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重庆谈判前夕,毛泽东同志发表一首词《沁园春.雪》,该词面世后引发国内舆论震动,轰动了重庆,蒋介石看后一把将报纸摔到办公桌上,“陈布雷,命你速速写首词灭了毛泽东的锐气”!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1)

陈布雷拿起报刊一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陈布雷一看署名:毛泽东。他倒吸一口冷气,“这首词气吞山河,盖世之品啊”!

蒋介石怒不可遏,“我看他是想称霸,想一统天下!我绝不会让他如愿!你赶紧找人写一首,杀杀他的锐气,灭了他的气焰”!

陈布雷点头称是,等蒋介石走后,他长叹一口气,抓耳挠腮,“这也太难了”!

蒋介石为何对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如此气愤?陈布雷完成蒋介石交代的任务了没?为何这首词会轰动重庆震动国民党?

陈布雷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古代著名大文豪陆游曾告诫过自己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则功夫在诗外”。写诗词是不能仅仅在堆砌辞藻和磨练技巧上用功的,这不是无用功,而是走了弯路。

每个人都学过中文,但每个人所写的文章都不同,除非抄袭,否则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古人讲,“言由心生”“词能达意”,一个人内心有什么便能写出什么,一个人内心没有的东西,强求也强求不来。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2)

同样是写梅花,陆游如此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意志消沉、消极颓废。

毛主席则如此写“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毛主席将梅花的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以及打不死的生命力描绘了出来。这不是谁能学的,毛主席就是毛主席,蒋介石就是蒋介石,陆游就是陆游,谁也无法成为谁。

可蒋介石不服气,他也不懂这个理,毕竟他从来没有正眼瞧得起过当时任何一个中国人。他不仅找了国民党“御用文人”陈布雷,还找了其他文人写诗词去“压毛泽东的锐气”,这些人写得也不错。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离破碎,葬送妖娆。  

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看大漠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天才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3)

“抗战军兴,受命立功,拥纛东飘。当徘徊歧道,中夜惘惘;悚心怵目,举世狂潮。寇患方深,阋墙难再,回首中原烽火高。却倒戈,看杀人掠地,自炫天骄。山河美丽多娇,笑草莽英雄亦折腰。想翼王投笔,本矜才藻;押司题壁,夙擅风骚。惜误旁门,终虚正果,勒马悬崖着意雕。时未晚,要屠刀放下,成佛今朝。”“北地风沙,片野狼烟,火焰乱飘。看大千世界,残留点点;破碎家园,祸浪滔滔。人兽叫嚣,鬼怪离陆,俨然十丈魔道高。如来眼,看黄巾赤裹,丑尚妖娆。

狰狰犹自作娇,凭天下黎庶哭断腰。叹倭皇满帝,错算失策;德人意族,难胜愁骚。伊谁天骄,枭隼鹰鹄,百眼不识射雁雕。思左矣,看古今祸首,能保几朝?”

“大好河山,昨方雨歇,今又风飘,痛鲸波汹涌,雷奔电掣,狼烟飞起,石烂山焦,血战八年,尸填巨野,百代奇仇一旦销。应记,我黄炎神胄,原是天娇。

男儿报国方遥,且莫把孤忠云样消。看楼兰不斩,无还传介。胡炎又炽,正赖班超。满目疮痍,遍地荆棘,国本何能再动摇。君且住,早回头是岸,勿待明朝。”

这几首词发表之后没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反而让人耻笑。且不说这些词里“指桑骂槐”“指鹿为马”,一般人读的兴趣都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男儿气壮心中吐万丈长虹,霸气天然。即使不懂这段历史,也必须承认这是一首能流传千古的词。陈布雷找的文人写的词,读下去的欲望都没有,一败涂地。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4)

陈毅读了这些文人的诗词,仰天长笑,写诗回敬,“看御用文人,谤言喋喋”“叹尔辈,真根深奴性,玷辱风骚”“自来媚骨虚娇,为五斗纷纷竞折腰。尽阿谀独夫,讼扬暴政”。

陈毅的辞藻堆砌平实无华,意思很明确,不和人弯弯绕,怼你就是怼你,大将风度,该当如此。某些酸楚文人的指桑骂槐指鹿为马颠倒是非黑白,历来上不了台面。

陈布雷,189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慈溪。受过高等教育,当过记者,“布雷”是他的笔名。他早期加入了同盟会,担任报社主编。1927年他加入国民党,正式成为国民党的“笔杆子”。

1935年起他担任蒋介石的秘书长,主要负责为蒋介石写文章文件公文等。从那时起,算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但他这个人没办法轻易定论,他曾救过一些民主进步人士,比如郭沫若。

