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为轻根道德经第26章解读(从另外一种角度)(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一、解析字义

字原由“人”、“东”构成,用人的体重表义,即表示轻重的“重”;“东”表声。《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引申为“严重”、“厚重”、“尊重”、“增加”等义,以上读 zhong 。又,用于“重复”、“重叠”、“再”等义时读 chong 。

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牵着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本义是作。

形声字。車(车)表意,指轻便的车;表声,右边像纵丝有轻意。声旁简化。本义指轻便的车。引申指重量小。

“根”字本义为草木之根,是一个形声字。“根”也指事物的基部,如墙根。由于树根是大树的支撑,所以该字又引申为事物的本源,如“一定要弄清楚这件事情的根源”。

会意字。从青,表示青色明显易辨;从争,争有争取、抢先义,色彩鲜明则抢眼。本义是色彩鲜明。常用义是静止不动。

会意字。从足,表示人性急、不冷静时往往会来回踱步;从喿,喿是噪的本字,表示人性急、不冷静时,会发出喧哗、吵闹声;喿兼表声。本义是急躁。

本义是“君主”。《尚书》:“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字由“尹”、“口”组成:“尹”是一只手执着表示权力的杖;“口”表示发号施令。

本义为“正”、“直”。《易经》“濡其首,有孚失是。”集解:“是,正也。”金文“是”字上部似是日晷之类跟太阳有关的事物;下部原是“止”(后变为“正”),表示循着正确的方向走。

以字是耜( si )的初文。“耜”是古代农具“耒”下端铲土的部分。由使用农具而训“用”、“使用”。《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意思是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

甲骨文和金文“子”字都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是有头有手,两腿裹在襁褓里;一是有一个大脑袋和头发,两腿翘起。前者较简,后者较繁。本义就孩子。

象形字,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一条绳的两端打了结,表示末了。篆隶楷从糸(丝);从冬(终的本字),冬兼表声,冬是一年最后一季,有终了意。終简化为终。本义是终了。

象形字,本义是太阳。引申为白天,又引申为时间单位一天。

甲骨文的字形很明显是一个十字路口,本义是“路”。《诗经》“遵(沿着)彼微行(小路)”。后来多用于“行走”义。

不是胚的本字。甲骨文的不字的横画表示地面;下面的须状线表示种子萌发时首先向地下生长的胚根。后来假借为丕、不和否。

甲骨文的字形像一把有长柄的网将一只鸟捉住。本义为“捕鸟"。引申为“遭殃”、“遭难”,通“罹”,如《易经》:“飞鸟离之。”后来又作为鸟名,即黄鹂,又名黄莺。

形声字。車(车)表意,篆书形体像古时的一辆车;甾表声。形旁简化。本义是辎车。

隹在许多汉字中作为禽鸟类的形旁(义符)出现;但是它在“雖”字中被当作声旁,用来表示另一种动物“大蜥蜴”。《说文》:“雖[虽],似蜥蜴而大。”说为“水蜥蜴”。后常借为虚词。

有字,甲骨文以“又”为“有”;又以“土”为“有”。金文在“又”下方加“月”(就是“肉”)旁,表示“取得”、“占有”的本义。引申为“存在”、“发生”等义。

金文的字形显然是两把交叉着的火炬。这就是“荣”(“榮”)、“荧”(“熒”)二字的初文,它们原是一个字,本义是“明亮”。《释名》:“荣,犹荧也。”“荧”又同“萤”,《尔雅》有“荧火”。

观字的繁体字是觀,字形是左边一个猫头鹰,右边是一个人在观看;观字的本义是仔细查看。

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只飞燕,剪刀似的尾巴是它的特征。《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用于“安闲”、“宴饮”等义时通“宴”。用于专名时读

yan ,古国名“燕”本作“郾”。

在春秋战国的出土文物上面,字形像一个人倚着“几”(小桌子)休息的样子。本义是“暂止”。

形声字。走表意,篆书上部像人甩臂迈步,下部像脚,表示奔跑或越过;召表声,召有呼唤义,呼唤之声能越过空间,而应呼的人亦能很快地跑过去。本义是越过。

然是“燃”的本字。本义是“燃烧”。《说文》:“然,烧也。”字由“火”、“犬”、“月”(“肉”)组成,意思是在火上烧烤狗肉。《孟子》:“若火之始然。”古籍多用作“许诺”、“如此”、“是”等义及虚词。

