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86

阅读完约4分钟

提到奢侈品牌,不少人首先的印象都是“最高端的”“最豪华的”“最优秀的”,认为花了高价不仅能更有面子,也能得到更好的服务与产品。

然而,继迪奥、香奈儿、FENDI之后,近日又有奢侈品牌曝出因“以次充好”被市场监管处罚的消息,而这次被罚的是一家瑞士奢侈品牌Bally。

bally是啥牌子的衣服(奢侈品牌又曝以次充好)(1)

Bally因“以次充好”被罚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日,瑞士奢侈品牌Bally主体公司,巴丽(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因以次充好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4.1万余元,并没收违法所得4085.5元。

bally是啥牌子的衣服(奢侈品牌又曝以次充好)(2)

据企查查

处罚事由方面,经查,当事人总公司于2021年5月27日以1590元的单价进口BallySchuhfabrikenAG 75件,计算该款货品成本单价=219.1元 95.4元 1590元=1904.5元。该货品于2021年8月18日销售1件,销售价:5990元,利润为4085.5元。综上,当事人共获取违法所得4085.5元。

成本1904.5元,售价5990元……消息曝出后不久,Bally很快因#5千元衣服利润4千还以次充好#等话题冲上热搜。

bally是啥牌子的衣服(奢侈品牌又曝以次充好)(3)

资料显示,Bally由瑞士人Carl Bally创立于1851年,以制鞋起家,产品包括奢侈皮鞋、皮带、皮包、钱包和服装。品牌于1986年进入中国市场,也是首批进入中国的奢侈品品牌。截至2021年12月,Bally在中国设有60家精品店,线上开设了官网、微信小程序、天猫旗舰店以及京东旗舰店。

品牌虽然老牌又“高端”,但由于“以次充好”被罚的状况,对Bally来说却似乎并非首次。

2021年1月,巴丽(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曾因产品抽检不合格被北京市朝阳区市监局罚款2.5万元。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该品牌的女上衣被抽检出起球项目不合格。其中,商品成本价格(含进口货物报关单单价、海关进口关税、海关进口增值税)为1331.95元/件,售卖价格为4190元/件,同样差价不小。

此外在2020年10月,上海市监局也曾公布44个品牌太阳镜的质量抽检情况,其中,由巴丽(上海)商业有限公司生产(或供货)的一批Bally牌太阳镜光透射比相对偏差实测为16.7(标准值应≤15),与标准要求不符。据介绍,这可能导致左右眼进光量差异较大,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损害视力。

不仅如此,还有消息显示,Bally品牌的最大股东JAB集团,近年来一直在收缩奢侈品业务。截至2022年3月中旬,JAB集团的咖啡及饮品业务已成为业绩的主要支撑点,奢侈品业务占比“微乎其微”。

而回顾此前报道,国内上市公司如意集团(002193.SZ)曾一度试图收购Bally品牌,但最终该收购于2020年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如意集团2018年承诺支付给Bally母公司JAB控股的6亿元现金两年内尚未到账。

截至目前,据企查查数据,巴丽(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已经注销旗下16家分公司,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地区。

bally是啥牌子的衣服(奢侈品牌又曝以次充好)(4)

bally是啥牌子的衣服(奢侈品牌又曝以次充好)(5)

奢侈品牌“以次充好”不在少数

在此之前,因“以次充好”被罚的奢侈品牌,似乎已不在少数。

去年12月,奢侈品巨头迪奥就一度冲上热搜,原因是其柜台出售6400元一件的T恤“使用说明项目和纤维含量不合格”。最终,克丽丝汀迪奥商业(上海)有限公司第四专卖店,因其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生产、销售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事由罚款1.92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约0.4万元。

再往前,另一家奢侈品巨头香奈儿同样曝出因“以次充好”被罚。2021年6月,香奈儿(中国)贸易有限公司由于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被行政处罚,处罚结果为没收违法所得5.21万元,罚款21.29万元,处罚单位为上海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同月,意大利奢侈品牌FENDI也被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约0.425万元,罚款约1.4万元,处罚事由是“生产、销售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牌,一些网红品牌也同样出现过以次充好被罚的情况,

去年5月,被不少人视为“网红潮牌”的Zara也被曝遭到行政处罚,违法行为类型为“生产、销售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0.123万元,罚款约0.7万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此外,美国休闲品牌GAP去年也曾传出新增行政处罚的消息,因其生产、销售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被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5.57万元,罚款39.66万元,共计约4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每次曝出类似消息后,关于花大价钱买大品牌“到底值不值”的问题,总能引起网友们的热议。

有观点认为,既然有人愿意花这个高价“买面子”,自然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但也有观点表示,不管多“高端”多“大牌”,一分钱一分货依旧是底线,部分奢侈品的品牌溢价已达到“智商税”级别,若是真还以次充好,那被罚也是活该。

编辑|陈雨禾 审核|廖小涛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

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

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