陈布雷本人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他确实为蒋介石写过谎言,比如西安事变,蒋介石强迫他把杨虎城张学良写成“逆党”也不让写出蒋介石跳窗逃到后山但被捉到这种糗事。

陈布雷新人过自己的工作等同于“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为人捉刀是苦恼的”。但另一方面,他认为蒋介石对他有所谓的“知遇之恩”,因而他的思绪有点混乱,很矛盾。

周恩来在重庆谈判之时找人传话给陈布雷,“对布雷先生的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周恩来同志一语道破陈布雷的人生,他的笔只服务于蒋介石,但却没有为四万万同胞说过一句公道话,所以也会被四万万同胞所抛弃。他在1948年11月份自杀,自杀之前,他日记里如此写“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

他死前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如果一个人选错了路,有一天回想起来,追悔莫及,对曾经追随过的人大失所望,再加上他处于那个位置,见到了太多黑暗,一旦精神绷不住了,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5)

陈布雷的神经一直很脆弱,部分文人有这种特点,经受不起打击。陆游因为被政敌挤兑,主张不被重用,所以消极颓废,但他好歹没有生死的威胁。

毛泽东同志从干革命开始,蹚过尸山火海,4.12反革命他经历过,五次反围剿他也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还有无数次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活动。难道毛泽东同志不比陆游同志危险一万倍?

可是毛泽东同志经历无数次生死考验,依然写出“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在1936年长征路上,三十万红军折损二十多万,只剩下两万五个人,这种情况下,他依然能写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陈布雷曾在妻子感染产褥热死亡后,精神突然失常把小婴儿扔进痰盂,家人听到哭声救下了孩子。陈布雷过一段时间清醒后,自觉愧疚对不住女儿。其中原委,无从得知,但陈布雷神经确实有点衰弱。

对于陈布雷的自杀,深表遗憾,自杀那一刻,他应该是绝望无数次了。一个人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而是要在无数次的实践和战斗中得到检验,正确的信仰会令人坚定,错误的信仰,会将人引向歧途或绝路。

《沁园春.雪》如一颗雷,轰炸了舆论

这首词是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写的,那时正下着大雪。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胜利会师。

1945年8月28号,毛主席应蒋介石之邀乘坐飞机前往重庆进行所谓的和平谈判。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6)

柳亚子先生恰好在重庆,他和毛主席上次一别已经19年没有见面。毛泽东同志拜访柳亚子先生,柳亚子赠送他一首诗。毛主席回赠了他这首《沁园春.雪》,柳亚子读罢折服于毛泽东同志的气魄与才华。

柳亚子提出要把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发表到报刊上,毛泽东表示尊重柳亚子先生的意见。

那时正是重庆谈判前夕,毛泽东这首词引起轰动,很多文人墨客附和他的词,表达的都是对毛泽东才华的欣赏。蒋介石自然坐不住了,他喜欢在这种小细节上下功夫,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重庆也不是真的“和谈”,而是想发动内战,但是他又不愿意让国人认为是他发动的。这种行为大可不必,因为从1927年开始就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单方面围剿共产党,共产党可没有主动袭击他们。

毛泽东他们到达之前,国民党内部有人提议暗杀毛泽东,这种事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干了,暗杀是他们的“老本行”,但蒋介石否决了,并非他不想刺杀,而是今非昔比,今日之共产党已经不是1927年南昌起义之前那个手无寸铁没有自己武装部队的共产党了,如果毛泽东遭遇不测,一旦查明是国民党干的,内战可能立马就挑起来。

这个时候的蒋介石,是非常注重“面子”的,他搞了一出又一出大戏,他们自己人乐此不疲。但毛泽东他们真的没这个细功夫琢磨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毛泽东曾评价过蒋介石一方的文人回击他的诗,他说了一句“鸦鸣蝉噪,令人喷饭”......

有这功夫搞这些骗人的门面功夫,不如为老百姓干点实事,不要挑起内战。

毛主席当时在重庆做演讲之时,讲过这么一段话,“中国发展的总趋势,也必定要变好,不能变坏。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7)

毛泽东的这首词之所以能震动当时的国人,是因为很多人看不到希望,尤其是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老百姓。国民党的四大家族胡乱印发钞票卷走老百姓一辈子的财富,他们富可敌国,却把灾难和痛苦留给了老百姓。

国民党接收日本投降之时,四处作乱,为了压制新四军八路军,居然让日伪军和日军“帮忙维持当地秩序”,通货膨胀让民众苦不堪言,国民党部队抢劫老百姓,抢劫他们的车子房子还有钱。但是另一方面,蒋介石放弃让日本赔偿中国的损失,他还把伪军编入国民党军队,只为了和共产党决战。

蒋介石在1945年和前苏联谈判之时居然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国的版图少了一大块,这是中国固有的领土,消息传来,民心尽失。毛泽东同志即使不发表这首词,难道这些客观事实就可以当做没有发生吗?

