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8日上午9点半左右,西安新城广场西南角的明秦王府城墙突然发生坍塌。西安市应急管理局透露:此次城墙坍塌造成4人轻伤,另有数辆汽车被砸受损,无人员被困,文物本体也未受破坏。相关部门仍在现场进行救援和处置。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1)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2)

坍塌的部分城墙

目前,事故原因尚不明朗。据附近居民称,8日早上就有人发现城墙上出现了裂缝,并有土块的掉落。没过多久,外侧的砖就坍了下去。最近几天,西安一直在下雨,持续不断的强降水,很有可能是压垮这段城墙的一根稻草。

如何保护古建筑、文物?有些问题,每当大家快要淡忘之时,就会突然又蹦上前台。

秦王府是明朝时秦王朱樉的府邸,旧址位于今北大街以西、东大街以北的新城广场和省政府一带,也就是西安城墙内的东北部地区。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671米,东西宽408米,周长为2158米,府城的四周原开有四门,分别为东体仁门、西尊义门、南端礼门、北广智门。现四墙还残存有城墙的遗迹。

如今的明秦王府早已荡然无存,城墙也残破不堪,只能名之以“遗址”。闹市中这一段段饱经沧桑的残垣断壁,也很难让人把它和千百年前那座“规模宏大,内部布局肃穆严整,建筑庄严华美,园林景致如画”,与西安大城共同形成“城中之城”格局的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明秦王府联系起来。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3)

新城广场和秦王府城墙遗址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三月,明朝大将徐达攻占元奉元路,更名为西安府,“西安”的名字就此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洪武三年(公元1370)四月初七,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朱樉受封为秦王,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五月初四就藩西安。临行前,朱元璋在玺书中写:“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以来,不胜其弊。及吾平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西至于凉州,北至于宁夏,南至于河州,民未休息,予甚悯焉。今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余不急之役,宜悉缓之,勿重劳民也。”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很高期望。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4)

明秦王朱樉

据《明实录》的记载,从洪武四年(公元1371)开始,长兴侯耿炳文就奉旨以元代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署旧址为基础,开始兴建秦王府城,至朱樉正式抵达西安时,秦王府城已完全竣工。

秦王府有两层城墙,外层称“萧墙”,内层名“宫墙”。宫殿区的布局是“前朝后寝”。砖城之内为主体宫殿区,又分为政务区和寝宫区。处理政务的承运殿、王宫、存心殿、圆殿和日常休息的前寝殿、后寝殿自南而北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布设非常严整。

承运殿位于承运门正北方,面南背北,共九间,高九丈九尺九寸。作为秦王府城的正殿,承运殿依照当时最高等级的宗室宫殿尺寸营建,是当时西安城中的第一豪宅。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5)

明秦王府城内布局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正月,朱樉受命率领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征伐叛番,多有斩获,叛番投降。朱元璋也十分高兴,对其颇多嘉奖。但朱樉在征战途中多次露宿山野,患了瘴疠,于同年三月去世,在位二十七年,享年40岁。

朱樉去世后,朱元璋非常悲痛,赐谥册“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命礼部尚书任亨泰定谥号为“秦愍王”。长子秦隐王朱尚炳继承了他的爵位。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6)

“闯王”李自成

此后,秦王府一直是历代秦王居住和办公之地。父死子继,一共传承了二十代。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西安,末代秦王朱存极被俘投降,结束了朱氏在西安近两百七十年的统治。秦王府也毁于兵荒马乱。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满清入陕,在西安城内东北隅兴建“八旗驻防城”,拆除了秦王府外城的萧墙、内部所有建筑以及东、西、南三门。将内城砖城改建为“八旗教武场”,作为满蒙八旗军队训练的场所,也就是今天的新城广场。八旗兵进驻西安后,清出了当地的汉人。当时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西的整个西安城东北几乎住的都是满人,秦王府旧址变成了“西安将军府”,并以秦王府为中心修建了“满城”。

民国初年,秦王府城旧址称为“王城”或“皇城”。辛亥革命爆发,八旗教武场在战火中被毁,满城也被拆除。民国十年(公元1921),冯玉祥任陕西督军,在西安修建督军府时,拆掉了部分内墙的包砖用于修建督军府等处。此后秦王府一直是陕西军政活动的重要场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带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驻地。现在还有黄楼、西安事变指挥所等历史遗迹。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7)

