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米

黄土情唢呐交响乐(青未了山村最后的唢呐声)(1)

“把我的唢呐递给我……”

父亲半倚在床头上,用颤巍巍地声音对儿子说道:“它跟了我一辈子,送走了村里百多号老人。看样子,我的日子也不多了,让它也送我最后一程吧!”

听到父亲的吩咐,儿子把一个挂在屋墙上的黑色人造革提包摘下来,拉开拉链,掏出了用红绸布裹了好几层的唢呐部件,手脚麻利地在木管上装上哨子、芯子、气盘和喇叭碗,然后,将哨子在热水里烫了烫后,双手递给了呻吟中的父亲。

父亲接过组装好的唢呐,用手背轻轻地擦了擦额头上涔涔的虚汗,定了定神,用嘴唇紧紧地吸住了唢呐的哨子,鼓起双腮,随着枯瘦嶙峋手指在杆孔上来回的跳动,一股粗犷苍凉的《闹山河》曲子,从那喇叭碗口里喷薄而发……

看到这一幕,儿子不失时机地赶紧按下了手机的录音键……

黄土情唢呐交响乐(青未了山村最后的唢呐声)(2)

父亲一扫先前病仄仄的样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吹起唢呐来,吐纳自如,如行云流水,令人荡气回肠,让人沉迷且陷入遐想中。那空灵的乐声似高山峡谷中滚动的春雷,抑或是汶河汩汩流动的水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甚至让人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这位父亲叫保恒,是山东省鲁中山区的一名普通村民,肝癌晚期,病入膏肓。他小学辍学后,跟着村里在白公事上演奏丧葬曲的老艺人,走街串巷,学习吹唢呐的技艺。久而久之,练就了一门吹、拉、弹、唱好的功夫。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老病死的,假如四邻八乡有的人家摊上了白公事,免不了被请去吹奏一番。后来,有的农户赶时髦,请来了专业的乐队和舞蹈演员,在殡葬公事上为去世的老人演奏流行歌曲,扎起台子专供那些衣着时髦、穿着暴露的艳舞演员跳艳舞,更有甚者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起了裸体舞。从那,殡葬公事上再也听不到传统的唢呐声了。

“起灵了……”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吆喝声,保恒的儿子在棺柩前摔了盆子,在前面给父亲领路,早已等候多时的六名青壮年劳力,一起发力抬着盛有吴保恒遗体的棺柩向停在大门外的灵车走去了。这时,保恒的儿子打开了手握式音乐播放器的开关,播放器里响起了《闹山河》雄壮有力、震撼人心的唢呐声……

简洁中不失庄严气氛的唢呐葬礼曲,替代了欢歌艳舞、乌烟瘴气为逝者超度的热闹场面,被效仿而又推崇,加上支部村委一班人大力宣传和极力推荐,《闹山河》唢呐曲在鲁中山区一带,成了殡葬公事上公认的“葬礼曲”。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犁米,《当代散文》编辑部主任、《企业家日报》山东记者站负责人。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电话: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