重庆谈判是比较凶险的,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处境一点也不好。蒋介石和前苏联做的交易是为了获得苏联的支持,不希望苏联干预他发动内战。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领土主权于不顾,割让中华民族的先辈用鲜血打下的疆土,这是一个国家的领袖应该做的吗?

美国在日本驻军之后,继续扶持国民党部队,苏联也公开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地位,共产党的处境十分不利。但毛主席为首的中共,不会在国家主权方面对任何国家妥协,国家主权绝不能拿来做交易。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8)

蒋介石放弃暗杀毛泽东同志的计划,是美国不支持暗杀,暗杀的成本太高,而且他不想背上挑起内战的名声,所以放弃了这个计划。

重庆谈判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的部队与阎锡山的部队产生摩擦后打了一场。和谈的背后是腥风血雨,从无风平浪静。

苏联和美国把中国当做他们手里的一块肉,他们在中国博弈,蒋介石愿意当他们的马前卒。但四万万中国人不愿意,中国共产党不同意,一寸山河一寸血,自己的领土自己守护,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权出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但凡有,必然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必然要让敌人付出他们无法想象的代价。

蒋介石读完毛泽东的词,他也写了一首《沁园春.雪》

“春风和煦,春光暖融,冰解雪消。遍华夏大地,尽着新装;南北江河复共涛涛。龙骧青山,凤翥彩野,勃勃生机接天高。似锦绣,映晴空碧幕岂敢妖娆!

春来山河曾娇,赖天光雨露并舜尧。慰外寇已逐,升平四海;万民乐业,雨顺风调。世无遗贤,仁德天下,正气彰显隐凶刁。展前程,展中华盛世,正当今朝!”

蒋介石的“尽着新装”指的是让中国人全部穿上美国殖民地苏联殖民地的标志性服装吗?“展中华盛世”,是怎么开展呢?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依然是法外之地国中之国,美军在中国的领土上奸淫掳掠啥肆意杀害老百姓,这是什么盛世啊?半殖民地的盛世吗?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不是国民党的中国,也不是美国殖民地的中国,更不是苏联势力下的中国,中国是所有中国人的中国,中国人要站起来,要独立自强,要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这是当时四万万中国同胞的心声,也是中共的心声。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9)

重庆谈判之时,蒋介石许诺毛泽东很大的官职,也给中共领导层一些内阁职位,让他们把解放区和军队交给国民党。毛泽东他们怎么不清楚蒋介石的想法,只要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不可能有活路。蒋介石是绝对不会给毛泽东他们活路的。

共产党代表来谈判,是希望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实现和平建国的目的。也是为了揭穿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的真面目,尽量争取时间应对美苏扶持下的国民党对共产党发动战争。

蒋介石在谈判期间讲话很不客气,他让周恩来同志传话给毛泽东同志,“要和,就照这条件和,不然,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毛主席第二天见面当场回复蒋介石,“现在打,我实打不过你,但我可以对日敌之办法对你,你占点线,我占面,以乡村包围城市”。

10月10号,双方签订了协定。但双方都知道,这张纸起不到任何作用。蒋介石当天晚上在日记里如此评价毛泽东同志“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我有四百万军队,我想怎样就怎样”!

重庆谈判的最大成果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国民党相当于承认了共产党合法地位,美国和苏联都派出大使参加这次谈判,国共双方再一次在一个历史关键时间点上代表了两条截然不同道路下未来中国的命运。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10)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同志从研发机场出发之时,延安几百万兵民自发去送别。他们返回延安之时,无数民主派人士欢送,回到延安之时,老百姓夹道欢迎。

蒋介石在这场舆论战中落于下风,他写的《沁园春.雪》以及御用文人写的那些诗词都无法与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一较高下。他用了二十年时间,他和他的政党以及部队给全国老百姓上了生动的政治课。

淮海战役之时,苏联军队阻拦解放军跨过长江,提出让共产党和国民党划江而治,毛泽东同志依然赋诗一首,“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解放战争之时,美国苏联英国都当过解放军的拦路虎,阻止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富强。几百万老百姓成为解放军的后勤部队,自愿自发运粮食弹药。

蒋介石认为他背靠苏联美国英国就可以阻拦人民解放军可以阻拦亿万民众,但他不能。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打断。

16年重庆大雪(雪发布后轰动重庆)(11)

心中没有国家和人民的人也将被国家与人民抛弃、唾弃,一个习惯了下跪的人也不允许其他人站起来。鲁迅先生讲过,“ 专制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倘若想打败一个人,首先,自己得是一个人。

,