上世纪50年代的新城广场

1983年6月拆除秦王府北门时,发现了一通1927年1月的刻石,是由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石敬亭撰文、省政治顾问宋伯鲁书写的《陕西新城记》碑,就记述了“红城”更名为“新城”的过程:源于《大学》“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取“革故鼎新”之义。

在改换城名的同时,新城四门也都跟着一起改了名:东门名“奋斗”;西门名“前进”;南门名“努力”,北门名“自新”。新城东、西、南、北四面的大街也分别命名为东新街、西新街、南新街和北新街,沿用至今。

2003年,明秦王府城墙遗址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8)

明秦王府的北大门,辛亥革命前为满城大门,后为新城大门,今已无存

曾经规模宏大的明秦王府,如今只剩下几段斑驳的内城“宫墙”还挺立着。而它的“大哥”,号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的西安明城墙,历史上也有好几次被推到过被夷为平地的悬崖边上。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9)

西安城墙

现存的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是以原隋唐时期长安城城墙为基础扩建而成的,周长13.74公里,时为西安的府城。东西南北长乐、安定、永宁、安远四大城门在当时就已形成,最初是用黄土分层夯起来的,到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在城墙外壁和顶面加砌了青砖。清朝时陕西巡抚毕沅又加固了城墙,完善了其排水系统,大体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西安城墙建成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主要防御工事,“在失去防御的价值和意义后,是否还有保留必要?”一直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民国时期,城墙面对飞机大炮这些象征高科技的新式武器已显得不堪一击,不仅在防御上已经难以为继,其阻碍交通等弊病也进一步凸显出来。当时国内很多城市的古城墙都被拆毁,西安城墙则由时为“宁镇澄淞要塞司令”的杨杰提出《保存城垣办法五条》,暂时得以保全。

新中国成立,西安城墙再次站到风口浪尖。一方面包括不少专家在内的人都认为城墙的存在严重妨碍了城市发展建设;另一方面,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破四旧”运动正进行得轰轰烈烈,城墙也在被“破”的“四旧”之列。加之当时很多群众对保护文物并无概念,不断有人在城墙上掘土刨砖,用于自宅的建设。西安城墙被折腾得奄奄一息。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10)

50年代时的西安城墙

关键时刻,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站了出来。他提出:“一动就会乱”,西安在没有特别大的工业建设计划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做拆除城墙这种伤筋动骨的大型工程。西北军政委员会随即以主任彭德怀、副主任习仲勋、张治中的名义发布《禁止拆运城墙砖石的通令》。1961年,西安城墙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11)

在西北时的习仲勋

由于习仲勋等重要领导的力保,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西安城墙奇迹般地挺了下来。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城墙得到新华社的报道,习仲勋读到报道后,让秘书联系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并形成了《请加强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的意见》,致函陕西省人民政府,责成切实做好城墙的保护工作。1983年2月,西安成立了“环城建设委员会”,“铁市长”张铁民带头,发动了群众义务劳动,城墙的保护、修缮工作从此步入正轨。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12)

1983年护城河的治理工作

2004年12月,西安城墙位于火车站处的最后一个豁口合拢。护城河重新注入了干净的水源,环城公园也建设完成。历尽磨难的西安城墙,终于重新焕发出千年不灭的雄姿。

西安城墙的保护、修缮,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如今全国开始走“复古风”的路线,很多城市都开启了古城墙的维修和重建工作。这方面,西安无疑走在了浪潮的最前列,对于西安城墙的修复和保护,也完全足以作为保护古代建筑和文物的教科书。

修复前的西安城墙(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坍塌)(13)

城墙管委会工作人员检查城墙的监控系统

西安城墙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测和保护系统,城墙各处都装有电子监控,随时监测城墙可能发生的裂缝、位移等等,并适时发出预警。明秦王府虽然历史同样悠久,但或许是因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及西安城墙,因此可能未被列入城墙整体的监控和保护范围。

这次明秦王府的坍塌,虽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却实实在在地敲响了警钟:对于古代文物的保护,从来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辛任务。希望这一次事故,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并参与到保护文物古迹的活动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