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中的op是什么(算不上科普的科普)(1)

我想,经常看动画片的朋友,对OP和ED再熟悉不过,OP就是Opening,ED是Ending的缩写,也就是片头曲,片尾曲,很多朋友看番,尤其是连续看番的时候,,喜欢看过一次OP和ED,就跳过来节省时间,而实际上,关于OP和ED,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一说。

OP和ED是一部动画质量最高的部分

动漫中的op是什么(算不上科普的科普)(2)

一部动画的OP和ED,对于一部动画来说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和尾页,动画导演是非常重视OP和ED的制作的,说具体一些,其实现在动画制作大都是以720P的标准进行原生制作的,但是唯独在OP和ED的部分可能会选择完全用1080P的分辨率来原生制作,要知道,原生720P和原生1080P的效果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在同样被制作成蓝光标准后,原生1080P的画面细节会比720P多出许多,同样制作成本也会上升。

OP和ED的制作成本还不仅仅在于原生分辨率的基准高,连原画和分镜的要求都会比本篇要注重。大家都知道,动画导演其实是非常繁忙的,他关注的动画的整体,只有在动画剧情最关键的部分才会亲自进行分镜,但是OP和ED一般来说,一定会由动画导演亲自负责分镜,甚至会负责演出,来实现OP和ED的最佳的效果。而在OP和ED的作画上,动画导演也会格外在意,让拥有作画监督水平的原画师来担当。说OP和ED是一部动画质量最高的部分,笔者觉得也不过分。

别小看片头片尾曲的信息

动漫中的op是什么(算不上科普的科普)(3)

OP和ED的基础功能,除了作为一部动画的封面外,还需要负责呈现制作动画的人员情报,一般来说,片头曲部分会负责展现原作者,人物设计,监督、演出,制片人、摄影等制作的信息,制作委员会的名称会交代,但是具体成员是不会展现的。ED来说,一般是对配音演员(Character Voice),原画组成,背景制作还有一些协力机构的成员进行展示。

动漫中的op是什么(算不上科普的科普)(4)

剧场版动画的ED一般会用完整版的歌曲来展示,而不是TV版1分钟版本的片尾歌曲来展示,原因是剧场版动画的制作人员较多,像《Fate HF》这样的剧场版动画,光是原画就超过120人,1分钟的歌曲时间足以展示所有原画成员,因此需要4-5分钟的完整版歌曲来展示所有的制作人员。

由于不同集数负责原画,作画监督,演出的职员不同,因此硬核的动画迷们,也会非常关注ED中的信息,可能在ED找到自己喜欢的声优,或者熟悉的原画,对于硬核动画迷们来说是一件欣喜的事情。

OP的不同风格

动漫中的op是什么(算不上科普的科普)(5)

有些片头曲的一种风格就是起到一定的剧情提示作用,可能会用到本篇的画面,而一些在初期还未登场的角色,也能给已经知道原作剧情的动漫迷们提供剧情线索,大概能够判断出,剧情至少能发展到这个角色登场为止。

而有些片头曲就比较简单,给动漫迷们送福利,例如日常系的,《物语》系列的OP,就是每一个故事的主角妹子出来卖萌,其中也出现了不少神曲,例如《化物语》的OP4,花泽香菜的《 恋爱サーキュレーション 》,《伪物语》的《 白金ディスコ 》等,都是这个系列的神级OP。

动漫中的op是什么(算不上科普的科普)(6)

而热血系动画,经常使用“跑动系”的OP,就是主角和自己的伙伴会出现在一片空旷的大地上进行奔跑,这是常见的少年向动漫的OP风格,当然,这种命名也是笔者随意取的,只是想形象的概述这类OP,经常用“跑动系”OP的作品有,《火影忍者》《海贼王》《宠物小精灵》等,这样的OP也会让故事显得年轻有活力,节奏快。

动漫中的op是什么(算不上科普的科普)(7)

还有一些OP择比较抽象,例如《蜂蜜与四叶草》第一季的OP,就非常奇怪,是一些实拍画面的组合,你弄不懂它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可以说这类OP是比较另类的。

关于OP欺诈

动漫中的op是什么(算不上科普的科普)(8)

所谓“OP”欺诈,就是片头曲画面和本篇故事风格差异太大的情况,有些动画导演“很坏”,故意在OP中做一些和本篇反差极大的画面,例如《战勇》的OP,乍一看以为是本格热血动画片,实际上是一部比较逗比的动画,又譬如《魔法少女小圆》,100个人第一次看100个人都会以为是温馨有趣的魔法少女日常,实际上本篇确实是:

动漫中的op是什么(算不上科普的科普)(9)

所以,看动画还是多留一个心眼,没准,你就被某部动画的OP给欺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