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为还泪而来,注定了她早夭的命运,但是,如果没有遇到《牡丹亭》,也许她能活得更久一点。

一曲华丽的《牡丹亭》,在别人听来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在黛玉听来,却成了对命运的感叹,从而加速了她的人生进程,为她短暂的人生按下了快进键。

《牡丹亭》何来这么大的魔力,竟然能影响人的生死?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本,也是昆曲的代表曲目,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非常适合处于做梦时期的少男少女。

十六岁的太守女儿杜丽娘,被先生教授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发情思,竟在花园里做了一场春梦,梦中与一拿着柳枝的书生有了云雨之欢。从此“竟夕起相思”,一病不起,不冶而亡。太守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建了一座道观为之守灵。

之后有书生柳梦梅进京卦试,因偶感风寒而在观内养病。与已成游魂的杜丽娘相遇,恩爱如夫妻。柳梦梅高中状元后,不仅让杜丽娘得以还魂,还让她与父亲相认,得到了大团圆的结局。

黛玉本来不喜欢看戏,她是个喜欢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在她的世界里,只有两件事,一是读书吟诗,二是宝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太沉浸于自我,容易偏执,并因偏执而抑郁。所以心理师都会建议多社交,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

遇到《牡丹亭》是一个偶然,因为那天她在宝玉的引导下,二人在桃花树下共读了西厢,发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在回潇湘馆的路上,恰好听到梨香院的小戏子们在演练《牡丹亭》,发现“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黛玉的这种发现,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早在宝钗过生日时,宝钗就对宝玉表达过这个意思:“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捧场又好,词藻又妙。

同样是领略到戏中的趣味,宝钗黛玉的接纳方式却完全不一样:宝钗用它悟人生,黛玉用它代入生活。

被《牡丹亭》的戏词感染,黛玉“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感伤起来。

感染黛玉的戏词,主要是“如花美眷,似水年华”八个字。这八个字让黛玉迅速调用了知识储备,“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下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红楼梦黛玉的悲剧(红楼梦一曲牡丹亭)(1)

由此可以看出,黛玉读书,最容易被感伤之词所触动。读书,其实读的就是自己,即到书中找认同感,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便会被书中表达这种状态的词句、故事所吸引,并迅速代入。

对于岁月流逝的感伤,一直是黛玉人生的主旋律。有此伤感,主要因为一直处在云端(拥有稀世之貌、突出之才、贾母之宠),害怕有一天会跌落,只希望人生定格在最美好的时段。

可是,花开花谢、日出日落是自然规律,怎么可能永远美好呢?黛玉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她只是不愿意接受,唯有用感伤哭泣来发泄,这才有了后面的葬花。

红楼梦黛玉的悲剧(红楼梦一曲牡丹亭)(2)

作者用了“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来提示《牡丹亭》对黛玉的影响:让黛玉更加确信韶光易逝、岁月无情,从而加重了她的感伤,并让她本就弱不禁风的身体更加衰落。

这便加速了黛玉的夭亡。脂批也提示:“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早在元春省亲点戏时,因点了《还魂》,脂批也提示“伏黛玉之死”。《还魂》即为《牡丹亭》中的片断,表示黛玉之死与杜丽娘相似,都因闲愁太过

人活一世,贵在接纳和顺应,最怕的是偏执而不肯面对。这便是作者把宝钗和黛玉并列为女主的意义:同样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态度——懂得接纳和顺应的宝钗,如冷香丸一样,历经风雨变迁依然自安;偏执而不肯面对的黛玉,必将在如花的年华消逝,不再面对“严刀霜剑”。

红楼梦黛玉的悲剧(红楼梦一曲牡丹亭)(3)

人生往往如此,以什么心态去面对,便能收获什么样的人生。如果说黛玉之死是悲剧,那也是她过于想不开所致;如果说她追求的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那么她的早夭则是死得其所。如果她活得再久一点,她既不能像《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一样突破礼教自主选择婚姻,又不能像《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样以还魂的方式觅得良缘,只能被迫嫁给一个她不愿接受的人。即使有幸嫁了宝玉,她也不得不面对世俗中的柴米油盐和人情世故,她又怎能做到“还洁去”呢?

人生本就如梦,我们却不能用做梦的心态去面对。浪漫只是饭后甜点,偶尔为之即可,却不能当成正餐来食用,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中的衣食住行。

实现了眼前的苟且,才能追求诗与远方。

相关阅读:

《红楼梦》 | 宝黛共读的会真记是本什么书?为何一读就痴迷了?

《红楼梦》| 有凤来仪和蘅芷清芬,从住所看,黛玉宝钗有何不同?

《红楼梦》 | 十二正钗的排位顺序,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