会意字。从木,篆书形体像棵树,表示奈是一种落叶小乔木;从示,其形像祭台,表示奈的果可作祭品。隶、楷书从大从示,心中大为疑惑,表示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本义指一种落叶小乔木。假借为如何。

一个人手握锄柄,用肩杠锄,向前走去。这就是“何”字的本义“荷”。《诗经》有“何戈与祋(音 dui ,古兵器)”、“何蓑何笠”句,都以“何”作“荷”。

万字的本义是蝎子。

一个人高高地跨登在一棵树上,本义是“登上”,如《诗经》:“乘彼诡垣,以望复关”。后来多用于“坐”、“驾”义,音 cheng ,如“乘车”、“乘舟”、“乘马”。又音 sheng ,意思是“车辆”,如“十乘”是十辆车。

之字的字形,上面是一只脚,下面的横画表示出发的地方。本义是“往”、“到…去”。比如:《战国策》:“臣请为君之楚”。后多借为虚词。甲骨文有时通“又”、“有”。

主为“炷”本字,意思是“灯心”。上古时火种非常贵,往往由一族之长保管,因此也用“主”指领袖人物。后来引申为“君主”、“主人”、“主持”等义。《诗经》:“侯主侯伯。”

而字的字形,像人的胡须下垂的样子。后来本义不存,多用于连词或代词。

本义是“妊娠”。甲骨卜辞有“妇好(人名)身”、“王曰有身”等词句,指有孕。字形像侧立的一个妇女,突出了她的腹部,上面的一点是指事符号。后引申为“身体”、“自己”、“亲自”等义。

天字最初的含义是头顶,人的头顶上面就是天。

指事字。下字由两横构成。上面较长的横画(有的字形上面一画带弧形)是地平线;下面较短的横画是指事符号。后来为了避免与“二”字相混,字形逐渐有所变。本义是地平线下。

字原从“刀”、从“鼎”,意思是用刀在鼎上刻画文字,以作为后人的典则。本义是“准则”或“法典”。《尚书》:“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诗经》:“敬慎威仪,为民之则。”引申为“效法”等义;并用作虚词。

从战国文字的字形,可以看出“失”字的字形像是“手”的下侧掉下一件物品来。本义是“失去”。但是后来的各种字体就难以看出其来由了。《易经》“王用三驱,失前禽。”

“根”字本义为草木之根,是一个形声字。“根”也指事物的基部,如墙根。由于树根是大树的支撑,所以该字又引申为事物的本源,如“一定要弄清楚这件事情的根源”。

二、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析: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心是急躁的君主。

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放下包裹行李。

虽然有美景吸引着他,他却能如燕子般轻盈的跨过美景专心走路。超然物外。

为什么万乘之主、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急躁的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厚重这个根本;急躁就会丧失静心这个君主。

怎么理解?

没有厚重,就会变得轻率,没有静心,就会变得急躁。

比如: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没有君主,天下就大乱了,变得急躁。所以静心是急躁的君主,厚重是轻率的君主。

君主就是根本的意思。

比如:叛贼作乱,皇帝说要御驾亲征,大臣直接吓死,说:不能御驾亲征啊!皇帝你要在紫禁城主持大局,你要是御驾亲征,那不是给敌人送命送一血吗?

来人啊!皇帝要是敢御驾亲征,腿都打断,就呆在紫禁城哪都别去,抬老夫的武器过来,老夫要去取敌将的狗头。

这一章讲,不能失去根本。

就像君子赶路一样,君子的根本目的是赶路,那就专心踏实的赶路,不要被美景美食这些所诱惑,然后失了根本。

君王的根本是治理好天下。君王要专心踏实、厚重静心的治理好天下;不要有太多其他的心思,想着建立丰功伟绩,要后宫佳丽三千,酒池肉林什么的;不能忘却根本,根本都没有了,那什么都没有了。

比如:唐僧的根本是去灵山取真经。但是如果唐僧到了女儿国,说要娶女儿国国王,被美色所诱惑,不走了,那还取什么真经,永远都到不了灵山。半途而废,根本都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