识。但假假條又是反“大众”的,他们从音乐风格到表达趣味上,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不适于大众;真要走向大众,乐队可能就没了。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褒贬不一,但至少见证了一种可能性——论及音乐的小众程度和表达的主题,最终的胜利竟然属于重塑雕像的权利和五条人。不过背后的关注,也不尽来源于音乐本身。

你不会想象五条人这样只唱市井小人物的乐队会火,但当五条人真的火了,也会释然于他们会火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唱了一些真正写给小老百姓的歌,而是因为戳中了娱乐世界里的盲区,为消费社会打开了一扇新窗口。这样的成功偶然到不可复制。

再放眼望去,我们还见过几乎掀起了暗潮的万青、草东,见过差点变身成导师的木推瓜、舌头,见过已经成长为前辈的P.K. 14、重塑雕像的权利,见过冉冉升起的海朋森、梅卡德尔、野外合作社,见过粗粝的云母逼,见过已经不见的李市民、见过改名换姓的腰……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表达者之间,假假條足够独特,自成一派,而且是年轻人的代表,所以很多人会不遗余力地推荐假假條。

但有一个问题是面向所有人的,在这个时代,是否只能自言自语,能否隽永,还是停驻为一时的刺激。

当摇滚乐难再掀起黄金时代的文娱波澜,假假條是否只是时代里一小撮人对自己的交代,自说自话,自言自语?

【2020.12.06| No.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