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轻的时候,想要改变世界。后来我长大了一些,才明白这个目标实在太大了。于是我试图改变我的国家。又经过了一些岁月,我认识到这个目标也太大了。于是我试图改变自己居住的小镇。当我意识到连这个目标都无法实现的时候,我想改变我的家庭。现在,我垂垂老矣,才知道一切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如果一开始首先改变自己,也许我现在已经改变了我的家庭,我的小镇,我的国家,也许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一个哈西德派犹太牧师的临终遗言

儒学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核,不能理解儒学,那么也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

儒学思想如何与时俱进(由内而外建构的人生哲学)(1)

为什么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主导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呢?

而中国近代的艰难转型也与儒学有关,甚至在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和全面西化来完成思想的艰难转型。那么儒学过时了吗?如何正确评价儒学?儒学对我们现代社会还有什么价值与意义?

中国独立学者王东岳认为,儒学是用人类最底层最稳定的血缘纽带来整顿超血缘失稳定的社会结构,以自我为起点,由内而外构成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的统一的人生哲学。而以儒学为基底的中国文化,是下一阶段人类文明稳定、安全生存的底层坐标系。

儒学:用人类最底层最稳定的血缘社会纽带来整顿超血缘失稳定的社会结构

黄河流域是世界仅有的三大原始农耕平原之一,并且由于所处的东亚封闭地貌,使得中原地区构成了世界范围上最典型、最集成、最纯粹的农业文明体系。

因此中国是直接接续动物血缘、原始人类血缘,然后直接在血缘系统上建立自己的超血缘文明社会结构,它跟动物社会一脉发展之间没有任何断裂,是一脉延续。

人类的农业文明的特点是人口密集,大家必须协同起来精深细作方得温饱,而血缘族群结构是构成这个稳定协作的最现成、最有利的方式。

王东岳说,孔子用人类最底层最稳定的血缘社会纽带来整顿超血缘失稳定社会的社会结构,因为越原始越低级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和稳定性,使得孔子的学说极具力度,从而构成中国社会两千年稳定的思想基石。

例如孔子说“爱有差等”。 所有动物乃至所有生物,他们的情感都是跟着血缘关系出现等差的。比如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最强烈的,兄弟姐妹之间其次,接着是亲戚,再是外人。

孔子把爱有差等进一步化分,叫“礼有尊卑”。中国的礼制文化是动物血缘生存结构的理性秩序表达,这种“尊尊而亲亲”的血缘有序结构叫礼制。孔子把这个政治礼制安排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儒学。

孔子最终要把整个社会编排成一个血缘大家庭。

《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忠”和“孝”是以血缘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忠孝文化的来源。

但“孝”比“忠”更重要,是因为只有“孝”的血缘结构建立,“忠”这个问题才能够有基础讨论。

我们再来看,中国文化里把一切东西泛血缘。

中国说“国家”,国只不过是家的放大。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赡养老人,也赡养其他人的老人,我抚养孩子,也关照其他人的孩子。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血缘关系,这个血缘关系不断扩大,不断泛化,就构成整个社会关系和政治社会结构关系,这叫泛血缘。

例如大人带自己的孩子出门,看见长辈跟你同龄的人,就让孩子叫叔叔阿姨,见到年龄更长的就叫爷爷,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常常说拜把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东西都是泛血缘的,就是在中国文化中把非血缘关系都要拉到血缘关系中。

再接着是拟血缘,把血缘关系推及宇宙万物,我们人跟宇宙万物都有血缘关系。

程颢说过一句话“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说仁这个东西本来是事亲的东西,实际上和天地万物构成一体。“莫非己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他把血缘关系拟化到整个自然界中。

宋代学者张载说过一句千古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人只不过是天地万物的心。然后“为生民立命”,只有把血缘关系建构,人民在生存上才有了基础安定的保障。“为往圣继绝学”,也就是把血缘结构的往圣之学,一定要一脉传下去,只有这个结构最稳定,因此叫“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儒家学说的分量所在。

中国儒家血缘世界观的关系,它的中心是自我,然后就是血缘宗族,再外面一圈就是泛血缘国家,也就是国民都是我的血缘。再最外面一圈就是拟血缘万物,也就是自然界都跟我是血缘同类。儒家这样以自我为起点,由内而外构成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的统一。

儒学:由内而外构建的人生哲学

当代社会,相比内在修身,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外在呈现,例如展示出来的社会形象、个人魅力、口才表达,以及所取得的事业成功。

现在宣扬快速成功的方法论,如打造个人人设、树立个人品牌、经营朋友圈,都是强调社会形象。

然而这些方法或许会让我们一时取得快速的成功,但长期来看往往无法维持。

例如吴亦凡、郑爽,薇娅,都是行业首屈一指的人物,出事前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近乎完美的形象,但内在最基本道德的缺失,在最基本的原则上犯错,一夜之间坍塌,过往成就化为云烟。

并不是说外在不重要,而是当我们直接跳过内在修身的时候,即便取得成功往往也难以持久。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而越原始的存在,越具有奠基性和稳定性,因此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人类文明最底层的思绪。

只有当我们从最基础、最根本的地方出发,由内而外成长的时候,才能够取得更为持久的成功。

前面提到,儒学是以自我为起点,由内而外构成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统一的人生哲学,从而可以让我们取得更为持久的成功。

下面我从向内自省,道德重于能力,以及由内而外改变三方面来谈谈儒学对我们当代个人的借鉴意义。

1、向内自省

儒家经典四书中,只有《论语》是记录孔子所说的话,最能体现孔子的原本思想。

我们来看《论语》中孔子言论的记录:

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子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不愿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往往不自觉的把问题归咎于别人。

然而从以上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人,遇到困难时会先自我批评、向内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是不是自身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变,此刻能够做的事情是什么。

2、道德重于能力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那样优秀的才能,但他骄傲而且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

可见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行比才能更重要。反观当代社会,往往认为能力比品行重要,例如到公司面试,更看重的是其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岗位。

3、由内而外改变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

我们来看《大学》里表达的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着,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儒家强调的是由内而外的提升自己,“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事业,都是在“修身”基础上展开的。

以儒学为内核的中华文化,是下一阶段人类文明稳定、安全生存的底层坐标系

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程度已经很高了,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可大家并没有比古时候更幸福,反而陷入空前的迷茫与焦虑;此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核弹威胁、人工智能对人的取代,以至于人类面临整体性的生存危机。

人类未来面临的是这样一个生存难题:如何在突进发展与稳重守持之间高难度抉择。

从人类的生存发展来看,人类内部的协调,避免过度恶性的种内竞争,要比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也就是东方重德文化,就其维护生存的效益而言,它比古希腊爱智文化,人类今天调动大量的科学技术提升自己的能力重要得多。如果种类竞争,内部合作不能协调,能力越高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就越大。现如今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核武器威胁,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都是能力提升带来的结果。

中国的重德文化,由于它几乎就是动物社会的直接延伸,呈现为一个低智的文化。可恰恰是这个最低智最基层的文化状态,却最有效的处理和解释了人类内部合作的重德要素,它是人类生存的底层规定,这是古老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而希腊爱智文化不断地调动,其结果是人类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重德文化稳定存在两三千年,从来没有中断;而古希腊竟然在公元前四世纪骤然消灭。

孔子学说从根本上维护了种内平静,抵制了或者约束了种内竞争,从而导致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生存相对安宁,中华文明得以稳定延续两千余年。

参照人类文明在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暴烈化,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成为对人类文明进行终极检讨的最好参考样本。依照这个逻辑来说,以儒学为内核的中华文化,是下一阶段人类文明稳定、安全生存的底层坐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